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半拍68307111
-
2 # 科技文化鄭軍
有句話叫“外行談戰術,內行談後勤”。可見後勤在大型戰爭中的決定作用。
即使在冷兵器時代,後勤在戰爭中都已經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以三國為例,雖然諸葛亮妙計疊出,但就是打不贏其它兩國。仔細一算,魏華人口是蜀國的七倍,吳國也有三倍多。就戰爭資源而論,蜀國毫無勝算。諸葛亮能在資源如此劣勢的條件下維持局面,已經很有本事了,根本不可能佔領中原。
以前經常是北方遊牧部落南攻,中原農耕王朝很少打進草原,後勤也是主要問題。遊牧部落帶著牛羊到處走,草原上又不產糧食,所以中原軍隊要自備軍糧才行。除了士兵攜帶,還要徵農夫送糧。這些農夫還要帶上自己回家的乾糧。
當時有人推算過,正常情況下中原士兵只能從駐地出發北上七天,再遠就會出現糧食問題。如果要靠自帶的糧食前進二十天,隨軍役夫要達到士兵的二倍,顯然已經不切實際。所以漢地軍隊北上都是匆匆打幾仗就回家,如果要佔領或者威懾,必須築一個城,在那裡囤好糧草物資。而遊牧部落南下中原,可以靠就地搶糧解決問題。
至於中國地區各種戰爭,就地搶糧一直是主要的供給手段。甚至自己的兵救自己的城市,趕走敵人後也會搶一番。後勤保障能力有限是主要原因。
冷兵器時代戰爭的能量來源主要是人力和畜力,近現代戰爭有了機械力,後勤更具有決定性。葛底斯堡戰役是美國南北戰爭的轉折點,勝利後林肯在那裡發表過著名演講,但是裡面沒提到這場戰鬥的決定因素:北方用鐵路在一天內向戰場運輸了一萬多噸物資,而南軍只能靠人背肩槓。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本土作戰一直輸給外國,後勤能力是重要原因。西歐各國僅靠海運,就能迅速將兵員和戰爭物資投送到戰場,運輸能力超過清軍的陸地運輸與河運。抗戰初期,日軍從本土靠船舶運兵打贏淞滬戰役,中國軍隊自此轉為守勢。
今天美國能在世界各地打仗,根本原因就是打造了全球投送體系。他們有幾百個海外基地,遇到有事可以就近運輸物資和兵力。美軍在各種戰爭中很少留下什麼精妙的戰術,從南北戰爭後,基本上就是靠運輸能力把優於對手的火力投送到戰場,靠物資供給砸死對手。美軍因此成為出名的少爺兵,但就是總能打勝。
技術力量在戰爭中的作用越大,後勤的貢獻越突出。
回覆列表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自古以來,打仗與其說是兩軍將領指揮藝術、戰士訓練水平、裝備技術性能的較量,不如說是後勤以及裝備保障能力的比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再高明的指揮官離開了強大的後勤和裝備保障,也難以施展其指揮才能;而擁有了強有力的後勤裝備保障,指揮官必然得心應手,事半功倍,戰爭的勝算將成倍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