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悅駕到

    其實這真是個好問題,讓我們更深入地瞭解了中國的民樂。嗩吶的歷史悠久,公元3世紀,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

    在明代,古籍中始有嗩吶的記載。明代武將戚繼光曾把嗩吶用於軍樂之中。在他《紀效新書·武備志》中說:“凡掌號笛,即是吹嗩吶。”

    明代王磐的《朝天子·詠喇叭》則是描述嗩吶最好的文章:“喇叭,嗩吶,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裡去辨什麼真共假?眼見得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得水盡鵝飛罷。”

    2006年5月20日,嗩吶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普通人對嗩吶的固有印象就是紅白事專用,就像說起二胡那就是哀樂專用一樣。可以說是大眾印象中最下里巴人的樂器沒有之一這樣一件樂器能搶了所有樂器的風頭,可不就是流氓麼?但反過來說,正因如此,嗩吶的表現張力是大部分樂器無法比擬且獨具一格的。極強的穿透力,各種裝飾音的演奏技巧這是很多樂器所沒有的。尤其吹管樂器,大多數吹管樂器都是定調樂器,要演奏滑音是理論上不可能,實際上很困難的一件事情,但是嗩吶可以很輕鬆的做到這一點,而且還能翻出花兒來。所謂流氓,能人之所不能也。

    對於嗩吶,我印象最深就是,高三那會兒四處考學,然後去考我後來就讀的學校的時候,那會兒我報了倆志願,保險嘛,然後考完聲樂準備考薩克斯,候場的時候,有個嗩吶大神(後來也是校友了)跟我是一組的,說:我要去潤潤哨片,有沒有僻靜點的地方?我楞了一下,指了指走廊盡頭的視窗:要不那兒?他說行說完提著短炮就去了。

    早知道那時候走廊裡全是候場的考生,吹拉彈唱樣樣有,校音的校音,暖管的暖管,開嗓的開嗓,湊著耳朵說句話的聽不清,直到那一聲長嘯,整個世界都安靜了——那是一首我沒有聽到過的Teana之音(並沒有,就是試試音的solo)一走廊的人都把視線投向了大神的背影,導致他回頭的時候差點沒嚇死,還以為出什麼事兒了。就連其中一個考場的管理員也出來了:那什麼,同學請你不要在候考區吹嗩吶,影響裡邊兒考試,謝謝

  • 2 # 莊子鄰水

    蘇軾有詩曰: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可以言其妙處。

    中國的樂器大都是土不拉嘰的,但是聲音之妙都在人心中,樂器隨手可取,境界終生難達。一把二胡,一隻竹笛,一枚柳葉,都是眼中心中最好的樂器,但是發自內心的聲音都是真是來自於演奏者真實的體驗和真誠。笛為八音之首,引領眾器。嗩吶在民間的應用從生到死,成為最民間的東西。我小時候曾經聽過許多嗩吶曲子,歡快猶豫悲哀悲情在曲子裡在人心中,你體驗不到你就感覺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愛玲的《愛》究竟是散文還是小說?如何評價這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