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傲天侃歷史

    董卓為什麼失敗:暴戾

      董卓暴而不仁,與天下為敵,必亡 凶殘不仁 倒行逆施 東漢獻帝年間(公元189年一220年),民間廣泛流傳著一首民謠。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歌詞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當時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臣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

      當時的制度是帝國制度,帝國是以皇帝為國家元首和國家象徵的,誰要是在這個問題上犯了錯誤,那可能就會一敗塗地,而且永世不得翻身。董卓對待現任皇帝的態度最野蠻,他的做法是廢立,就是廢掉現在的,另外再立一個皇帝,廢掉誰呢?廢掉當時的皇帝在歷史上叫做少帝的叫劉辯,立誰呢?立劉辯弟弟陳留王劉協。那麼董卓為什麼要換皇帝呢?我覺得他真實的原因還是要樹立個人威望,控制中央政權。但是董卓沒有想到,這個皇帝是不可以隨便換的。 因為在當時人的眼睛裡,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換皇帝就等於動搖國本,只能造成天下大亂,所以董卓雖然是做成功了,但是他留下千古罵名,成為全國共討之,天下共誅之的“眾矢之的”,這就是董卓最後要滅亡的原因之一。

      董卓遷都長安後,守住潼關,擁有潼關以西的地盤,進可攻退可守,在戰略上處於有利地位。事實上,在涼州軍與關東軍的衝突中,涼州軍始終處於優勢。不過,在董卓接受了京都的奢靡生活後,他似乎已經被腐蝕掉了,他已經不再是一個剽悍的涼州武士,也不再有年輕時的抱負與衝勁了。即使如此,關東軍也不能把他怎樣,董卓的覆滅是因為他沒有協調好內部的矛盾。董卓的軍隊主要分為涼、並兩派。涼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軫、樊綢、張濟等人,幷州派主要有呂布、張遼、李肅、楊奉。次外,董卓麾下還有一孤獨的名將遼東徐榮。

      董卓利用呂布殺死丁原,兼併了幷州軍。丁原死後,呂布成了幷州軍的首領。董卓是很信任呂布的,與他“誓為父子”,但幷州與涼州兵的關係卻十分緊張。幷州軍被兼併,是不會完全甘心的,然而又處於被壓抑的地位。而涼州軍以勝利者自居,沒有把幷州軍放在眼裡,甚至對呂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軫為主將,呂布為副將攻打孫堅。胡軫揚言要殺了呂布以整肅軍紀。不論胡軫是否會真的動手,他這種嚴重的挑釁必然會引起呂布和整個幷州軍的仇恨。結果還沒和孫堅交戰,董卓的部隊因為內訌不戰自潰。這麼大的事董卓肯定會知道,但他似乎並未採取什麼措施以緩和涼州軍和幷州軍的矛盾。也許他找不到什麼好辦法,也許在他看來象他們這樣的武夫爭執甚至鬥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過去就沒事了。但呂布對涼州軍的不滿卻與日俱增。董卓是個直率的人,他不會隱瞞自己的好惡。呂布曾經使董卓不滿,董卓就拿起短劍向他擲去,呂布雖不敢發作卻懷恨在心。而且呂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呂布內心更加不安。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挾天子令天下是一個技術活,玩不好就會撲街。

    董卓就是這麼滅亡的。

    董卓的企圖:奉天子以令不臣

    “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話不是董卓提出的,但董卓就是這麼作的。

    董卓進入洛陽後,迅速收編了禁軍,吞併了丁原的幷州兵,控制了洛陽。

    以後是要慢慢篡位還是作個權臣?那是後話了。

    現在的關鍵是:如何通過控制朝廷,來控制天下!

    這個想法在當時看起來並非不切實際。

    自東漢中期以來,天下權力形態是:外戚、宦官輪流把持朝廷,他們通過與士族的合作,來控制地方。

    因此,董卓大約認為:我把以前外戚、宦官的權力收走了,我來把持朝政,跟你們士族合作,其他的,一切照舊!

    打錯算盤,失去對地方的控制

    本著這個設想,初入洛陽的董卓開始了對士族的拉攏。

    董卓不可謂沒有誠意。

    董卓給黨錮之亂中受到迫害的黨人、名士平亂。

    隨後,董卓又將名士任命到各地擔任州牧、刺史、太守等職。

    董卓想:你們士族的利益得到了保護,這下可以和我合作了吧!

    算盤打錯了。

    士族當初之所以願意和外戚、宦官合作,是因為外戚、宦官本質上代表的是皇權,只是天子年幼,他們代表天子行使權力而已。

    你董卓算什麼東西?

    西涼一軍閥!你把持朝政,既沒有先帝“授權”,也沒有大功可稱呀!

    關鍵是:你還廢立天子!

    大漢四百年獨崇儒學。儒學已成為天下士族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

    但現在你只控制了朝廷,士族、地方官在地方還有槍桿子呀!

    於是,董卓任命的名士,大多數到了地方就造反,十八路諸侯風起雲湧。

    而董卓在中央信任的周毖、伍瓊等人,更是暗中幫助袁紹。

    很快,十八路諸侯起事,董卓開始失去了地方的控制。

    退出洛陽,影響力大減

    單純以軍力而言,董卓是不怕什麼十八路諸侯的。

    問題是:沒錢。

    與此同時,河東白波賊等力量也一起來攻,從側後威脅董卓。

    董卓的涼州軍、幷州軍雖然精銳,但兵力有限,要擴軍又沒錢,在洛陽支援非常困難。

    畢竟:建都洛陽的原因,是因為洛陽為天下之中,方便統治地方。

    現在地方都統治不了了,再在洛陽相持也無意義,不如退守易守難攻的關中!

    無奈,董卓只得退入關中。

    如此,董卓雖擁天子,但其實際影響力,已經大減,幾乎降格為一個地方勢力。

    軍力分配失誤,遇刺身亡

    退守關中後,董卓其實仍然擁有較強的軍力,如果好好部署,未必不能捲土重來。

    但是,董卓在軍力部署上出現了失誤,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

    董卓集團的軍隊,由三部分組成:

    1、涼州軍。他們是真正的嫡系,也是最忠誠、最強的力量;

    3、原禁軍。他們是董卓進京時,收編的禁軍。此時,董卓已令董家宗族掌握。但是,或許是因為戰鬥力的問題,存在感不強。

    董卓退入長安後,將涼州軍分配到各地,控制要點。

    長安,只有禁軍和幷州軍。

    可以說,如果董卓能留下部分涼州軍在長安,那麼,王允、呂布是不敢動手的。因為,即便你殺了董卓,也控制不了天子,反而會被消滅!

    經過董卓的部署,留在長安的,只有已生裂縫的幷州軍和存在感不強的禁軍了!

    那還有什麼好說的?

    董卓,在亂世之初擁有當時天下最強大的軍力,也早早獲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機會。

    可是,董卓集團武強文弱,政治才能有限,改造權力體系的企圖失敗,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

    遺憾的是:董卓始終未能理解士族與他矛盾的本質,仍然重用“外表恭順”的王允,也未能洞察幷州軍與他之間的裂痕,將嫡系調出,給了呂布可趁之機。

    最終,董卓身死,早早退出了群雄的紛爭。

  • 3 # 醉裡挑燈看劍ii

    董卓政權實際上是個軍閥政權,軍閥首領一旦被打掉,就會陷入崩潰。董卓政權最後崩潰當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很多人弄不太清楚,這些因素在董卓走向滅亡一事中的權重。

    首先說關東軍。關東軍確實對涼州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是我們不應當誇大這種損失。

    我在

    一文中比較詳細地勾勒了涼州軍與關東軍的7次戰鬥,董卓一方勝4敗3。你可以說董卓退入關中是敗退,但不能說是潰退。董卓軍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很大損失。

    我稱關東軍討董之戰是三國時代的開局第一戰,這場戰爭的規模是非常巨大的,董卓對此心知肚明。關東軍總兵力粗略估計至少十幾萬人,其中還包括孫堅這樣的勁旅。董卓為此精心謀劃了積極防禦的總體戰略,火速實施了遷都、打擊朝中士大夫集團、掠奪財富等鐵腕手段,將整個中原大地騰出來作為機動戰場。董卓退入關中後,孫堅和關東軍也無力繼續進攻。

    因此,董卓退入關中有敗退的成分,但絕不是潰退。事實上,就在董卓退入關中的第二年,又發生過洛陽的爭奪戰。董卓委任的河南尹朱儁倒戈反董,董卓派遣了派牛輔屯兵陝縣,牛輔分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率步騎數萬進攻朱儁,朱儁被擊敗。這是關東軍討董之戰的尾聲。

    以上事實說明,董卓一方的軍力尚存。

    然後再說一下民眾不滿。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大歷史下的真理,卻不一定是小時空下的必然。換言之,民眾不滿一定要通過某種方式表現出來,然後作用於當事人身上。

    三國時期民眾不滿的最主要方式要數農民起義,大約這個時期,《後漢書》記載這一時期黑山、黃龍、左校、郭大賢、於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唒等農民軍蜂擁而起,顯示了時局動盪對百姓帶來的衝擊。

    但是這些農民起義也並沒有直接導致董卓政權的滅亡。有人說沒有呂布倒戈,董卓最後也會因此滅亡。我不反對,但是這只是可能。現實是,董卓確實是士大夫集團與呂布聯手搞掉的。

    第三,我們說一說士大夫集團的反抗。

    董卓入京之後,確實對士大夫集團進行了多方籠絡,但是這個策略不奏效,他任命的幾乎所有刺史郡守都反對他。這就導致雙方矛盾迅速激化。早在關東軍討董戰爭中,董卓就殺了伍瓊和周毖,罷免了司徒楊彪、太尉黃琬。董卓退入關中後,性情更加殘暴。大臣講話稍不合意,即遭誅戮。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出現一波又一波的反抗。在王允搞事情之前,至少已經有兩撥人動手或者準備動手了。一個是伍孚,作為越騎校尉的他手拿匕首,直接行刺。結果董卓勇武過人,直接就把他給擒住了。另一撥人包括鄭泰、何顒、種輯、荀攸等人,結果還沒動手就訊息洩露了。

    以上情形表明,士大夫集團的反抗確實是激烈的。但是他們為什麼沒有成功呢?書生造反,十年不成。他們不掌握兵權,自己又手無縛雞之力,自然難以成功。為了彌補自己的不足,士大夫集團也在物色可靠人選。他們選中的是幷州軍出身的呂布。

    這裡詳細分析一下呂布這個人。

    呂布的早年經歷鮮有記載,一出場就以勇武和反覆無常著稱。不過根據同時代人對他的評價,我們大概看出他的出身。陳宮曾說“呂布壯士,善戰無前”,王允曾“素輕(呂)布,以劍客遇之。”根據方詩銘的看法,“壯士”和“劍客”在那個時代都屬於“輕俠之徒”,具有特殊的含義,不能用今天的視角來看待。

    三國時代遊俠自居的人很多。荀悅在《漢紀》中說道:“遊俠之本,生於武毅,不撓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見危授命,以救時難而濟同類,以正行之者,謂之武毅,其失之甚者,至於為盜賊也。”如果說董卓是豪俠的話,那麼呂布為代表的“輕俠”則是更低一層,以至被認為是“盜賊”之類的人物,難怪士大夫們看不起他。

    呂布的特點與其說是反覆無常,不如說是易被人利用。從殺丁原到殺董卓再到入據兗州,呂布幾乎都是受人鼓動和拉攏。

    當然,易受人利用並不是說呂布就是徹底的傻憨憨。呂布從跟隨董卓,“誓為父子”,走到二次弒主,必然也是有其原因的。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涼州軍和幷州軍之間的矛盾激化。

    呂布是代表幷州軍投靠董卓的,董卓對呂布一系列超規格的寵愛實際上也包含著對於幷州軍的拉攏。但是涼州的大人們顯然在政治上還是缺根筋,雙方的衝突和矛盾很快就或明或暗地凸顯出來。以往人們在分析呂布反董的時候,總是會拿呂布跟董卓小妾有染說事。說到底,還是繞不開貂蟬的影子。其實《後漢書》和《九州春秋》提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史料,在關東軍討董之戰時,涼州軍大將胡軫和呂布率兵迎戰孫堅,胡軫為大督,呂布為騎督,受胡軫節制。據史書記載,兩人不和,“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於是孫堅就這樣奇蹟般地反敗為勝,順手將都督華雄殺了。

    《九州春秋》對兩人衝突作了補充,胡軫放言:“今此行也,要當斬一青綬,乃整齊耳”,於是“(呂)布等惡之,宣言相警雲‘賊至’,軍眾大亂奔走。”補充了“不和”的詳細經過。

    所謂“青綬”,指系官印的青色絲帶,可以代指官位。兩漢魏晉南北朝,凡秩比二千石以上、中二千石以下官吏,如諸卿、郡守、雜號將軍、中郎將、校尉、都尉等,皆銀印青綬。這些人都已經是朝廷和軍隊的中堅力量了。胡軫要殺一“青綬”級別的人物,來約束軍心。在時任中郎將的呂布看來,這顯然是針對自己的,所以故意擾亂軍心,最終導致大敗。

    事情很明顯,涼州軍和幷州軍的衝突已經不是個人之間的好惡,而是相互之間猜忌對方要吞了自己,以至導致戰爭一敗塗地。退入關中地區後,這種衝突不但沒有消解,反而越來越表現為董卓與呂布之間的衝突。這就必然導致呂布和整個幷州軍的離心力越來越大,呂布最終被士大夫集團的王允拉攏也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這裡要指出,呂布倒戈弒主是不是意味著董卓眾叛親離,他的部下都反叛他了?顯然不是吧。這實際上是董卓手下嫡系跟雜牌軍內訌,董卓的嫡系並沒有脫離董卓的意思。就在呂布殺董卓之前,董卓還派了女婿牛輔等人率步騎數萬進攻反叛的朱儁。董卓的嫡系一直比較牢固。

    綜上來看,董卓的滅亡乃是士大夫集團與呂布為代表的幷州軍合謀的結果,而呂布一方的倒戈無疑在其中佔據了特別重要的地位。

  • 4 # 暮七7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慾和野心。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回欲和野心。

    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答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國家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了巨大的破壞。

    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衰敗。

    其次,他的團隊分成不同的小部隊。首先,第一股力量當然也是最強大的力量,是董必武自己的西涼部隊,其次是以呂布為首的殘餘兵州集團,然後是以王允為首的中央官員。當然,這三支部隊對董卓的忠誠度也完全不同。西涼集團絕對忠於他,其次是洛陽殘餘勢力,後者相對忠於董卓。由於董大哥的實力,最後一名中央官員暫時被任命,所以他更應該花時間整合自己的員工,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享受著自己的生活。所以董的倒臺並不奇怪。他的部隊分散,沒有長期共同目的。他的手下不知道他們在為什麼而戰。最後,董先生沒有任何進取精神。在無憂無慮的的偉大事業和和平生活開始之前,他已經找到了退休的出路。天天在這種思想和作為下,失敗是必然的。

    董卓既不容於士大夫,便只能仰仗於手下的涼並軍事集團,無論其主觀意願為何,都不可能約束軍紀,阻止殺掠行為,於是乎,民心亦已喪盡。

    丟失了士心、民心,董卓在政治上是標準的孤家寡人,獨夫民賊,他不完蛋誰完蛋?

    隨著董卓集團在政治上徹底破產,淪為純粹的武人亦或盜匪集團,董卓本人也已經處於棄療狀態,於是乎族滅有徵闢之恩、君臣之義的袁隗,公然盜掘皇陵,真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敢於踐踏人間一切道德。

    到此為止,董卓的滅亡已成必然,何時、何地、如何滅亡則是偶然而已。

  • 5 # 心夢無痕1990

    董卓剛到洛陽時,步騎兵加起來也不過三千來人,僅憑這點兵力顯然是坐不穩京師重地的。尤其是對於董卓這樣長期統兵打仗的人來說,他更是深刻地明白要想征服百官、控制朝野,就必須要有過硬的武裝力量。一旦被人識破自己的軟肋,那就必死無疑了。

    於是,為了緩解眼前兵力單薄的現狀,董卓每隔四五天就命令部下晚上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浩浩蕩蕩開進洛陽,戰鼓震天,旌旗招展,儼然千軍萬馬源源不斷。包括朝廷官員在內的所有的洛陽人,都被董卓如此強大的實力所嚇倒,不敢有絲毫的越軌行為。

    但這種小伎倆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董卓在稍稍坐穩京師之後,便開始著手擴充兵力,收攬兵權。不久之後,他便把何進及其弟何苗的部隊歸為己有。而後又收買了一個重要人物——呂布。呂布原本是騎都尉丁原的部下,但受董卓之命,呂布殺死了丁原,從此丁原的軍隊也劃歸到了董卓麾下,呂布也因此深受董卓賞識,被任命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此後,董卓又派呂布殺死了執金吾,進而接收全部京城防衛部隊。從此,董卓不僅控制了大量常規部隊,而且還掌握著洛陽的直屬部隊,完全具備了左右朝政的軍事基礎。有了這些兵力做後盾之後,董卓更加變得有恃無恐,他先是迫使朝廷罷免了司空劉弘,自己取而代之,緊接著就召集文武百官,商議他在剛到洛陽時就已經有過的念頭——廢除少帝,另立劉協為新帝。

    在與百官商議之前,董卓曾假惺惺地徵求過袁紹的意見。袁紹一聽說董卓要改立皇帝,當即就反對道:“漢家君臨天下已四百多年,恩德深厚,萬民擁戴,當今皇上還正年輕,對天下沒有什麼過失,你打算廢黜,恐怕眾人都不會同意!”董卓一聽就火冒三丈,他一手握著劍柄,一手指著袁紹說:“你小子竟敢如此放肆!天下的大事都由我決定,我想做的,誰敢阻攔!你是不是覺得我董卓的刀還不夠快?”袁紹也跟著變了臉:“天下的英雄難道都死絕了,只剩下你一個董卓了嗎?”說罷,拔刀橫在胸前,徑直走了出去。董卓因新到洛陽,而袁紹出身名聲顯赫的大族,所以董卓雖然滿肚子怒氣,也沒敢殺袁紹。袁紹也感到再也不能與董卓共事了,便離開洛陽,逃奔去了冀州。

    在與百官商議另立新帝的時候,也有人提出過反對意見,比如尚書盧植,但盧植在董卓眼裡顯然不能和之前的袁紹相提並論,而且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和他對抗,顯然是找死。於是當即命令士兵將盧植推出去斬首,幸虧侍中蔡邕極力勸阻,盧植才免於一死。之後,群臣便再也沒有敢提出反對意見的了。於是董卓順利廢掉少帝,將他貶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為帝,即為漢獻帝。

    廢除少帝,另立新帝,這只是董卓把持朝政的一個開始。廢了少帝之後,董卓又把目光瞄上了何太后。這個女人曾經一度臨朝聽政,在群臣中頗有威信,留著她在,顯然是一顆眼中釘、肉中刺。於是,董卓又一次召集百官,在群臣面前數落太后所謂的“罪行”,然後,董卓便責令何太后遷居永安宮,不久,董卓又藉故殺死少帝劉辯,毒死何太后。自此之後,整個東漢政權幾乎完全都在董卓的掌控之下,包括皇帝的廢立、朝臣的任免、重大政策的制定,都由董卓一個人說了算。

    此時,野心極度膨脹的董卓,早已經是目空一切。他自封郡侯,拜國相,躍居三公之首。這是一個什麼概念?也就是說,他董卓雖然名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相,但實際上的地位卻遠遠超越皇帝,享有“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等特權。在他眼中,朝野上下都是他掌中的玩物,全國的軍隊、國庫的財寶都由他任意支配。他還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大肆加封董氏家族成員,連他的侍妾剛剛出生的兒子也被封侯。他胸中權力慾望的膨脹可以說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倒行逆施

    在權力慾望極度膨脹的情況下,董卓凶狠、殘暴的本性也開始逐漸暴露無遺並變本加厲,直至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有一次,侍御史擾龍宗向董卓彙報事情,忘記將佩劍解下,董卓大怒,當即將其擊殺。

    還有一次,朝中許多官員被董卓邀請去赴宴。宴會上,董卓把誘降俘虜的幾百名北方反叛者押到會場正中央,先命令士兵剪掉他們的舌頭,然後有的人被斬斷手腳,有的人被挖掉眼睛。其手段之殘忍,令所有在場官員和士兵不忍目睹,許多賓客手中的筷子都被嚇得抖落在地。董卓卻若無其事,仍然狂飲自如,臉上還流露出洋洋得意的神色。

    再一次,董卓把俘虜來的數百名起義士兵先用布條纏綁全身,頭朝下倒立,然後澆上油膏,點火將他們活活燒死。

    又有一次,董卓部屬的羌兵在洛陽東南的陽城搶劫正在鄉社集會的老百姓,他下令把在場的男子全部殺死,把頭砍下血淋淋地捆在車轅上,把婦女裝上車,說是“攻賊得勝”,呼喊著回到洛陽城。然後男子的頭被焚燒,婦女則賞給將士做婢妾。

    不僅是對待普通百姓如此,就連皇親貴族董卓也不放過。當時,洛陽城內的皇親貴戚之家都很富足,家裡擁有許多金銀財寶,董卓便放縱部下士兵衝入宅舍,搶奪財物,姦汙婦女,整個洛陽城被弄得雞犬不寧,人人自危。

    有壓迫就會有反抗。董卓的這些天怒人怨的暴行,使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很多人都準備起兵討伐董卓。公元190年正月,也就是董卓進京的第二年,函谷關以東的各州郡便開始相繼起兵伐董,當初曾當面大罵董卓的袁紹被推為盟主,自號車騎將軍。整個“關東同盟軍”加起來有數萬人,而袁紹對外聲稱的則有數十萬人,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洛陽形成了包圍之勢。

    迫於同盟軍的壓力,董卓決定遷都長安。雖然大臣們都不願意,但誰敢說半個不字?臨行前,董卓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了很多洛陽富豪,然後將其財產全部沒收。在西遷長安的路上,數百萬百姓被軍隊驅趕著前進,相互擁擠,馬踏人踩,死傷無數,場面慘不忍睹。為了防止官員和百姓逃回洛陽,董卓將整個洛陽城以及附近方圓二百里內的宮殿、宗廟、府庫等大批建築物全部燒燬,連歷代帝王將相的古墓都被挖掘一空。昔日興盛繁華的洛陽城,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自從董卓遷都長安以後,討伐董卓的同盟軍不僅沒有乘機追擊,反而開始出現內訌。整個盟軍雖然有十萬之眾,但卻是各懷鬼胎,而且一個個都被董卓嚇破了膽,沒有一個敢主動發起攻擊,每天只知道飲酒作樂。自獻帝被董卓脅迫離開洛陽之後,他們更覺得沒有必要再繼續包圍下去了,逐漸各自為政,形成了一股股的地方割據勢力。

    這個形勢,顯然是董卓最希望看到的。沒有了敵對勢力的壓力,他更加變得肆無忌憚。在抵達長安之後,他把自己的車馬服飾都變得和皇帝的一樣,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董卓還無視禮制和皇威,在長安城外修築了與長安城牆規模相當的塢堡,高厚都是七丈,明目張膽地用“萬歲塢”來命名,在塢記憶體放了足夠三十年吃的糧食和大量金銀財寶。並規定,任何官員經過他的封地時,都必須下馬,恭恭敬敬地對他行大禮。而他的競爭對手和朝中許多忠義之臣,不是被逼出逃,就是被極其殘忍地剷除消滅。董卓的野心、貪慾、刁蠻、殘暴,都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頂峰。

    自作孽,不可活

    當一個統治者凶殘無道到頂點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的末日已經不遠了。對於董卓來說也不例外。前面已經提到,董卓就是一顆危險的炸彈。而當這顆炸彈毫無節制地進行自我膨脹的時候,它就早晚有一天會自我引爆,死於非命。這不是什麼宿命論,而是簡單的常識。

    在當時,長安城中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千里草即“董”字,十日卜即“卓”字,意思就是說董卓董卓你趕快死去吧!這就是民意的真實表達,幾乎所有人都渴望董卓趕快死去。當民意達到鼎盛的時候,民意也就成了天意。

    與此同時,在各位公卿大臣之中,想要除掉董卓的也不在少數。這其中要以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尚書僕射士孫瑞、尚書楊瓚等人為代表。但是他們都不算是關鍵人物,誰才是關鍵人物呢?正所謂造化弄人,殺死董卓的那個關鍵人物,恰恰是他的心腹,他最為信任的人——呂布。沒有呂布,董卓死得可能還沒有那麼快。

    自呂布幫董卓除掉丁原之後,董卓就視呂布為心腹,並收呂布為義子,可見董卓對呂布的信任。但董卓這個人死就死在他的壞脾氣上。有一次,呂布因為一件雞毛蒜皮的小事惹到了董卓,董卓竟然隨手抽出刀戟就向呂布擲去,幸虧呂布身手好及時躲過,才得以倖免。當時呂布雖然口頭上連連道歉,平息了董卓的怒氣,但暗地裡心頭的憎恨卻滋生了起來。又加上後來呂布與董卓身旁的一位侍女有染,生怕董卓發現,心中一直不安。

    在以上前提條件之下,當王允在通過種種試探,將誅殺董卓的計劃告訴呂布的時候,呂布潛意識裡就已經有了贊同的意向,但是還是有些猶豫,他說:“我與董卓是有父子之情的,這樣做不好吧?”王允開導他說:“你姓呂,他姓董,又不是骨肉親情。況且董卓現在是人人得而誅之的國賊,你難道還要認賊作父嗎?他向你擲刀戟的時候,把你當兒子看待了嗎?”呂布聽罷,無言以對,最終答應了。

    然後他們便開始謀劃誅殺董卓的計劃。這個在當時轟動整個中國的大事,就是在王允府中的一間密室內謀劃出的。經過反覆討論,他們一致認定,只有在董卓進宮的時候,才最有可能將其殺死。第一,董卓在皇宮的安保最薄弱,最容易做手腳,搞伏擊。第二,相比董卓其他的外出計劃,進宮是概率最大的事件。因此,在宮內伏擊,成為他們最終確定的方案。

    也算是老天開眼,就在他們一切都已經準備就緒的時候,恰好逢上獻帝大病初癒,朝中文武大臣都將集會於未央殿,恭賀天子龍體康復,這其中也包括董卓。

    謀殺董卓的計劃,就從他走向未央殿開始。

    大會群臣當天,董卓乘車進宮,從軍營到皇宮一路上都佈滿了警衛,步兵、騎兵分列道路兩側,整個保衛措施可謂密不透風,滴水不漏。可是董卓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跟隨在他身旁的最貼身的護衛竟然是要殺死他的人。

    按照預定方案,呂布事先安排同郡騎都尉李肅等人帶領十多名親兵,換上衛士的裝束隱蔽在宮殿側門的兩邊。董卓剛到側門,便遭到李肅等人的突襲。董卓衣內穿有護身鎧甲,雖沒有被李肅等人傷到要害,但仍然大吃一驚,高聲呼喊:“呂布呢?呂布在哪裡?”呂布閃身而出,高聲道:“現奉皇帝詔令,討伐你這個狗賊!”董卓大吃一驚,破口大罵:“忘恩負義的狗東西,你竟敢殺我!”呂布說:“不是我要殺你,是天要殺你。你走到今天都是咎由自取!”說罷舉矛便刺,正中董卓要害,跋扈一時的董卓,就這樣當場斃命。

    董卓被殺後,滿朝文武和所有士兵都高呼萬歲,百姓們載歌載舞,酒肉相慶,大街小巷都擠滿了相互慶祝的群眾。這是一場蓄積了整整三年的狂歡,很多人典當了衣服也要去買酒痛飲,由此可以想象當時民眾的狂熱程度。董卓被株連三族,屍體被抬到街頭示眾。據說由於董卓身體肥胖,肚子裡的油脂都流到了地上,守屍吏把點燃的捻子插入董卓的肚臍眼中,點起天燈,竟然一連燒了很多天。

    董卓一生粗暴,滿懷私慾和野心。他從隴西發跡到率軍進京操縱中央政權,始終考慮和盤算的是如何滿足私慾和野心。為了達到目的,董卓不擇手段,玩弄權術,踐踏法律,破壞經濟,殘害人民,他的種種倒行逆施,造成了東漢末年政權的極度混亂,給當時的中國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東漢政權日趨衰敗、最終傾覆,雖然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所致,但是,董卓無疑加速和促進了東漢政權的衰敗。董卓最終被殺的下場,是應有的報應,也是他這顆炸彈從自我膨脹到自我毀滅的必然結局。

  • 6 # 湘西超風行者

    內部董卓性格暴力,身邊的謀士團也是些道德敗壞之人重多,互相之間爭權奪利,最大的錯誤是廢皇帝、立新帝、毀舊都、用小人等行為,使得重視名利之人跑到其他軍閥裡去了。

    外部:其他軍閥以“清君側”為正義口號,誰在出師有名的面前都會輸掉。

  • 7 # 老天故事匯

    他有什麼政權

    最多就是個權臣

    董卓的滅亡,從他的為人處事

    早已埋下了禍根

    自古稱王稱霸者,必定是愛民

    勤政,聽取臣下,屬下建議

    成為一方霸主,不是比誰

    胳膊粗,力氣大,武力強

    董卓為人,凶殘暴戾

    食人肉,誅殺忠良

    屬於快活一會兒是一會兒的主

    滅亡只是早晚而已

    後來的曹老闆

    挾天子以令諸侯

    比董卓玩的好太多了

  • 8 # 華夏手寫

    一:董卓性格的缺陷:偏激暴躁,發火時不考慮後果。董卓雖認了呂布作為乾兒子,並讓其擔任自己的貼身護衛,但董卓並不會合理使用呂布。像呂布這樣的人物,用的好可以當做一個箭頭使用,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如果用不好反倒傷及自己,呂布做事稍不稱心,董卓便用手戟向呂布擲去,雖然呂布能躲開,但時間長了呂布定會記仇。更何況後來董卓硬是從呂布手中搶走貂蟬~呂布的摯愛,這也為他後來的滅亡買下了伏筆。

    二:霸權。當時董卓廢掉了劉辯,擁立了劉協為皇帝,在當時皇帝是至高無上的,代表的是大多數民心。董卓廢帝這一行為直接失去了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丟掉了民心也就離自己滅亡不遠了。

    三:內部管理不當。沒有協調好關東軍和涼州軍之間的矛盾,軍隊再強大如果不能一致對外,而是內部瓦解也成不了什麼氣候,再加上外部諸侯力量的討伐董卓的滅亡就自然而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學java應該怎麼樣才能學得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