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在南陽耕種的時候,喜歡唱《梁父吟》,喜歡孤高自賞,覺得身邊都是一些庸庸碌碌之輩,經常自比於管仲和樂毅。除了博陵的崔州平和潁川的敘述跟諸葛亮交往外,當時沒有哪個人認同他。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何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自比秦皇漢武呢?
諸葛亮雖然從小就志向遠大,但是他卻沒有帝王之志,他只想做個匡扶大漢,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臣子罷了,而管仲和樂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大臣,跟諸葛亮的追求很像。因此,諸葛亮非常推崇他們二位。
就拿管仲來說,他是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哲學家和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事業。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也成就了一番霸業,被譽為春秋六霸之一。這樣的人,諸葛亮自然很佩服,甚至不免有點自愧不如。
再拿樂毅來說。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曾統帥燕國等五個國家,攻打齊國,接連攻下70餘座城池。燕昭王在他的輔佐下,也屢次創下佳績。
想那東漢末年,群雄相爭,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大漢危在旦夕。這一切,諸葛亮都看在眼裡,他立志要找位君主,並忠心地輔佐他,以此振興大漢,名流千古。
諸葛亮看重劉備,在他的眼中,劉備胸中有大志,待人誠摯,是世間罕見的君主。諸葛亮跟隨劉備後,為他謀劃了藍圖,即先佔領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巴蜀,再聯合東吳,最後一統天下。但是諸葛亮的計劃只實現了一般,荊州因為關羽的傲慢,被呂蒙奪取了。
劉備死前,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集蜀漢的軍政大權於一身,但是他至始至終都沒有過一絲一毫的不臣之心,六出祁山,攘除奸兇,用心治理好了蜀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先拿秦始皇來說,他在祖先的基礎上,橫掃六國,在公元前21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制度,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再拿漢武帝來說,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武盛世”。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說諸葛亮在南陽耕種的時候,喜歡唱《梁父吟》,喜歡孤高自賞,覺得身邊都是一些庸庸碌碌之輩,經常自比於管仲和樂毅。除了博陵的崔州平和潁川的敘述跟諸葛亮交往外,當時沒有哪個人認同他。
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何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自比秦皇漢武呢?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下面我就給大家談談我個人的看法。諸葛亮雖然從小就志向遠大,但是他卻沒有帝王之志,他只想做個匡扶大漢,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臣子罷了,而管仲和樂毅都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大臣,跟諸葛亮的追求很像。因此,諸葛亮非常推崇他們二位。
就拿管仲來說,他是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哲學家和軍事家,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一番事業。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也成就了一番霸業,被譽為春秋六霸之一。這樣的人,諸葛亮自然很佩服,甚至不免有點自愧不如。
再拿樂毅來說。樂毅是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他曾統帥燕國等五個國家,攻打齊國,接連攻下70餘座城池。燕昭王在他的輔佐下,也屢次創下佳績。
像上面二位,自然都是諸葛亮所推崇的,因為他的理想跟那兩位示很相像呀。想那東漢末年,群雄相爭,軍閥割據,民不聊生,大漢危在旦夕。這一切,諸葛亮都看在眼裡,他立志要找位君主,並忠心地輔佐他,以此振興大漢,名流千古。
諸葛亮看重劉備,在他的眼中,劉備胸中有大志,待人誠摯,是世間罕見的君主。諸葛亮跟隨劉備後,為他謀劃了藍圖,即先佔領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巴蜀,再聯合東吳,最後一統天下。但是諸葛亮的計劃只實現了一般,荊州因為關羽的傲慢,被呂蒙奪取了。
劉備死前,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之後,諸葛亮集蜀漢的軍政大權於一身,但是他至始至終都沒有過一絲一毫的不臣之心,六出祁山,攘除奸兇,用心治理好了蜀國,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什麼才是真正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種種跡象表明,諸葛亮只有“名臣之志”,沒有“帝王之志”,而秦始皇和漢武帝那可都是皇帝呀,還都被史學評為“千古一帝”呢。先拿秦始皇來說,他在祖先的基礎上,橫掃六國,在公元前211年,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國家,實行“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的制度,為中華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再拿漢武帝來說,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再接再厲,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漢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