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ffgcff

    《遊褒禪山記》是一篇透過遊記進行說理的散文。全篇以議論為主,記遊為次,記的是遊,說的是由“遊”中看出的道理,有敘有議,言之有據。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遊褒禪山的經過,透過遊褒禪山時所見所感,說明了世上奇偉、瑰麗、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而只有真正有志之士才能到達的道理。本文的第一段緊扣題目,寫褒禪山的由來,引出華山洞。華山洞的得名是由於它地處褒禪山的南面,而褒禪山本來叫華山。文章的第二段緊接著記敘了遊華山洞的情況。第三段轉入了議論,作者對遊華山洞的過程進行深入細緻的思考,寫出了一段議論,這段議論也就是這篇《遊褒禪山記》的核心、靈魂、是文章的主旨所在。文章的第四段,照應第一段路旁倒碑的記敘得以瞭解華山應是花山,想起古書散失,以訛傳訛的事情很多,所以要引起學者的注意,並要求讀書人去偽存真,認真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擴充套件資料創作背景這篇文章是作者王安石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作者敘述他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所見到的景物,以及遊山經過,並以此為喻,說明要實現這大理想,在研究學問上要“深思而慎取”。王安石是主張變法的,青年時他就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但他也認識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風順,必將遇到重重阻礙。而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與“力”不可強求,一個人要想為社會有所貢獻,能做的只有“盡吾志”。“盡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後來百折不撓實行變法的思想基礎,也是他文章應“有補於世”、“以適用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郵票上的5th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