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假者2013

    這裡缺糧主要指的是前線,一但開戰,前線條件就會異常艱苦,而後勤保障就需要更多的人手,肯定不能像和平時期那樣吃喝無憂啊

  • 2 # 小南讀

    不少人都會想到這個問題,明明同樣多的人,人也是吃得不會太多,就算打仗消耗更大,飯量也不會大得過份。其實如果我們能瞭解古代後勤的運作模式以及戰爭時期的後勤運作模式就能知道為何會如此。

    首先我們經常聽說過一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句話其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糧草後勤這些本身就是輜重,行動緩慢,需要先於軍隊到達指定的目的地或者中轉地,如果糧草隊耽擱太久就很容易造成缺糧,那樣很容易軍隊譁變,兵敗如山倒。

    而糧草輜重的運輸大都是需要用到無數的耐力驚人的馬匹,而是由於車輛重量大,馬匹吃的東西不僅僅是草料,還要在草料中混入大量的豆類,以保證馬匹能長時間大動力勞作,光吃草料馬匹很容易掉膘,走到半路就累死了,甚至連野外的野草都不能吃,這馬匹要是拉肚子就更要耽誤事,一旦出現大規模地馬匹死亡,延續了糧草隊到達時間,造成軍中缺糧導致譁變,糧草官可是要掉腦袋的。

    所以,其實運輸隊的消耗才是真正的大頭,正常情況以古代道路的運輸能力,運輸隊運送糧草到前線,運送的物資裡面很大一部分是運輸隊內部消耗掉了,有時候甚至達到了出發時的三分之二。所以為了供給前線士兵作戰,對於國家的後勤壓力和消耗是十分恐怖的。如果供給一個騎兵,其消耗甚至達到了十個普通步卒的消耗。

    即便是和平時期的普通駐兵,朝廷也需要不斷地透過運糧來供養前線,所以經常要前線士兵閒暇之時耕作,以緩解國家的後勤壓力,這便是府兵制的根源。

    隨著人類的開發和發展,北方不少土地變得適合耕種,到最後甚至能夠完全供養當地士兵,不需要國家支援,而由於北方邊境的軍事壓力比較大,國家有時候會讓邊軍就地用糧,這就是募兵制的開始,唐朝的節度使也由此變得強大,藩鎮之間也各自行成了自給自足的小朝廷。

    為了防止唐朝的現象再度發生,中央王朝也一直透過這樣或者那樣的手段來控制邊軍,除了透過政治手段和權利分化之外,最重要的還是給養問題。

    當然古代一打仗,邊軍總會喊缺糧,這其中有客觀原因,也有其政治主觀的原因。

  • 3 # 盛說紛紜

    這樣來想,士兵打仗過得是腦袋別在褲腰上的生活,唯一能夠奢求的就是在開飯的時候能夠吃飽,這樣才有力氣繼續作戰。試想兩種情況,一種士兵知道軍營存糧足夠吃三個月,另一種士兵得知存糧僅夠維持三天,得知兩種不同的訊息,會造成兩種完全不同的後果,前者信心大增,後者人心渙散,所以從古就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狄龍,祝延平,丁海峰,陳龍,誰是經典武·松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