如果胡亥真的是合法繼承皇位那麼為什麼要屠戮兄弟姐妹?一些人說扶蘇被外派到去監軍就等於放棄了他,這完全不可理喻?怎麼就不能理解為是為了鍛鍊扶蘇?
-
1 # 晚來風L
-
2 # 白話歷史君
我是比較支援這種觀點的,因為無論是邏輯層面還是史料依據,都可以說明秦始皇當年選擇的繼承人是胡亥而不是扶蘇。
而胡亥坐上皇位之後,昏庸無道,與趙高一起將天下治理得混亂不堪。最終不堪重負的百姓們紛紛揭竿而起,秦朝便在這浩大的農民起義大潮中覆滅了。甚至有人可惜,如果當初是扶蘇繼位,或許秦朝就不會亡。
但是,這一切的猜想的依據,僅僅就只是《史記》一家之言。當然,不是說《史記》不權威,只是在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中,司馬遷更多的只是像在講故事,並沒有依據。因為“沙丘之變”既然是密謀,司馬遷又是如何知曉趙高他們是矯詔呢?
比如在前些年出土的北大竹簡《趙正書》一篇中,關於沙丘之變的記載,就和《史記》大相徑庭。按照裡面的記載,傳位於胡亥,是經過秦始皇首肯的,所以並不存在矯詔篡位一說。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趙正書》
當然,《趙正書》同樣是孤證,並沒有更多的史料佐證這樣的觀點,所以我們並不能以此去推翻司馬遷的論點。但是,我們至少可以按照這個觀點,去提出質疑,並加以論證。
首先,扶蘇雖然身為長子,但是並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他是嫡子,因為歷史上並沒有秦始皇立後的記載。況且,秦國也沒有所謂嫡長子繼位的傳統,所以,嫡長子繼位這一條其實行不通。
其次,從扶蘇的名字來看,他似乎並不是秦始皇中意的繼承人。
扶蘇一詞,出自《詩經》: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山有喬松,隰有游龍,不見子充,乃見狡童。”
按照《詩經》註解,這個“扶蘇”其實就是灌木叢的意思。
“扶蘇、扶胥,小木也。”——《毛詩註疏》
你很難想象,初為人父的秦始皇,居然會給兒子取這樣一個名字,這麼也該是喬松這樣的大樹啊。
至於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扶蘇的母親。雖然歷史上並沒有關於扶蘇母親的確切記載,但依據一些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推斷,扶蘇的母親應該是楚中國人。
首先秦楚聯姻,由來已久,秦始皇的後宮有楚國公主並不奇怪。而且扶蘇在楚地的聲望頗高。
當初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就是打著公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打項燕的旗號可以理解,畢竟都是楚中國人,但扯起公子扶蘇的大旗就有些說不過去了。歷史上,楚國為秦國所滅,所以楚人對秦國本就有仇怨。他們為何要去吹捧一個秦國的公子呢?除非扶蘇有著楚國血脈,得到了楚中國人的認同。
所以,他母親應該是秦國和楚國政治聯姻的犧牲者。同樣,沒有親政的秦始皇,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婚姻,在華陽太后或者呂不韋的主持下,與扶蘇的母親結合。正所謂強扭的瓜不甜,秦始皇或許是不喜歡這位楚國女子,進而也就連帶著討厭扶蘇,這才給他取了這樣一個名字。
當然,僅從名字角度來解讀秦始皇對扶蘇的態度,未免有些片面。所以,我們還需要更有力的論據。而扶蘇被派往長城監軍,其實就是一個很重要的證據。
按照《史記》記載,扶蘇因為與秦始皇政見不合,數次上諫的緣故,被派往上郡監軍。
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
許多人將其認為是秦始皇對於扶蘇的磨練,有意幫助其積累軍功,並與蒙恬這樣的未來將星搞好關係。
再者,如果扶蘇是秦始皇理想的繼承人,他磨練的地方應該是朝堂之上,跟著秦始皇一切學習如何治理國家,並和咸陽的王公貴族們搞好關係。而不是去往邊疆,遠離政治中心。-相較之下,胡亥卻是一直跟在秦始皇身邊,所謂近水樓臺,就從二人所處的位置來看,胡亥是繼承人的可能性確實要大一點。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扶蘇被派往邊疆,其實是秦始皇的有意疏遠,使其遠離政治中心,降低其影響力。為胡亥日後繼承皇位,做好鋪墊。
使者至,發書,扶蘇泣,入內舍,欲自殺。
對於秦始皇來說,扶蘇雖然是他長子,但卻與他政見不同,還身有楚國血脈,而且聲望頗高。這樣一個人的存在,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威脅,所以他要將其發配邊疆,讓蒙恬看管。而秦始皇臨死前,傳位給胡亥,也考慮到了扶蘇的影響。當初自己在時,自然不必擔心遠在長城的扶蘇。但是如今自己不在了,年輕的胡亥繼位之後,能否壓制得了自己的哥哥呢?
當時秦始皇暴病得太過突然,根本來不及回到咸陽安排後事。那麼扶蘇完全有可能在回到咸陽,聯合支援自己的勢力,爭奪皇位。
-
3 # 歷史的謎團
當我們看到掃滅六國、威震天下的大秦帝國被二世胡亥各種作死弄得土崩瓦解的時候,很多人心理都會想:如果扶蘇沒被趙高和胡亥暗算,大秦未必會二世而亡。
扶蘇即位後能不能讓大秦保住江山,歷史不能假設;但秦始皇是否真的想立扶蘇,確實可以考察一番的。
根據《史記》和其他史料記載,秦始皇是想傳位於扶蘇的,不料巡遊途中病死,被趙高算計了。
但歷史的真相可能不是這樣的:首先呢,古代的太子或君位繼承人,往往不會出去帶兵的。一旦君主讓某個兒子外出帶兵,那就是向眾人表示不立他。春秋時代的申生、重耳,唐朝的李世民,明朝的燕王朱棣和寧王朱權、漢王朱高煦都是這樣。當秦始皇把扶蘇趕出咸陽,讓他到蒙恬那裡監軍,已經是向眾人宣佈不立扶蘇了。
因為太子帶兵,立功了,沒有什麼可賞的,因為他已經是太子,離皇位只差一步;出了錯,或是打了敗仗,就有罪責。而且太子打仗,掌握了軍隊,皇帝也是不放心的。
我們知道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不想立太子申生以及另外兩個有才幹的兒子重耳和夷吾的時候,就讓太子申生鎮守曲沃,重耳和夷吾鎮守蒲邑和屈邑,其他的公子也都鎮守邊關,讓驪姬的兒子奚齊和她妹妹的兒子卓(悼)子住在都城絳城。晉中國人據此推知太子申生將不會繼位。
當劉邦征討英布,自己病重不想去,想讓太子劉盈帶兵出征的時候,呂后死活不願意。
在古代,既定的君位繼承人是不會帶兵的。一旦讓某個兒子出鎮外方,那就是預示他沒有繼承人的資格了。
其次是,秦始皇從13歲登上秦王王位到去世,在位36年。扶蘇是他的長子。古代人結婚早,他去世前扶蘇已經有二三十歲了。而且那時候嫡長子繼承製的思想是正統思想,如果是自己意中的接班人,他為什麼遲遲不立他?這不符合當時的制度,也不符合當時的人心。這說明,扶蘇並不是他的理想繼承人。所以他才會疏遠扶蘇,親近胡亥。
而且扶蘇是偏仁厚的;胡亥從小跟著趙高學習律法,心狠手辣。從性格上講;雄主秦始皇在情感上是更喜歡像自己一樣的人的。
因此,秦始皇不立扶蘇,是早就想好了的,並非是趙高、胡亥的陰謀。
-
4 # 公元前
關於秦始皇繼承人有兩種說法。據說秦始皇選派的太子是兒子扶蘇,他被派到長城兵團督軍,把秦朝最精銳的部隊交到他手中就是明證。另一種觀點認為,秦始皇選擇的接班人實際上是秦二世胡亥。原因是胡亥是唯一和秦始皇一起出遊的兒子。
不過,其實還有第三種可能,就是秦始皇心目中的繼承人,既不是扶蘇,也不是胡亥,而是別人!
關於撫蘇,他有一個天生的劣勢,那就是他的母親是楚王妃。秦朝皇室內部總有一個強大的楚國外戚集團,從宣太后羋月開始,到華陽夫人,再到秦始皇夫人,都是楚中國人,因秦始皇生母趙姬釀成了嫪毐之亂,呂不韋自殺身亡。在此期間,秦始皇的表弟楚國公子昌平君等人支援他。呂不韋去世後,昌平君繼承了秦國相國的位置,昌平君的妹妹是扶蘇的母親。但昌平君畢竟是楚人。秦始皇出兵滅楚時,昌平君起義反抗秦國,並得到項羽的祖父項巖作為最後一位楚王的支援,消滅了秦國的二十萬大軍。
這件事秦始皇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從小和他一起長大的堂兄昌平君與秦為敵,成了楚王!秦始皇之所以沒有立皇后,大概是因為他原來的皇后是扶蘇的母親和昌平君的妹妹。這一令人痛心的事件讓秦始皇對楚洋集團始終保持警惕,便派扶蘇到長城督軍。要知道,扶蘇不是臨時送出去的,是被秦始皇放到蒙恬那裡十多年!有哪個太子會不在朝中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而是在外監軍十多年的呢?這不是皇帝把太子派出去和邊疆軍團磨礪幾年,而是變相的流放!把他扔到邊境上,阻止他回到首都。以後連陳勝、吳廣都要跟秦作戰,打的旗號就是扶蘇、楚將項燕,因為他們知道扶蘇有楚國的血統!
再看胡亥,他可以和秦始皇一起出遊,但那是因為他是小兒子,小兒子一般最受青睞。如果他是法定繼承人,他不應該在他重返王位後,急於殺死他的兄弟們,也就是秦始皇皇帝的兒子,甚至胡亥公主,將他們全部斬首。在秦始皇皇帝下葬後,胡亥下令將所有妃子殉葬。不難看出胡亥心中的不安,他自己也覺得有人比他更有資格繼承王位。此時扶蘇已死,這位資歷較高的人顯然是其中的一位“太子”。如果胡海的繼承是合法的,他就不需要急於清理他的兄弟姐妹。
因此,秦始皇選擇的繼承人很可能既不是扶蘇,也不是胡亥,而是巡迴時在咸陽的某個兒子,這也符合皇帝出巡,太子留守的慣例。然而,秦始皇駕崩於出巡途中,丞相李斯、御史大夫馮去疾、中書令趙高等人發動政變,篡改遺詔,支援秦二世胡亥。不幸的繼承人很快就被胡亥殺害了。
-
5 # 溫明昊
我反對這種說法,但是我來模仿一下提出這種說法之人的論據。
一、秦始皇巡遊,帶胡亥一起秦始皇一生一共巡遊了五次,在第五次巡遊的路途上,秦始皇病逝。而在這個第五次巡遊中,只有胡亥跟隨在秦始皇的身邊,這足以說明秦始皇對胡亥的喜歡。
這是秦始皇本來就是選擇胡亥為繼承人的第一論據。
二、秦始皇遲遲不立太子,就是忌憚扶蘇秦始皇如果真的要立扶蘇為太子,為何不早早立他?更可疑的是,秦始皇不僅不立扶蘇為太子,還讓他去邊疆駐守,這不是扯淡嗎?
更合理的猜測是,秦始皇想立胡亥為太子,但是扶蘇作為長子,勢力太大,秦始皇將其調離政治中心,是為了削弱他的影響力。
三、篡改遺詔這麼隱蔽的事情,為何會流傳開來?很大概率是後代為了抹黑胡亥還有,篡改遺詔的事情,當時的人都不知道,沒人起疑,怎麼到了後世反而人人都知道了。這難道不是漢朝為了誹謗胡亥得位不正進行的誹謗嗎?
結束語暫時就想到這麼多,這些理由看似在理,其實不堪一擊。
也正是因為胡亥是秦始皇最寵愛的孩子,才會在巡遊的時候帶他一起。而扶蘇作為一國太子,秦始皇會整天帶著他出去玩嗎?
還有,篡改遺詔的事情,在當時之所以沒人敢吭聲,並不代表沒人知道。畢竟,趙高的勢力太大,死的人也太多了。
有些人知道,但是當時不敢說,或者只是記錄了下來罷了。否則,這麼多史書上的記載哪裡來的?
-
6 # 農民更瘋狂
這是混淆視聽。
不錯,在秦始皇一怒之下坑殺四百六十餘人在咸陽後,始皇的長子扶蘇進諫說:“今天下剛剛平定,遠方的老百姓還沒有安定下來,那些儒生都是歌頌和效法孔子的人,現在父皇卻用如此酷刑來懲治他們,我擔心天下人心中不安。請父皇明察!”這句話說得非常有藝術,旁敲側擊,只是委婉的表達自己擔心可能會讓天下人不安而已。但我們歷史上的第一位千古一帝聽了卻勃然大怒,“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這樣看來,扶蘇確實不被秦始皇看重,就因為一句話不合始皇心意,就被下放到上郡,協助蒙恬防禦匈奴去了,遠離了政治權力中心。
▶但是,這只是一種表象!其實從兩個方面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秦始皇心目中的繼承人就是公子扶蘇。
一, 大家知道蒙恬吧?蒙恬,秦朝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中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因其改良過毛筆,也被譽為“筆祖”。那麼蒙恬在秦始皇心中地位如何呢?封建帝王真正相信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絕對忠誠絕無二心;一種是絕對不會威脅到王朝的統治地位。蒙恬就是第一種人,深受秦始皇信任: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為將軍,攻破齊國,拜為內史。秦統一後,其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收復河南地。後率軍修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構成防禦鎮守北方,匈奴懾其威猛,不敢再犯。秦始皇讓蒙恬駐守北方,從不擔心他會割據一方。
這次把扶蘇派去當蒙恬的監軍,絕不是心血來潮怕蒙恬造反,也不是真心想貶謫扶蘇。
1,扶蘇是長子,按“禮”是皇位第一位繼承人;.
2,秦始皇有二十個兒子,秦始皇目睹戰國時期為爭奪諸侯王位的殘酷鬥爭,臣子弒君、出君,兄弟手足相殘的案例屢見不鮮。始皇帝將扶蘇派往北方協助自己的心腹大將蒙恬處,其目的顯而易見:保護扶蘇。當時的憤怒只是演戲,做給外人看的。
3,扶蘇隨軍,除了得到蒙恬30萬大軍的保護,還可以建立軍功,增長見識,積累人脈。
二,一切皆因時也運也命也。1,(前210年)秦始皇出外巡遊,李斯陪同,“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同上),這就為胡亥的出位提供了可能。
2,“至平原津而病,.....,上病益重,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同上)秦始皇巡遊病死在外,是胡亥能夠上位的基礎。
秦始皇病之將死,還記得遠在北方的扶蘇,寫信要他趕緊回來“附送我的靈柩回咸陽下葬”。這麼多兒子,為什麼非得找扶蘇?要扶蘇回來主持喪事,擺明了就是要將皇位傳給扶蘇!
3,秦始皇寫好給扶蘇的信件,交給了掌管印璽的趙高,但趙高“未授使者”。扶蘇永遠也不可能知道秦始皇“與喪會咸陽而葬”這事。
4,始皇終於死了。但李斯、趙高為了自己以後的權力地位,勾結胡亥(趙高教過胡亥讀書寫字和刑名法令,與胡亥私下交好),祕不發喪,他們撕毀詔書,假傳遺詔將皇位傳給胡亥。
因為這三個人,一切都變了,胡亥成了皇帝,扶蘇、蒙恬被賜死;胡亥的其他十幾個哥哥全部被殺。秦朝的命運也變了。中國的歷史也變了。
或許,缺少其中任何一環,中國的歷史將完全與現在不一樣。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探祕歷史事件,點評歷史人物,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7 # 李KK的世界
確實有這種說法,為此我還特意做過一期視訊。
一直以來,我們對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篡改秦始皇遺詔都深信不疑,從來沒懷疑過。直到《趙正書》的出現,人們開始探討,胡亥到底有沒有可能是合法繼位的呢?
《趙正書》是北大在2009年,收藏的西漢竹書。書名中的趙正(政)就是秦始皇。《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明確記載‘秦始皇帝者......名為政,姓趙氏。’
在太史公的《史記》中,秦始皇臨終前是想立扶蘇為繼承人,但因為趙高的陰謀,導致最後當了皇帝的是胡亥。可在《趙正書》中記載,胡亥繼位是秦始皇和李斯、馮去疾三人開會討論後的結果。兩本書對胡亥即位這件事的說法截然相反。《史記》偏向扶蘇,《趙正書》偏向胡亥,這是兩者最大的矛盾。
那麼胡亥有沒有機會合法繼位呢?當然是有的。
秦始皇共有二十幾個兒子,胡亥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從秦始皇巡遊只帶胡亥一個兒子這件事,就可以看出胡亥的地位。所以並不能排除秦始皇因為喜歡胡亥而傳位給他的可能性。
另外兩本書對於李斯的形象也有很大差別。《史記》中的李斯是輔佐秦始皇消滅六國的大功臣,但同時也對李斯提出了批評。認為他有兩件事對秦始不忠:一是沙丘與趙高同流合汙,違反秦始皇本意,立胡亥為繼承人。二是上督責之書,為保住自己的爵祿,對秦二世阿諛奉承,沒有盡到忠臣的責任。可以說,《史記》中的李斯雖然能力出眾,但算不上一個忠臣,更像一個見風使舵的小人。可在《趙正書》中的李斯通過三次奏言,展現的卻是十足的忠臣形象。書中記載李斯最激烈的一次奏言是警告胡亥,“變古亂常,不死必亡”。意思已經很明顯,說胡亥會有“不死必亡”的下場。李斯作為臣子,竟然詛咒皇帝,怕是嫌自己的命太長了。可以看出李斯對胡亥所作所為的憤怒。而對於李斯的督責之書,《趙正書》中沒有任何記載。曾經就有學者懷疑,督責之書並不是出自李斯之手,而是後人偽造的。這也是許多人相信《趙正書》的原因之一。
那麼到底那本書的說法更加的可信呢?北京大學教授辛德勇認為:《趙正書》的性質是小說。漢代的小說跟現在的小說不同。多是街頭巷尾的流言蜚語。《趙正書》的篇未說:“胡亥所謂不聽閒(諫)者也,立四年而身死國亡。”這句話點出了《趙正書》的主旨,實際是勸人要聽言納諫用的。而太史公司馬遷出身職業史官世家,自然要讓《史記》做到切實可信。所以個人認為還是《史記》要可信一些。
當然,也並不是說《史記》中就都百分之百的還原了歷史。其中也有許多太史公想象和道聽途說的成分。比如說,《史記.李斯列傳》中趙高為了立胡亥為帝,與李斯的“密談”。談話內容簡單說就是:‘如果扶蘇繼位,你李斯的地位會被蒙恬取代。你聽我趙高的,啥事沒有。放棄這個機會,一定禍及子孫,你得懂得變通啊!’李斯聽了這話,就同意立胡亥為帝了。
那麼這就有一個疑問,既然是趙高為了篡改遺詔而進行的“密談”。那麼太史公是怎麼知道兩人都說了些什麼的呢?所以在太史公寫作的過程中,也有虛實交織的成分。當然這也不能怨太史公,因為就算是資訊發達的今天,對於發生的某些事,我們依然很難做到百分百的還原全部真相。更何況是生活在漢代的太史公。
對於《趙正書》與《史記》記載的差異,或許跟兩位作者對那段歷史所持的觀念不同有直接關係。面對不同的歷史記載,我們要做的就是儘可能地還原歷史。不管怎樣,《趙正書》的出現,對於現代人研究秦末的那段歷史都是重要的參考資料,具體誰真誰假現在還無法明確判斷,只能等未來更多的史料來證明了。
-
8 # 唐江濤
知乎的這種說法,不知其根據從何而來?
而秦始皇臨死前遺詔扶蘇回咸陽,正史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史記》卷六.本紀卷六.秦始皇嬴政篇載:
上病益盛,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興喪會咸陽而葬”。
扶蘇是秦始皇長子,之前因秦始皇“坑儒”一事進諫阻止,觸怒始皇,被髮配邊疆監軍。其實表面上是“發配”,實際上是鍛鍊。秦始皇知道,秦朝剛剛建立,還未穩定,極需要一個有才能的繼任者才能將秦朝穩定下去,而顯然,扶蘇是最佳人選,而胡亥等人,顯然不夠格。
秦始皇臨死之際,最後遺詔不提其他“公子”,獨獨只宣扶蘇回來,其用意是非常明朗的,即指定扶蘇為接班人。這從趙高說給胡亥的話中就可看出來: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上崩,無詔封王諸子,而獨賜長子書。長子至,即立為皇帝,而子無尺寸之地,為之奈何?”
綜上所述,個人認為,知乎的這種說法,可能性不大。
-
9 # 清水空流
這實際上就是秦始皇到底最終選擇誰繼承皇位,是扶蘇還是胡亥。胡亥是否是正當繼位,但由於秦朝二世而亡,胡亥喪失話語權,有被汙名化的可能。趙高李斯密謀是否真的矯詔逼死扶蘇。由於資料的欠缺和前後矛盾,一切都只能是基於後人的分析。
但必須要是說明是,秦始皇臨終前召扶蘇回來,不是立他為太子,包括《史記》以及李開元先生諸書都認為秦始皇到死沒有立過扶蘇為太子。扶蘇死的時候,胡亥繼位的年齡歷史上都沒有準確的記載,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胡亥是成年人。胡亥正當繼位但被汙名化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秦始皇死後的真正遺詔到底是什麼樣,有沒有誰也不 知道。沙丘政變的真像到底怎樣,誰也無從知曉。
-
10 # 文史趣評
其實都是猜測。
秦始皇49歲病死在第五次出巡的路上。出巡前肯定覺得自己身體倍健康,畢竟49歲,對於他這種霸氣的皇帝,加上秦國祖上統治50多年的祖先也不少,他覺得自己還能活很長呢,並沒有刻意培養什麼太子。秦始皇那時還想著長生不老呢,不僅在山東流連三個月,還派了徐福帶領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當然,扶蘇是長子,肯定比其他人特殊,正常來說,他立為繼承人的機會是最大的。
胡亥繼承皇位當然不正當,不然沒必要屠戮兄弟姐妹,害怕出現競爭對手,狠毒地大開殺戒。
大家好,我是晚來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於趙高李斯胡亥篡改秦始皇遺詔的事情眾說紛紜,那麼久遠的歷史,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確實很難說的清楚!
2009年在海外新發現了一批秦漢竹簡,我們的專家把它買了回來,這就是《趙正書》,裡面記載的內容很多和《史記》不一樣!
在關於秦始皇立胡亥這件事情上給了肯定的答覆,完全顛覆了我們之前的理解!書中是這麼說的:
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頓首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
大概翻譯一下是這樣說的:在秦始皇沙丘病重的時候,丞相李斯,御史馮去疾覲見說,現在召見群臣路途遙遠,怕有變故,不如就立胡亥吧,秦始皇說,可以!
這個就看的很明顯了,秦始皇是明確傳位胡亥的,合法繼承人,不存在篡位一說的!
當然了,這個說法目前也只是孤證,沒有旁的佐證!期待有更多的新證據出現,早日揭開這段歷史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