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uiliguo009
-
2 # 君說新語
一個是滿足了生存需求,一個是滿足了精神需求, 而且是跨時代的,很難說的貢獻大,只能說,在各自的領域,他們的貢獻都是劃時代的,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
魯迅的文學作品,單從文學藝術成就的角度,其實並沒有達到世界級的水準。但他是新文化的引引領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可以說, 如果沒有魯迅, 中國的現代小說發展不可能那麼快。
此外,拋開文學成就,他的思想, 他對舊社會、舊文化、舊思想的強烈批判,猶如黑暗裡的一光,“罵”醒了無數的青年,“少年強則中國強”,那些被魯迅的思想所影響的少年,很多後來都成了共和國的脊樑。 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的貢獻是劃時代的。
2袁隆平在上世紀60年代,第一次發現了雜交水稻的優勢,讓“雜交水稻”直接轉化為可利用的生產力優勢,這在當時中國糧食安全異常嚴峻的形勢下,也是有劃時代的貢獻的。截止2012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已經為中國增收糧食20億斤,為中國的糧食穩定、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各自的時代,他們都是民族的脊樑跟支柱, 非要拿來比貢獻,那就好比緣木求魚了。
-
3 # 穆姐姐
文學作品和雜交水稻,一個是精神層面的,一個是物質層面的,分屬不同層次領域,兩者本身不可作比較;但如果非要說誰的貢獻大的話,我自己覺得對中國而言,魯迅文學作品的貢獻更大一些。這主要是由魯迅文學作品所產生的時代背景所決定的。
魯迅的文學作品主要產生於新中國成立以前。那段時間,中國雖然從一頭“沉睡的獅子”慢慢開始甦醒了,但很多人依然是麻木不仁的;尤其是在幾千年中國封建王朝的影響下,很多中中國人都早已養成了逆來順受的“奴性”意識,不懂得反抗和自主。當時,廣大中華兒女的生活是水深火熱的,思想是麻木不仁的;這樣的中國,繼續一劑“精神良藥”,而魯迅的文學作品就是這些良藥之一。
先知先覺的他,向來素有“為人民服務”的博愛意識和情懷,他看不慣受苦受難的中華兒女;於是選擇了從醫,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免去些許他人的些許疼痛。可當他發現自己的選擇可以拯救肉身之軀,卻無法喚醒一個又一個逆來順受、麻木不仁的靈魂時;他意識到,當時的中國更需要精神的良藥,也只有靈魂和思想的覺醒,才能夠讓這頭“沉睡的獅子”真正站起來。所以,他果斷棄醫從文,決定拯救一顆又一顆沉淪的靈魂。
他的文字和他的眼光一樣毒辣犀利,一針見血,確實喚醒了很多沉睡的靈魂,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不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也為中國的糧食產業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業”乃國之根本,“糧食”乃生存之基,其貢獻亦不容小覷。他們兩人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功臣和驕傲。
-
4 # 孩子是博士
魯迅先生和袁隆平先生真的沒有可比性!如果非要比,當然是魯迅先生貢獻大,因為魯迅先生在中國是唯一,現在中國文學界還有魯迅風,在當時魯迅先生就被稱為民族魂。
你知道嗎?魯迅先生最初是學醫的,他想治病救人,因為當時中中國人被稱作東亞病夫。當時很多人認為,只要中中國人強壯了,國家就會富強,所以很多人取名叫祛病或者無病。
當時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醫學學的不錯,在日本班上是中上,因為當時是中日合班的。在一次上課之餘在教室裡看電影時,魯迅先生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具體事件可以看魯迅先生的文章),所以魯迅先生棄醫從文。
當時其實很多人從醫的,後來很多人都棄醫從文了。比較著名的還有孫中山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等。魯迅先生是喚醒中中國人的猛士,他不徘徊,不彷徨,勇敢往前衝。他不粉飾太平,用筆寫了很多文章來喚醒民眾,首先要喚醒青年民眾,因為他們是中國的未來。
因為當時中國特別黑暗腐敗,魯迅先生講像個鐵屋,很多著名科學家都報國無門,只能遠走他鄉。所以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很多人捨去了國外的優厚條件,回到自己的祖國。魯迅先生喚醒的正是中國青年,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先生用文學喚醒民族,所以魯迅先生被稱作民族魂,從這個意義上講,魯迅先生要強於袁隆平先生。
所以,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由時代決定的,本身沒有可比性,如果你非要比,只能說比的沒什麼意思,也看出了自己的沒什麼意思。提個有意義的問題比回答更難,你的問題不值一哂。袁隆平先生都沒空搭理你,不值得,他有很多事情要做。
-
5 # 煮豆青年
二者雖然是不同領域的作品,卻都對中中國產生了極其深厚的影響。沒有誰貢獻更大的比較。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刺激了近代麻木的中中國人,喚醒了中中國人缺失的愛國情懷,為中華民族的覺醒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果沒有魯迅先生在近代絕不向西方妥協的堅決意志,就沒有那一批將革命進行到底的青年鬥士,就沒有近代中中國人人奮起抗爭的革命篇章。
袁隆平院士的技術則解決了新中國“填飽肚子”的難題,使得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不再為吃不飽飯而發愁,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必要需求。
可以說,沒有這兩位偉人在各自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就沒有現在中中國人為之驕傲,為之自豪的新時代。
我們不應該對民族偉人提出質疑,更不應該將他們的成就拿來對比,一個民族的繁榮,是需要千千萬萬個民族偉人和億萬萬勞動人民一起努力來實現的。我們要感謝國家領導人領導全民族反抗侵略,贏得獨立、感謝錢學森,于敏等科學家為祖國研製出無數贏得外國尊重與忌憚的鎮國重器、感謝矛盾、魯迅和郭沫若等文人用文字喚醒民族意識的人。
我們要懂得尊貴和感恩一切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銘記偉人的事蹟,追逐偉人的足跡,是我們作為新時代中華兒女必須要做的義務。
-
6 # 玄真子桑
文學、水稻其實就是精神與物質的關係。魯迅先生說過,人們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人們對文學與水稻的需求隨時代而變化,所以不能脫離時代評價其重要性。
物質匱乏、食不裹腹時,水稻等一切糧食都成為生命的保證,水稻對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人僅僅活著是不夠的;溫飽即生存得好一點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健全的人還有精神上的需要,所以我們還要發展。古人說,“倉廩實,知榮辱。”人們解決溫飽之後必然尋精神的富足。如果人類單純追求物質發展,而不去追求精神的自由、不塑造完美的人格與構建健全美好的心靈,人類文明就存在極大的缺憾,是跛足的文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彼此依存、相互促進。魯迅先生不朽的作品仍是今天我們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產品,是觸及人類心靈的審美物件;而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對保證中國糧食安全、貧困人口的“吃得飽”也是功不可沒。
從1917年新文學運動迄今百年矣,而魯迅先生1918年發表的《狂人日記》以其對封建思想、封建制度的強烈批判精神和特別的文學樣式,以及其所表達的改變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朦朧理想至今仍能震憾、吸引讀者。尤其是《阿Q正傳》對國民劣根性的深挖揭露使其無可爭辯地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傑出成就。今天,我們尤其需要魯迅先生這樣的文學家及其作品。而糧食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物質所需,所以我也要對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對人類的貢獻,我想說,魯迅先生與袁隆平先生不分軒輊,都是值得我們頂禮膜拜的傑出者。
-
7 # 財經紙老虎
魯迅更重要。你也可以認為,五四比技術更重要。
我們國家為什麼比印度發展的好?
因為我們是通過五四,通過革命進入的工業國。而印度依然是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國過度的狀態,有大量愚昧的印度教殘留依然存在。所以印度很難跟上中國發展的節奏。同樣的,我們已經城市化率超過50%,接近60%,並且還在進一步上升。印度呢?32%差不多。
有一部書籍,叫做《槍炮、病菌與鋼鐵》。從人類學的角度描述幾百個西班牙Explorer如何擊潰10萬印加的軍隊。20個西班牙鐵甲騎兵就可以發起一次對1萬名印加軍隊的衝鋒。
高等級文明對於低等級文明的屠戮,在歷史上司空見慣,中國也曾遭遇過這種情況,兩次鴉片戰爭和八國聯軍,等等,其實從現實上說就是文明維度的差異。而歐洲為什麼能夠提前誕生現代文明?一般歷史學家歸功於文藝復興。很多的思潮,現代社會的思潮,都是誕生在歐洲,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也有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也包括權力分配的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思潮作為一個國家強盛的基礎,就不會產生優秀的制度。沒有更加優秀的制度,那麼歐洲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其實是在同一緯度的。
所以,五四整體是中國最重要的一段歷史。不要忽略前輩們的努力。日本的明治維新,就已經達到了中國五四運動時期的思想開放程度,但是中國文人思想解放,要到五四。
當然,我們要說明的是,魯迅不能代表整個五四。但是魯迅是五四中重要的一環,對於人性,對於我們如何看清楚我們自己的缺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當年魯迅和他的對手們關於公平競爭,關於人性精神,關於各種“主義”的討論,奠定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基礎。那個時代大師們的爭論,至今依然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
思想比技術重要,思想是底層,技術是建立在思想之上的。有文藝復興,才會有荷蘭馬車伕和英國工業革命。科學,也建立在思想開放之上。若是沒有哥白尼,也許,歐洲依然是像印度那樣,只是歐洲是天主教,印度是佛教。
-
8 # 炫憶中的故事
兩位大家,沒有在同一時代,同一平臺,比較起來確實有些唐突。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文化先驅,開創白話文第一人,他生活的歷史背景,正是中國多災多難的年代,外有列強入侵,內有軍閥混戰,這個時候,魯迅先生用敏銳的眼光,犀利的文字,喚醒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為民族急呼,為民請願,讓被幾千年讓儒家思想禁錮的人們走出自我,喚醒人們反帝反封建反侵略的思想,啟迪民智,後人必須敬仰;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於農業科技,解決中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確實功不可沒,兩個時代不同的人,在各自的時代對對國家有貢獻,值得後人敬仰,我們不能用貢獻大小去評判,因為社會價值和經濟效益不能絕對化,當年中國面對亡國滅種的情況下,如何喚醒中國人,魯迅先生的作品槍炮還要厲害,你能說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不厲害嗎?袁隆平在水稻領域有科技突破,解決中國多少人吃飯問題,也是功不可沒,我們把他們絕對化,二位都是民族脊樑,千萬不要比誰的貢獻大,這是對功臣的褻瀆,他們將永垂青史!
-
9 # 最後一米陽光
主流意識才是關鍵。
當週遭的國家都在鬧饑荒的時候,人們所能夠想的絕不是幾本書就能夠創造出食糧的,若沒有勞動力的存在,那麼上層享受也將不復存在。
而當下的主流,已經發展到文明階段了。
誰若是還想著糧食,多半會被認為沒遠見,目光短淺,或是認為這個人不配為人。
但事實就是,不論魯迅寫不寫書,精神世界就不存在了嗎?
那麼,可能也有人會說,沒有袁隆平,雜交水稻就不存在了嗎?
答案是,前者的基礎是一直都在的。只要是人就會有思想,即使沒有那麼深刻,也依舊不能抹殺意識的存在。
但食糧不是這樣的,以前行軍打仗講的是什麼?
武器?兵馬?學過《孫子兵法》的人就應該明白,糧食的重要性遠比想象的更急切需要。
現在為什麼能夠將魯迅捧上這麼高的高度,實際上也並不高。即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所受到的待遇也比較普通不是嗎?
而魯迅,無非是更多的站在時代的角度而言,是很寶貴的精神糧食。
至於那些說養了一群“廢物”的人,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看待國家這個層面。
看待一個人也好,一個國家也罷,通常而言是,技術,制度,然後才是文化。
文化的誕生必定是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比如沒有技術,於是文學會有科幻,但也就那樣,能看到的也不過是文化屬性的一部分,很難再進一步。
魯迅也是如此,它能夠寫出那樣多的作品,無非是基於他所在的時代,技術落後所遭遇的諸多事情,再回到制度下的人,再到人性。你要說人性真那麼輝煌,可以忽略技術,忽略制度,別逗了好嗎?
那麼,這些和袁隆平有啥關係呢?
我想聰明的人應該知道我接下來要說什麼了,是的,我要說的就是技術。
技術革新自然會帶來制度上的調整,先不說好的還是壞的,每一次技術革新何嘗不是改變了一代又一代人。
比如之前3G到現在的4G,再到即將迎來的5G那何止是迎來一項技術?多少人因此失業,因此輝煌,因此而受影響?
那麼,現在的作品呢?是不是就越來越不堪了呢?並沒有。
但技術的革新有沒有更快呢?還是越來越難突破呢?
孰輕孰重?個人認為技術應該排在文化之前。
-
10 # 遇見田田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講個故事,《韓非子·難一第三十六》中有這麼一段: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這個故事大多數人都知曉,叫做“自相矛盾”,講的是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這人擁有最堅固的盾和最鋒利的矛,他的盾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刺穿它,他的矛呢沒有什麼東西刺不穿的。於是就有人說:既然你擁有最堅固和最鋒利的東西,為什麼兩者不試試呢?賣矛和盾的人就無法回答了。這個問題之所以回答不了,自相矛盾的故事給出瞭解釋:
也就是說最鋒利的矛與最堅固的盾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魯迅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誰的貢獻比較大,這個問題如同矛與盾一般,魯迅的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是肉體食糧,拿兩者相互比較,很難給出答案。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生理上的需求處於最基層,生理需求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最基本的需求,包括吃穿住行等.若是這一層次的需求滿足不了,人類的生存都成了問題,沒有生命,何來思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從個人角度來考慮有個弊病,他講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但是唯獨沒有講精神需求這一層。若對照馬斯洛需求層次來考慮大眾、社會、時代層,這就更不合適了。
因此不能以簡單的需求就來評價魯迅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誰的貢獻更大。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沒有讓你我餓肚子,維持了生命的需要,維持了人類群體的繁衍發展,因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更偉大;魯迅的文學作品僅僅讓少數人的思想從沉睡中覺醒,大部分人壓根就沒接觸過魯迅的文學作品,所以魯迅的文學作品就沒那麼重要了。
問題不能這樣來對比,這樣來對比等於否定了歷史,否定了客觀事實,否定了偉人存在的意義,複雜點講屬於歷史虛無主義的做法。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打破了一些傳統理論,攻克了很多國際難題。
比如袁隆平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中,提出了:
要想利用水稻雜種優勢,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他的這一理論與研究實踐是對經典遺傳學理論的挑戰,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的傳統觀點。
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怎麼培育雄性不育系種子,如何大面積育種並應用,如何保留制種,過去的研究認為,水稻異交率僅2.4%,雜種一代種子產量極低,離生產要求相距甚遠;國際水稻所1971年開始研究,1973年放棄,放棄的原因就是沒有人相信可以解決制種難題,而袁隆平領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袁隆平在雜交水稻上的貢獻很多,上述只是一小部分,但袁隆平雜交水稻最大的意義是保證了“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含義包括三個:一是保障糧食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即不僅要供應足夠的糧食,還要保證所供應的糧食安全、衛生,滿足人們生存和健康的基本需要;二是保障糧食供應的穩定性與長期性即保障糧食供應在任何時候都是充足衛生的,滿足人們的長期需要;三是保障人們的購買力,即人們不僅能夠買得到而且買得起其生存和健康所需的基本食品,糧食安全的主要內容包括安全合理的糧食儲備、糧食生產按市場需求穩定發展、適量進出口糧食解決好盆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讓所有的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享受充足的糧食“糧食安全”是個新概念,但“糧食安全”問題自古以來都關乎著民生大計、社會穩定等,到21實際糧食安全問題仍不可忽略,為什麼?糧食安全關係中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域性性重大戰略問題,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也是袁隆平雜交水稻最大的貢獻之處。
說完袁隆平再簡單談下魯迅,魯迅後世人給貼的標籤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革命戰士、新文化運動領導人等等。
魯迅於民族而言,他以己之力力挽狂瀾,喚醒了一個民族沉睡多年的靈魂,讓這個民族被束縛、被壓迫多年的靈魂從沉睡中覺醒,自此這個民族站起來了,不再讓人隨便欺負。
魯迅於社會而言,他的思想影響了一大批青年、學者、革命戰士,這些人受魯迅思想的啟蒙後來投身解救民族於危難的革命戰爭中。
魯迅於文學而言,他奠定了現代文學的基礎,現在小說、散文、雜文等體系能有今日之局面,離不開魯迅的貢獻。
魯迅開創了“雜文”這一文體的先河,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用文筆直接介入社會,同黑暗的現實和麻木愚昧的國民戰鬥的典範。其文字如警句,鍼砭時弊毫不留情,可以說開一代風氣之先,成為中國知識分子最偉大的精神導師。魯迅於大眾而言,普及了白話文,魯迅是白話文的推廣者之一。
魯迅的這些貢獻看的見嗎?看不見。那麼人的精神是什麼,不知道?魯迅幫我們回答了這個問題,人的精神就是由他的這些思想所構成。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等多個領域均具有重大貢獻,但魯迅最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思想讓一代代人覺醒、醒悟,他的思想啟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至於具體啟蒙是什麼,因人而異。
從時代大環境來講,魯迅在思想史上的貢獻>文學上的貢獻>其他。
《毛澤東選集》第2卷中偉人毛澤東這樣評價魯迅: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魯迅的文學作品是家國民族情懷,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是生命需要,於時代、於社會、於個人,他們的存在都很重要。
回覆列表
魯迅的文學作品是一種精神方面的食糧,是人類靈魂和美化心靈的淨化劑,是催人奮進賦予人類正能量的推進器,屬於人們生活中的一種附屬品,擁有了它你可能活的超凡脫俗,沒有它你也能活的下去無可非議。可是,談到糧食,這可是無論你靈魂高大與渺小,身份的貧賤與高低,是人人都脫離不了的必須品,民以食為天,一日三餐缺少不了,有了糧食生活才能得以維繼,生命才能得以延續,所以說,袁隆平的功勞是十四億中中國人的在生父母,是他創造出來的高產水稻養育了我們華夏子孫,比起能豐富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魯迅來,袁隆平的價值更實際更重要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