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對高曉松的一點點看法前,為確保公允,我個人先保證絕不進行人身攻擊與任何偏執的嘲諷。
48歲的年齡擁有18歲少年的情懷,略略的偏執,略略的思想僵化,略略的發福。擁有這些文藝知識分子的特點不足為奇。 然而比較特別的是,他對明朝近乎偏執的批判,最出名的觀點是覺得明朝人不知變通,仔細想想或許正因為他本人是個非常善於變通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初學的物理;沒意思,去寫歌,火了;沒了靈感去當評委,火了;期間潛選手並想娶為第二任老婆,成功了;評委俗了,酒駕炒得火,酒駕進牢房,又火了;生了小孩後不開心,離婚拍電影,還是火了;離婚後做了歷史講座,仍然是火了。雖然一路走來賺的都不是大錢,不能說有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說,高曉松委實是個很能變通的一個人。
高曉松批判了明也正如明代知識分子批判宋一樣,明代對兩宋的重文輕武功丟掉江山有點矯枉過正,文化方面~四大奇書的問世正說明了明代思想的開放包容。高曉松跟東林黨的頭目比讀書多少還是無法比的,但他的優勢在於他的多年遊歷世界形成的“世界公民”的世界觀,高沒有接觸過底層社會,沒有品嚐過社會的艱辛,這使得他對世界的美好印象更多,對這個社會人性的瑕疵容忍度更小,所以他才會在不同的工作中跳來跳去,但宏觀的看看高的前50年人生,大致歸於,|進入-新鮮-高興-平凡-失落-離開|的迴圈往復。
我不想評價他的這種觀點的正確性。但跳出漢民族本身固有的治國平天下的圈子,高曉松的批判或許不失是一種對民族行為特徵的有益的補充。 但我想任何事情總有他的緣由,總有他的發端,是的,高作為出身書香門第的理工男,出來搞文藝,很年青時一首《同桌的你》就火遍全國,肯定是傲嬌的。而且他小時候成長在清華園,接觸的又全是歷史文化大牛,積累了知識,不可否認,高曉松的才華是具有傲嬌的資本的。改開初年出國,看到了日本天皇的禮未崩樂未壞,看到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體系與氏族政治結合的架構時,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國,義無反顧的成了精日。有意無意的接受了日美關於世界大同的思想,這也是其世界觀形成的發端。
人與人總有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無需強行洗腦改變,江山易改,秉性難抑,強扭的瓜不甜。高曉松有噴明朝的自由,很多人也有挺明朝的權利。對於高的談話節目的其他內容,例如地理、異國風土,由於沒有親身感受過,我個人仍然願意抱著學習的態度看看。但關於他對明朝的態度,既然扭轉不了,那您就求同存異吧,人以類聚,道不同不相為謀,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茶前飯後聊聊明朝,自己有所感懷就好。爭辯古人的幾多輝煌、幾多坎坷固然重要,但當下平凡中繼續生活終究更重要,不是嗎?
在談對高曉松的一點點看法前,為確保公允,我個人先保證絕不進行人身攻擊與任何偏執的嘲諷。
48歲的年齡擁有18歲少年的情懷,略略的偏執,略略的思想僵化,略略的發福。擁有這些文藝知識分子的特點不足為奇。 然而比較特別的是,他對明朝近乎偏執的批判,最出名的觀點是覺得明朝人不知變通,仔細想想或許正因為他本人是個非常善於變通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初學的物理;沒意思,去寫歌,火了;沒了靈感去當評委,火了;期間潛選手並想娶為第二任老婆,成功了;評委俗了,酒駕炒得火,酒駕進牢房,又火了;生了小孩後不開心,離婚拍電影,還是火了;離婚後做了歷史講座,仍然是火了。雖然一路走來賺的都不是大錢,不能說有多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說,高曉松委實是個很能變通的一個人。
高曉松批判了明也正如明代知識分子批判宋一樣,明代對兩宋的重文輕武功丟掉江山有點矯枉過正,文化方面~四大奇書的問世正說明了明代思想的開放包容。高曉松跟東林黨的頭目比讀書多少還是無法比的,但他的優勢在於他的多年遊歷世界形成的“世界公民”的世界觀,高沒有接觸過底層社會,沒有品嚐過社會的艱辛,這使得他對世界的美好印象更多,對這個社會人性的瑕疵容忍度更小,所以他才會在不同的工作中跳來跳去,但宏觀的看看高的前50年人生,大致歸於,|進入-新鮮-高興-平凡-失落-離開|的迴圈往復。
我不想評價他的這種觀點的正確性。但跳出漢民族本身固有的治國平天下的圈子,高曉松的批判或許不失是一種對民族行為特徵的有益的補充。 但我想任何事情總有他的緣由,總有他的發端,是的,高作為出身書香門第的理工男,出來搞文藝,很年青時一首《同桌的你》就火遍全國,肯定是傲嬌的。而且他小時候成長在清華園,接觸的又全是歷史文化大牛,積累了知識,不可否認,高曉松的才華是具有傲嬌的資本的。改開初年出國,看到了日本天皇的禮未崩樂未壞,看到等級森嚴的日本社會體系與氏族政治結合的架構時,找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國,義無反顧的成了精日。有意無意的接受了日美關於世界大同的思想,這也是其世界觀形成的發端。
人與人總有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無需強行洗腦改變,江山易改,秉性難抑,強扭的瓜不甜。高曉松有噴明朝的自由,很多人也有挺明朝的權利。對於高的談話節目的其他內容,例如地理、異國風土,由於沒有親身感受過,我個人仍然願意抱著學習的態度看看。但關於他對明朝的態度,既然扭轉不了,那您就求同存異吧,人以類聚,道不同不相為謀,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茶前飯後聊聊明朝,自己有所感懷就好。爭辯古人的幾多輝煌、幾多坎坷固然重要,但當下平凡中繼續生活終究更重要,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