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雪地葬花被盜號了

    任何事都是相對的,有人透過微博為有困難的人募集善款,讓困難家庭走出困境。也有人偽造微博騙去別人的善心,讓有愛心的人不敢輕易的相信別人。讀書人也一樣,有的人造福賺錢,有的人作孽賺錢。雖然錢是一樣的,但是透過知識給社會帶來的改變卻是不同的。

  • 2 # 明太娛

    這句話是高曉松為某付費節目站臺時說的,也可以說是高曉松的親身體驗。我們熟悉的高曉松是一個音樂人,同時他也廣泛涉獵文學、戲劇、歷史等領域,他是一個文化產業的輸出者。與此同時,近些年高曉松加入阿里集團,出任阿里音樂董事長,標誌著他成功轉型成為企業高管。 高曉松的經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內容倒黴的時候我在內容,平臺現在變成弱勢群體了我又跑平臺來了。”高曉松實際上經歷了中國的版權意識從無到有的過程,在他起初從事內容創作的20年裡,沒有一家平臺給他付費,而現在不管是音訊、文字還是圖片都需要支付版權費用,這其實就是社會在進步的表現。

    除了版權意識的覺醒之外,近年來,不少文化名人頻頻登上各大財富排行榜,表明讀書人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而且越來越多的文化類節目也受到大家的熱捧,像是央視綜藝頻道的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國家寶藏》,讓我們瞭解中國的歷史,見識了很多國之瑰寶以及國寶背後的故事。

    由董卿擔任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以書本為載體,傳遞的不僅是知識,還有很或多趣或深刻的靈魂。

    當然還有火了四季並即將迎來第五季的《奇葩說》,辯論場上針鋒相對,金句層出不窮,每回看都能引發一次頭腦風暴。

    這些節目之所以受歡迎,還是因為整個社會對知識和思想的需求變多了,我們早已不滿足於吃飽穿暖這種最基本的需求,而文化能滿足我們隊精神世界的追求,正是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讀書人的地位被抬高,受到更多的尊重,收入的提高就是最直接的體現。人們在思想文化上不斷進步,社會自然更加文明和進步。

  • 3 # 迷樓

    這幾年,隨著知識經濟的爆發式增長,很多人憑著讀書得來的知識,也能賺到錢了,甚至賺到了大錢,這確實是社會的進步。我同意高曉松的說法。

    舉個例子,就拿羅振宇的“得到”來說,在北大教書的薛兆豐在上面開了經濟學課程,短時間內就有25萬聽眾購買,薛的個人收入達到2000多萬。從此薛兆豐實現財務自由,他也辭去了北大的教職,專門可以在世界走訪、聘助手、搞研究。我覺得這就是把知識變成財富的先例。

    所以說我覺得,現在是把知識變為財富的最好年代,當然也是一個鉅變的年代。社會正在洗牌,原來收入高的,可能減少或者沒有;原來沒有很大收入的,現在會有爆發式的增長。我們應該感謝這個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經濟的好時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1斯諾克大師賽顏丙濤奪冠,請問他是否能夠超越丁俊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