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巫。這個姓來源於職業。商朝有巫,是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此為姓。卜、樂等也是以職業為姓。2.龍是以祖先圖騰為姓的,把祖先崇拜的生物作為姓氏。還有牛、馬、羊等等。
-
1 # 深雪鹽
-
2 # 李阿脆
看到這個題目,有意識地想去述說一個姓,印象實在太太深刻了。
那麼,這個姓氏是什麼呢?就是祕姓,讀音作bèi或bì(注意:不讀mi)。知道這個姓氏是因為認識的一位朋友,為了搞清楚這個姓還發生了一些趣事,所以會無意間蒐集一些祕姓的資訊,有些是他講的,有些是網上看到的。
一、祕姓的歷史形成。歷史上對祕姓的記載不是很多,有兩種祕姓的形成值得一說。
1、祕姓是由官職演化而來。
秦朝宰相呂不韋創立“祕祝”官職,主要工作是維護秦始皇的功德尊嚴。到了秦朝滅亡後,漢朝劉邦沿用“祕祝”這個官職,並對這個它發揚光大,簡而言之“祕祝”看到皇帝工作中產生了過錯,“祕祝”的官員就趕緊去給皇帝“擦屁股”,把過錯轉移到倒黴官員的身上,讓起承擔。且“祕祝”只對皇帝負責還是世襲。(這個官職極像宮中諂媚地太監;又和明朝的錦衣衛有幾分相似)
根據史料記載,後來的漢文帝對“祕祝”深惡痛絕:“即便是百官的錯誤和罪過,也要由皇帝來負責!”這話說得真是好到了極致,不虧“文景之治”的掌舵人。所以,就此廢除了“祕祝”之官職。
雖然官職不存在了,但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之威赫稱作祕氏,世代相傳至今。
有《姓氏考略》:“漢有祕祝之官,以官為氏,望出天水。其後裔以官名祕為姓。”作為考證。
2、祕姓是源於姜姓,出自十六國時期的隴西古西羌豪族,是漢化後改姓。
歷史久遠,且涉及公元385年東晉的事情,有些人名和地方沒聽說過,我就簡要說明一下吧。故事的開頭是東晉皇帝司馬耀麾下有一位大將乞伏·國仁(名字好彆扭)東征西討,打到了今甘肅隴西的西羌族地盤,豪門首領對乞伏·國仁十分信服,攜羌眾三萬餘戶主動降附於乞伏·國仁,乞伏讓西羌首領坐了刺史高位,後裔子孫中慢慢融入到漢族這個大家庭中,綿延至今。(漢族的包容力驚人)
有《後漢書》:“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和《西秦錄》“祕姓為西羌姓,出南安郡西羌豪門,其首領祕宜曾帥諸羌胡五萬餘人歸降於西秦國。”的古史作為考證。
二、祕姓現代的分佈和發展。要說明地一點是,百家姓是有“祕”這個姓氏的,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姓,是因為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且讀音還分兩種:有的地方讀作bei,有的地方讀作bi。在山東、河北省、山西、湖北、內蒙古、臺灣省等地,均有有祕氏族人分佈,總人口兩萬多。
雖然人口稀少,但是祕姓在代也發揮著重要是作用,如當代農機高階工程師祕希涵、當代美術家祕景超、祕如沿等,為祖國的建設在添磚加瓦。
三、認知過程往往帶著趣味和尷尬。為什麼要寫這個姓呢,前文我就提到了發生過一些趣事,啼笑皆非。
在十多年前,我參加了某項考試並被順利收入政府工作,當時的筆試成績中等(這不是重點)。筆試成績下發時,我還是在校學生,所以說一屋子人一起檢視的,突然有人驚叫“有黑幕,絕對有黑幕!”,我們就趕忙問怎麼了,“你們快看看,那有筆試第二不告訴名字的,居然標‘祕(mi)密’兩字,這還不讓人知道咋地?”於是,一群人就你一言我一語地胡侃,趕快看看證件號(考試成績一般都帶證件號的,就怕混淆了),說不準就是你呢,然後手忙腳亂的都查啊查,都不是。
其實,這事本來已經慢慢淡忘了,畢竟還是自己的成績主要。但面試成績公佈後,還是“祕mi密”二字,當時就引起很多地考生的不滿,還有去找當地組織部問詢的。不過,我是順利通關了,就沒再多打聽。
之後的體檢啊培訓啊焦頭爛額,也沒時間去關注為啥有個人不讓知道名字的事兒了。但是,沒想到後來有段時間會和這位仁兄一起工作,才真正明白了,原來還有“祕bi”這個姓,當然這個讀音是他告訴我的。他介紹自己說,我叫祕bi密,你們千萬別喊我“祕mi密”!引得大家鬨然大笑。
後來的後來,很熟悉了,才知道他是某地的一支,人口不多,父輩給起了這麼個名字“祕密”,也是徒呼奈何。
這個事情嘛,其實挺尷尬的,學識不夠卻自以為是,怪怨考試不公,抱怨有黑幕,然後稱呼人家都不知道正確讀音,特別是至今都喊祕mi密,實在是順口了,他也只能預設大家這麼稱呼了。說不準過多少年之後,祕這個姓氏會多出一種讀音mi,也是猶未可知的。
中國的知識博大精深,人文地理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所謂學無止境,生活中處處都是學問。
-
3 # 方廣
雲氏是黃帝時期顓頊之後裔,雲氏始祖祝融是的個火官,管一年四季中的夏天,後世尊為火神,黃帝以雲名官,形成雲氏,世代相傳至今。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老岳父的先輩——額蘇哩〮雲岱,因征討西藏、尼泊爾有功,封授雲騎尉,這也許為雲上行種下了西蕃還業之緣。
夫人的曾祖爺後來追隨進步事業,一路騎馬挑擔,來到黑水河南岸安營紮寨,把蒙古族草原的勤勞智慧作用於白山黑水。
停戰書籤字後戰爭結束。國家發展了導彈、核彈、航天。國家把連線蘇聯的鐵路要了回來,空軍基地大門就設在雲家門前的鐵路邊。
她祖父雲萬興抗美援朝歸國後,儘管家族成分不好,但還是回了西懷公社任職書記,興學勸農,謹身節用,蒞政嚴明。她父親——我岳父雲定中身為大哥,後來果斷地沒去接祖父的班,把當幹部吃皇糧的機會讓給了老三。高小畢業的父親從煤礦木工、瓦工、翻砂工做到副礦長。她父親工資低,為養活五個兒女之家,母親做裁縫,為了節約燒柴,數九寒天頂著-40多度的最低溫度,把縫紉機搬上火炕,為的是五個孩子們一併考上大學。
雲家從祖輩就不會曲意諛媚,夫人的周身從小流淌的也是楓楊樹人的精氣,延續的是幽枉必達的基因。
夫人高中期間,曾兩次參加嚴格的軍校入考,筆試和體能測試順利過關,但因為她腳平足,體檢未能過關。她後來考上了燕京科技大學,是全村第一個大學本科生。一畢業就應國家大開發號召,孤身一人西行幾萬裡,從大東北來到大西北,金川市——西海騰龍公司,和她父輩一樣,從中層幹到高管。
有的勸她競職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知名文化品牌職場、投行總部,爭相建議她把自己通向一種精彩又神祕的人生。
她則說:“我現在不就是在知名公司?”
“基因學驗證,亞洲有 1700 萬人是瑪雅人後裔,我雲氏家族的上古祖先,也許正是從外星逃荒來的瑪雅人,”她不是迷信,而是自負,“我的志向掛賬在全球,哈哈,獻身人類!”她在開同事的玩笑,太空級的玩笑,但她喜歡標榜自己是那個優秀民族瑪雅的後人卻是一貫的。
“她袓先雖然久居於草原,但上古時的黃帝未必是外星民族降臨,她像她祖輩一樣,如果不是瑪雅民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華民族。”
她從塞外龍江一畔鬱鬱蔥蔥的森林雪原,神往到茫茫無邊的沙漠、如鏡般的西海湖泊,從一望無際大草原造型別致的蒙古包走上仕途,這是她單槍匹馬走入風情濃郁的吐蕃族人的高原雪域。
-
4 # 光明之聲條號
陳姓,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
陳氏,來源於媯姓,也是舜帝的後裔。舜娶了堯帝的兩個女兒,居住在媯河邊,於是其後代就稱為媯姓。後來西周的武王把女兒嫁給了舜的後代媯滿,封他在陳地,建立陳國,從此開陳姓。媯滿就是陳氏的始祖,死後諡號“胡公”。現在全中國陳氏均以陳胡公為祖。陳胡公生活於公元前十一世紀,距今將近3050年左右。
陳姓後來分為兩個姓氏,主流陳氏居住河南潁川一帶,始祖為陳寔公;另一支流遷居齊國,為避禍改為田氏。潁川陳氏後來發展壯大,幾次南遷,其中遷居福建最多,中國南方的陳氏大多數來自潁川,尊陳寔公為潁川陳氏始祖。
廣東陳氏(尤其是沿海地區陳氏)、臺灣陳氏和海南陳氏均來自福建,其中湛江陳氏主要來自福建莆田。
陳姓人口發展十分迅速,宋代曾經有個義門村陳氏人口7000多,十二口鍋集中吃飯,被朝廷下令分家遷往全國各地,成為歷史奇觀。
現在陳氏分佈全世界,在國外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國家。
中國陳氏現有總人口7000多萬,在全國排在第五位。
-
5 # 愛睡覺的小巫
本人巫姓。個人覺得這個姓氏挺稀少的,在偌大的大學校園裡,我也就僅僅搜尋到了一名與我同姓的女孩。
這個姓氏挺有意思的,小學幾年級的時候,這裡的人都把巫讀作fu(第二聲),後來經老師指正,讀wu(第一聲),其實這個姓在百家姓中讀fu,字典中讀作wu。
在粵、桂、贛地區比較集中。當今巫姓人群大約佔全中國人口的0.02%,總人口大約有25萬。
漢族巫姓源出子姓。《風俗通》:“以職為氏。凡氏於事,巫、卜、陶、匠是也。”古代以巫作為職業有神巫和醫巫之分,有時合一。殷人重巫,巫的賢人能左右朝政。在奴隸社會中,長兄為君,次兄為相,小弟為師。(師即巫)巫之先,當與殷商同祖,子姓。進入周朝後,巫的地位降低了。
相傳黃帝時代的巫彭是治病的巫醫,為傳說中最早的巫姓。商時大臣巫咸,封於夔之巫,故地在今四川巫山東,子孫以國為氏。巫氏的歷史至少有3100年以上。
在夏朝和商朝時,巫又被分別稱為巫祝和巫臣。商代時就有巫臣巫咸和他的兒子巫賢,是當時的占星家。巫人的後代中有以官職為姓氏的,稱為巫氏,是今天巫姓的主要來源。據《風俗通》記載說:“凡氏於事,巫、卜、匠、陶是”。巫姓來自於其所從事的職業,“巫師、巫醫、卜笙之官。”百家姓中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又《姓氏考略》上說:“黃帝臣巫彭作醫,為巫氏之始。”商朝時,巫在朝廷中的地位相當高,大臣巫咸和他的兒子巫賢都是商朝的重要大臣,他們的後人稱為巫氏。
-
6 # 白板大地
鄧姓
源出一
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帝王仲康之子孫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夏王朝的始祖大禹為姒姓。傳至夏王朝的第四代帝王仲康(公元前2019~前2006年在位),封其子孫在鄧(今河南鄧州),稱鄧君,建有鄧國。在鄧君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鄧氏,世代相傳至今。其姓氏起源亦遠早於曼姓鄧氏。
源出二
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為子姓)或曼姓。商王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於鄧國曼城,是為曼侯,稱曼氏,曼氏後來又改封鄧國(此鄧國在今河南省孟縣的西南),經西周、春秋延續了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一個異姓侯國,但因與楚為敵,於公元前678年被楚國滅掉。
《元和姓纂》載:“曼姓,殷時侯國也。春秋時鄧侯吾離朝魯,後為楚文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百家姓探源》:“關於鄧氏的源流,《元和姓纂》等古籍說明的十分清楚,鄧氏源自曼姓,是殷商時的一個諸侯國,而追溯其淵源,則可至上古時的古帝少昊,少昊名質,‘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以金德王亦曰金天氏’。“顬頊時以少昊之子一人有德業者,賜為曼姓。”《百家姓探源》最後指明:“根據學者的考證,鄧國所在即今河南省鄧縣(鄧州)之境。
著名考古學者、歷史學家郭沫若在《兩週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明確指明鄧國在河南鄧縣(今河南鄧州市)。童書業在《古巴國辨》,呂思勉在《先秦史》諸文獻中,均準確無誤的指明鄧國在今河南鄧縣(今鄧州市)。
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紛紛改姓鄧,史稱鄧姓正宗。
源出三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佔(今新疆河薩爾託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源出四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du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流域,後多冠漢姓為鄧氏、杜氏等。
⑵.滿族棟阿氏,亦稱東鄂洛氏,滿語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鄧氏、佟氏。
⑶.滿族董佳氏,亦稱董家氏、棟佳氏,滿語為D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董佳城(今遼寧新賓)、嘉木湖(今遼寧新賓)、嘉哈(今遼寧新賓夾河村)、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等地,後多冠漢姓為鄧氏、董氏、陳氏等。
源出五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遷徙分佈
鄧姓發源於今天河南鄧州的古鄧國,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而播遷入閩、粵則早於漢代。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新野。至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有南陽鄧叔攸遷至福建寧化石壁鄉,後又分支泉州等地。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佈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于山東、河北、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代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廣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鄧顯祖移居臺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臺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江西鄧氏向浙江遷徙,在建德市與蘭溪市交界處原有三大村落源心村、鄧宅村、橋亭村大多數村民為鄧姓。
當代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廣泛的分佈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郡望
南陽郡:
安定郡: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安定鄧氏始自騭公第7代孫鄧晉生,因他出任武威太守而留居安定(今甘肅烴川),此後便從新野鄧氏中分出,稱安定鄧氏。鄧晉生生子名鄧羌,在十六國前秦時歷官幷州牧、尚書左僕射。鄧羌裔孫鄧素,唐朝時任兵部郎中,封南陽縣伯,遷屬藍田(今屬陝西)。鄧素二子:鄧元挺、鄧元機,分別官至吏部侍郎、兵部郎中。此外,唐代時又有著作郎·鄧行儼,也稱鄧羌的後代。
高密郡: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平陽郡:西漢置平陽縣,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三國時期魏國正始八年將河東郡分出一部分設定平陽郡,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藿縣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一帶地區,即今山西省臨汾市。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平陽鄧氏:始自西晉尚書右僕射鄧攸,因家於平陽(今山西襄汾)而稱平陽鄧氏。鄧攸自稱是新野鄧禹之後,有兄子名鄧綏,也知名於兩晉之時。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此支鄧氏,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長沙鄧氏:東晉時,有荊州刺史鄧粲,曾任車騎將軍桓衝別駕,也是東漢太傅鄧禹的後裔。
陳郡: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嶽之族所在。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陳郡鄧氏:兩晉時,有廣州刺史鄧嶽和著名將領鄧遐父子,也是漢太傅鄧禹之後;兩人祖居陳郡陳縣,亦即今淮陽縣。
洛陽郡: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後裔。鄧少毅宗親在他的文章《鄧氏春秋》稱:洛陽鄧氏:東漢大將鄧騭的後人中有一支世屬洛陽,稱洛陽鄧氏。唐代時,有尚書右承、揚州長史鄧景山,便是以洛陽為郡望的鄧姓人。
宜春縣:西漢時期置宜春縣。晉朝時期改名為宜陽。隋朝時期設袁州,改宜陽為宜春,治所便在宜春(今江西宜春),其時轄地在在今江西省宜春市一帶地區。元朝時期為路。明、清兩朝均為袁州府。民國時期廢府改縣,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縣。
南雄縣:治所在今廣東省南雄縣。
宣城郡、南唐郡:這兩個郡號是南唐李改鄧之鄧氏的郡號。其中宣城郡是以鄧天和牧地安徽宣城得之。南唐郡是由南唐時期李改鄧得之。
-
7 # 牧人4H899
今天說一下“劉”姓。
劉姓在中國是十大姓氏之一,追溯其淵源,劉姓人群一定會感到很自豪!簡單講,劉姓族群是帝堯的後裔,即祁姓之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證。
當時,連北方大族匈奴因漢朝的和親政策,攣氏子孫也隨了劉姓,其後,在魏晉時期,匈奴族的一支還把劉姓當成了政治工具,自稱是漢朝公主和親的後裔,因此,劉淵建立了前趙。
人類歷史的變遷往往令人感慨萬端,如今,強大的匈奴族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劉氏族群的族譜裡或能找到他們的血脈……
我們知道,歷史上的匈奴族十分強大,最後怎麼消失了呢?這和劉姓有關。是漢武帝劉徹讓匈奴走向了末路。提起漢武帝,有些歷史學家對他有非議,這很正常,人無完人 ,孰能無過,從中華民族的歷史程序來講,漢武帝必須作為偉大的皇帝來書寫。
1.漢武帝對匈奴的征服是肢解性的 ,通過河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等戰役,肢解並驅逐了匈奴,消除了中原四周強敵。有人說漢武帝窮兵黷武,但我想說,正是他的“窮兵黷武”才奠定了中國版圖,至今福佑中華民族。面對強敵,好戰會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好戰如日軍侵華也會生靈塗炭,你會選擇哪種方式?
2.漢武帝時期,開拓了連線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漢朝使節最遠到達了埃及亞歷山大地域,以那時的交通條件,可以稱之為人類的創舉!
當今世界,劉姓後人還要更加努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
8 # 時小墨ZYT
走進湯姓的歷史
湯姓在大陸是第九十大姓,在臺灣湯姓是第七十七大姓。
據《通志氏族略》,以名為氏所記載,湯姓遠祖起源於商朝,商朝的建立者商湯,又稱成湯,履,天乙,武湯,武王,成唐,大乙,唐,高祖乙,是當時商部落首領。
湯氏源流
成湯,帝嚳(傳說中古代部族首領)之子契的14世孫,姓子,名履,又名天乙。
在夏朝末年一舉成為商族的首領,百姓愛戴、施行仁政。周圍的小國都慕名前來,勢力也逐漸擴大。
夏末時,帝桀為君,殘暴無道,國內日趨動盪不安。他見百姓陷於水深火熱中,遂產生了代夏的雄心。
第一:滅掉了商附近的一小國葛國。
第二:經過11次的出征,滅掉了夏王朝的三個重要同盟國家豕韋、顧、昆吾。
第三:一舉滅夏,把夏桀放逐到南巢。
履就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棗商朝,定都於亳。由其後子孫中有一支以諡號命氏,成為湯氏。是為河南湯氏。
這裡還有另外一個小插曲。
公元前11世紀周公平定武庚的反叛後,把商的舊都周圍地區分封給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建立宋國。傳至偃,自立為王,偃之弟曰昌,昌生隆,改姓子,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畏禍及,於是又改子姓為湯姓。
湯姓分佈因湯姓系承於商湯,故湯姓最早的發祥地應該是今河南省境。
商朝自商湯至紂王亡國,其國都先後有7次遷徙:
商湯時定都亳(今河南商丘縣北);
至仲丁時,遷都於囂(今河南滎澤縣西南);
河稟甲時,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縣西);
祖乙初時,遷都於耿(今山西河津縣南);
後再遷都於邢(今河北邢縣);
至盤庚,定都於殷(今河南偃師縣西),改國號殷,稱為殷商;
到武乙時,再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東北),直到紂亡。
漢文帝時,湯隆的玄孫湯得新自開封遷至晉陵(今江蘇常州),其子湯璋又徙居交趾(治所再今越南河內市西北)。
宋代,湯氏主要分佈於今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福建、四川等省。
宋時有秋浦(今安徽貴池)人殷崇義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趙弘殷得名諱,改姓名為湯悅。
明代,湯氏有遷入今廣東、廣西者。
從清康熙時開始,廣東湯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以後再尤臺灣遷巴西、日本、模里西斯、印尼、新加坡、泰國、帝汶、澳洲等地。
-
9 # 春城草木生
一、李姓的起源
目前,李姓人口在1億左右,是中國第一大姓氏。
1、指樹為姓這是李字成姓的最早根源。
根據史料記載,李姓是顓頊帝高陽氏的直系後裔。顓頊有個孫子叫皋陶,是堯帝的理官。當時盛行以官職為姓,所以,皋陶就以“理”為姓。
商朝末年,皋陶的後裔中有個叫理徵的人,對紂王忠心耿耿,多次進諫紂王,當時紂王暴虐無道,沉湎酒色,諸侯們和百姓都怨恨他。紂王對理徵的多次勸諫非常惱火,就把他殺了。理徵的妻子契和氏得到訊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逃難中,母子倆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兒子已經奄奄一息。那裡荒無人煙,根本無法找到食物,情急之下,契和氏發現附近的野樹上還有一些野果(木子),於是採下來吃,保全了母子的性命。後來,母子倆逃到豫東的一個叫苦縣的地方安家落戶。為了對“木子”保命的感激,就把兒子的父姓“理”改為“李”,而且,理、李同音,這樣就可以躲避紂王的追捕。這就是李姓的起源。
除此之外,李姓的起源還有其他不同說法,但不管哪種說法,李姓以皋陶為血緣始祖,是偃姓的後裔,曾以官為氏稱理姓,實不為妄。
2、諭賜國姓唐朝大規模的賜姓,是李氏宗族龐大的又一重要原因。當時很多姓氏的官員,因立功被賜國姓李氏。
3、遷徙發展李氏自商末到東周這200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一帶,西漢時,李氏一部遷往今山東境內,東漢時,李氏陸續遷往西南,有的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魏晉南北朝時,李姓已經是全國的大姓。歷史上,唐朝是最為鼎盛時期,李姓是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有三次大規模南遷。明朝初期,一部分李氏開始遷徙海外。
-
10 # 漢武弟弟
尚姓淵源
第一:源自他姓
①出自姜姓。是姜太公的後裔,以祖名為氏。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輔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位及太師,故又稱太師尚父,簡稱為師尚父或尚父。他的後代子孫便以他名字為姓,稱為尚姓。
②出自姒姓,以祖名為氏。夏部落成員尚黑,後世有以其名字中的尚為姓。
第二:源自官職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在宮廷設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書六個官職,管理服飾、膳食、冠冕、起居、沐浴、書籍。這“六尚”之官的後裔,有的以祖先職官為姓,也稱為尚姓。
除以上帶尚官職外,還有尚書等帶“尚”之官職的後代以祖先官職為姓。
第三:源自少數民族及改姓
① 唐時尚書右僕射、馮翊郡王尚可孤,為東部鮮卑宇文之別種。
② 據《唐書》所載,唐時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時降唐的酋長尚延心一族。
④景頗族木染氏漢姓為尚。
⑤ 今滿、蒙古、保安、東鄉、土家、北韓等民族均有此姓。
宋姓
源一、出自子姓,以國名為氏。周成王時,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監叛亂之後,封微子啟於商朝發源地商丘,建立宋國,封為公爵,尊為“三恪”之一,以奉商祀。 到宋襄公時,宋國已成為天下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
源二、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姬宋,字子公,又稱公子宋,為春秋時期鄭國貴族大夫。其後裔子孫有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者,稱宋氏。
源三、改姓而來
(1)1276年,元軍南下攻宋,宋朝覆滅。因擔心元兵追殺,趙氏一族中趙昶與其兄趙旭自臨安逃至山東禹城,後趙旭隱跡禹城,趙昶逃至山東成武並改為宋姓融入當地宋氏。
部分少數民族改姓,例如滿族、土家族等。
先秦時期,宋姓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和山東等北方地區。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宋姓已經廣泛分佈於山西、陝西、甘肅、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至唐宋時期,宋姓擴充套件到四川、廣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尤其盛興於陝西地區。清初進入臺灣省。
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先輩是客家人,原住河南安陽。南宋時期,韓顯卿入粵任廉州太守,後定居文昌錦山。宋美齡的父親宋嘉樹由於12歲時過繼給宋姓舅父,遂改姓宋,為過繼改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