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二十九生君

    明君,通俗點講就是開明的君王,最直接說就是有能力治理好國家,讓百姓安居樂業,老百姓都擁護和愛戴的皇帝就是“明君”。

    西漢又稱前漢,創立於公元前202年,第一任皇帝就是漢高祖劉邦。西漢共經歷了14帝、15主,劉嬰沒有稱帝,只能稱為“漢末主”。在這14個帝王裡邊就有好幾個“明君”,如高祖劉邦就不用說了,是開國領袖啊,還有惠帝劉盈,文帝劉恆,景帝劉啟,武帝劉徹等。

    為什麼西漢的這些個皇帝能成為一代明君,據我分析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知人善用,任人唯賢。西漢前期和中期局勢不太平,南有趙佗的南越,北有匈奴三大單于,都是比較有勢力的對手。所以為了鞏固新政權,劉邦任用蕭何、韓信、張良等謀臣良將,劉邦曾說:“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人都是驚世之才”,而且他每攻下一個地方,就會將土地作為封邑賞賜給下屬,大家互惠互利。

    第二,發展經濟,增強國力。大家都知道,每個朝代更替後,經過多年的戰亂,民不聊生,到處哀鴻遍野,百廢待興。每個皇帝都想在自己的統治期間看到國富民強的大好景象,所以在西漢開國初期,劉邦興修水利,發現農業生產,鼓勵家庭小作坊,恢復集市,呈現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像後來的文帝劉恆和景帝劉啟開創了後人所稱讚的“文景之治”。文帝本就是一個很節儉的人,他恭行節儉,衣服穿爛了也不願意換新的。劉啟受到其父劉恆的影響,在位期間免除賦稅13年,讓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實惠,這在封建王朝中是不多見的。

    第三,平定內亂,安撫匈奴。比如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奪各王的封地,歷時三個月平定“七國之亂”,將各諸侯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裁撤各諸侯國的官吏數量,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度。對於匈奴,景帝採取積極防禦政策。經過“文景之治”和休養生息等一系列發展經濟政策後,西漢王朝國力大大增強,漢武帝劉徹任用衛青、霍去病先後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將匈奴趕到漠北,自此基本解決了自漢朝建立以來匈奴對中原地區的威脅。

    一個能被後人稱讚為“明君”的人,可以說是對一個帝王最高的評價了,做為最高統治者,推動了國家向前發展,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人民安居樂業,能得到老百姓衷心擁戴,那是很自豪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優缺點,人無完人,封建帝王的好與壞,用我們現代人的觀點總會有些偏頗,但是他們做過的好事老百姓會記住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長如何預防兒童被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