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被囚禁的王者
-
2 # dadazhu2
1、簡述:
這是道家的觀點,可以用舉例的方式來理解:
人老了,牙齒掉的差不多了,但是舌頭還在。因為牙齒硬,舌頭軟。
大風吹過,連大樹都拔掉了,岸邊的蘆葦卻在東搖西擺中留存下來,因為樹挺拔而蘆葦柔韌。
水看似毫無硬度,卻能穿透岩石,這就是堅韌和日積月累的力量,柔弱勝剛強。
2、原文:
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三十六章》
譯文:
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這就叫做雖然微妙而又顯明,柔弱戰勝剛強。魚的生存不可以脫離池淵,國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輕易用來嚇唬人。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
譯文:
遍天下再沒有什麼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勝過水。弱勝過強,柔勝過剛,遍天下沒有人不知道,但是沒有人能實行。
這是道教的思想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原文是:「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解釋:天下萬物之中,最柔弱的,莫過於水,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的了。但要攻破堅固的防守或強勢的敵人,卻沒有別的東西能勝過它的。這是因為沒有什麼東西能夠改變它。所以柔的能夠勝於剛的,弱的能夠勝過強的。這個道理,天下的人都知道,沒有不知道的,但卻沒有人願意依照這個道理去做。 補充:
柔弱這個詞, 在道教教義思想中 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第一, 內含的是生命存在和延續的精神實質。各種生物,因為有生命才能表現出各自不同的柔性,人生則更是如此,沒有了生命的人和物表現出的則是剛強的僵硬。第二,柔弱內含著積極的人生哲理。道教以柔弱為用,主張一切行為都不要太剛強,剛者容易先受摧缺,強者容易先受到屈折。不爭,與「柔弱」思想有著相互的聯絡。即天地萬物的執行和人的行為都應順乎自然而不能強求,與自然無為的教義思想非常相近。所以,又有「無為不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