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珉彩
-
2 # 遠大小狀元
根據分析的話,我覺得是孩子存在著錯誤觀念
其實,如果是學生存在錯誤觀念,且找不到解決辦法的話,可以根據以下幾點,幫助學生
1、很重要的一點,我們對於這個孩子的行為判斷是否正確美國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大多數時候,孩子所作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父母或者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年齡發展瞭解不夠,或者不夠理解,就把與孩子相稱的行為當做不良行為!
所以我們應該究根問底,弄清楚這些原因,起源,而不是盲目定義他們的行為是錯誤的不良行為!
2、孩子的不當行為、不良行為是建立在對怎麼樣達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想法上一個行為不當的學生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個自我價值,而且我對如何得到它們抱有錯誤的想法!就比如一個孩子想要吃糖果,但是父母不給,孩子就透過哭鬧,來獲取糖果,而最後父母心軟,最終妥協!
通常這樣做的話,孩子都會得到一個錯誤的資訊:只要哭鬧,就能獲取糖果,或者獲取其他回報、利益
理解這一點,在對待孩子問題的時候,我們更多需要思考的就是“學生真正想要告訴我們的,究竟是什麼”這個非常重要!
3、和孩子學生一起,探討出改變錯誤目的觀念的有效鼓勵方式現代實踐派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通常孩子的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逃不過以下四種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得到關注,才有歸屬感
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我說了算才有歸屬感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感,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歸屬感,我放棄
通常孩子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觀念,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識別目的和觀念的線索,對每一種錯誤目的進行有效鼓勵
每個人都需要關注,但過度關注不是對孩子的鼓勵承認我們不能強迫孩子做事情,可以邀請她一起來討論解決方案。當孩子以報復來掩蓋自己受傷害的感覺時,我們不要還擊,要從報復迴圈裡退出來,表達對孩子受到傷害的理解。當孩子表現出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基本步驟,向孩子演示她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
深入溝通,多半存在思想原因。比如,遲到,他覺得無所謂,反正也背不了什麼。讓他提前一天晚自習做好計劃,有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