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師臨床診治患者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一是按病情需要使用“汗、吐、下、和、消、清、溫、補(筆者《“通”法在臨床中的應用》發表在《甘肅中醫》2007年1期,文中建議增加“通”法”)等治法,配方祛邪扶正時按照“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中病即止”原則;二是處方用藥上,考慮“因時(季節氣候特點)、因地(地域地勢特點)、因人(體質、年齡、胖瘦、先天秉賦)”等因素選定處方中每味中藥合適劑量,同時有嚴格的中藥配伍禁忌,如:十八反藥、十九畏藥、妊娠禁忌藥(謹慎使用的中藥);三是在中藥炮製上,有嚴謹中藥炮製規範(可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及“七情”組方原則;同時對使用有毒(有毒或性烈)中藥嚴格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嚴防藥物不良反應損傷人體正氣;四是在保證中藥質量上,凡進入醫院的中藥飲片(中藥顆粒劑),都是經過國家藥監部門嚴格監管准入的合格藥品;五是中醫治病理念上,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傳、痼病(咳喘等慢性病)防復的“治未病”和“中病(病癒或病情緩解穩定)即止”無需終生服藥的思想;六是在藥物特性上,中藥較西藥(化學合成等)抗生素等不易產生耐藥性,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治療外感傷寒(外感熱病、疫病)的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等,還可在幾千年後,治療今天的“非典”、“新冠病毒性肺炎(疫病)”等疾病,中藥劑量使用上較穩定,較西藥產生耐藥性後加倍劑量或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有些疾病西醫理念要終生用藥),無形之中加大了損害人體臟腑(功能)、神經及血管等副作用的風險機率;中醫幾千年來很少因為治療疾病過程中,使用某些中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致人死亡等不良反應,被國家有關部門強制禁止使用或分批淘汰的情況。總之,中藥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指導下,通過幾千年人體臨床實踐,形成了一整套保證中藥安全配方應用、嚴防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和保護人體正氣的嚴謹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用藥安全。
中醫師臨床診治患者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指導下:一是按病情需要使用“汗、吐、下、和、消、清、溫、補(筆者《“通”法在臨床中的應用》發表在《甘肅中醫》2007年1期,文中建議增加“通”法”)等治法,配方祛邪扶正時按照“祛邪不傷正,扶正不留邪”、“中病即止”原則;二是處方用藥上,考慮“因時(季節氣候特點)、因地(地域地勢特點)、因人(體質、年齡、胖瘦、先天秉賦)”等因素選定處方中每味中藥合適劑量,同時有嚴格的中藥配伍禁忌,如:十八反藥、十九畏藥、妊娠禁忌藥(謹慎使用的中藥);三是在中藥炮製上,有嚴謹中藥炮製規範(可提高療效、降低副作用)及“七情”組方原則;同時對使用有毒(有毒或性烈)中藥嚴格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嚴防藥物不良反應損傷人體正氣;四是在保證中藥質量上,凡進入醫院的中藥飲片(中藥顆粒劑),都是經過國家藥監部門嚴格監管准入的合格藥品;五是中醫治病理念上,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傳、痼病(咳喘等慢性病)防復的“治未病”和“中病(病癒或病情緩解穩定)即止”無需終生服藥的思想;六是在藥物特性上,中藥較西藥(化學合成等)抗生素等不易產生耐藥性,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的治療外感傷寒(外感熱病、疫病)的麻杏石甘湯、射干麻黃湯、五苓散等,還可在幾千年後,治療今天的“非典”、“新冠病毒性肺炎(疫病)”等疾病,中藥劑量使用上較穩定,較西藥產生耐藥性後加倍劑量或多種藥物聯合使用(有些疾病西醫理念要終生用藥),無形之中加大了損害人體臟腑(功能)、神經及血管等副作用的風險機率;中醫幾千年來很少因為治療疾病過程中,使用某些中藥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致人死亡等不良反應,被國家有關部門強制禁止使用或分批淘汰的情況。總之,中藥在中醫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指導下,通過幾千年人體臨床實踐,形成了一整套保證中藥安全配方應用、嚴防毒副作用(不良反應)發生和保護人體正氣的嚴謹體系,確保人民群眾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