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隱者

    這個很好理解啊!我來回答吧,答案簡潔,讓人看明白好!

    一、花錢是一種爽的享受

    很多事,人們不是為了實質,而是消費帶來的快感。題主問的問題,其實可以有很多其他版本:

    比如花十幾萬買個包,卻不願花幾十塊錢買個藝術入門書籍;比如花幾百萬買個車,卻不願花幾十塊錢買個機械原理,V6V12怎麼回事都不願研究;比如花幾萬吃一頓頂級日料,卻不願花幾十塊錢買個菊與刀,研究一下日本歷史和美食的聯絡。

    所以,這本身就不是問題,花錢,爽就完了。

    二、聲音的滿足不能量化

    聲音,每個人的感知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的喜好也不一樣,有的喜歡暖,有的喜歡冷,這不是買書就有用的。

    實踐才是檢驗好聽的唯一標準,書,能說明白?

    總結一下,喜歡自己喜歡的,這就夠了。

  • 2 # 科技型文盲1

    作為國際頂級聲學專家,聲音一直是我混飯吃的幾十個專業之一。技術極客與發燒友有本質的不同。發燒友信奉迷信,極客講理論。

    發燒友與粉絲群體一般都不專業,很容易被商家利用。對被誇大的“價值”深信不疑。

    音響行業正是一個高度神化的行業,就一條音訊線而言,說破天也只有電磁波阻抗,以及雜波螢幕問題,不可能有其他花頭。就算你用單晶金作線,也絲毫不會比截面積大一倍的無氧銅優秀。單晶銅就更不存多大優勢,除非你用於耐折用途。喇叭也無非就在共振腔與混響增益量方面做些文章。通常用厚重的水泥,配合吸聲係數0.6左右的材料,再按個人喜好,確定一個側重的共振頻率範圍即可達上品。這樣都是小兒科的技術類產品,不超過三分鐘知識量。功放受電子管諧波與波形失真影響,不太可能超越傳統真空電子器件的品質。但經過濾波,一般也聽不出差異。

    當你明白這一切都只是心理暗示作用,也就能理解粉絲的功能。

    俗話說,無君子,不養藝人。你就把發燒友當作行業君子即可。

    另外,談點專業:與其不斷追求器材,不如收拾一下聽聲環境。這可比折騰器材有效,也更便宜。

  • 3 # 呵呵你在哪裡呢

    感覺這樣的人算不上發燒友,他們頂多是一個偽器材黨。

    裝置效能在技術上越接近於極限,如果將其效能再進一步的提升,就會愈加困難,微觀,付出的成本也越高。

    如果使用者能夠感受到新一代產品這些微觀技術提升所帶來的更加優質的體驗,那再次使用上一代產品時,就會感到兩者之間差距。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於是器材黨就出現了。

    當然,器材黨是有真偽之分的。

    真正的器材黨往往是追求極致的技術流,其在理論上的研究也是非常的深入。他們也能將裝置的效能更加充分的發揮和利用起來。

    他們視器材為藝術品和必需品,欣賞而嚮往,珍貴而肆虐。

    有一個朋友,用著價格上萬,若干單元的圈鐵耳機。他從來不會因為價格貴而把耳機像文物一樣保護起來。他用不同的軟體去煲,說是要把耳機的音質煲的又濃又香;他也不會因為跑步時大汗淋漓而把耳機摘下。。。

    他會讓你來體驗一下他耳機的效果,並且跟你大談各種專業的術語和理論,但是卻絕對不會去借給你使用幾天。。。他時刻關注著耳機方面的各種資訊,並且已經開始攢錢準備購買下一代,用他的話來講那就是:面對時間,它失去的太多,只有馬雲幫得了它。

    ⊙ω⊙

    偽器材黨,大概我就是這種型別吧。

    我雖然同樣的追求極致,然而卻根本就沒有極致二字在程度上的概念,我會花盡量多的錢去買一個並不是很瞭解的裝置。我只是覺得價格到位了,效能就肯定差不了。我不會主動的去發揮裝置的效能,我只是為了也許會用到,然後就把這些效能準備好放那裡,我卻從來沒有或很少的能夠用到以及去體驗它。

    我很寶貝它們,讓它們在最好的環境之中呆在那,我同樣不會把它借給別人;我經常在意淫之中熟練而從容的使用它們。我也有關於它們的各種資料書籍,只是我總覺得沒有時間和精力去研究。當我帶著這些裝置出行的時候,我甚至還覺得它們是個累贅。。。。

    額!!

    感覺挺失敗的。

    突然, 我覺得我挺了解自己的還。

  • 4 # lgp3651

    你說得對。但是HiFi就像包包,很少人會去研究材料學、工藝學和設計相關的知識,只是在乎它長不長面子。

    真正的發燒友應該去研究相關知識的,至少應該懂得常識。HiFi的終極目標就是極度還原,無限接近並呈現音樂製作人的意圖。可以認為在製作人的監聽裝置上播放母帶,呈現效果是滿分100分,那麼其它任何器材呈現效果接近率就是得分,如果99%接近就是99分。

    就像欣賞畫家的畫,如果可以欣賞原作那是100分,如果欣賞翻拍版本,那麼失真越少欣賞效果越好,如果用美圖磨皮瘦臉去翻拍,然後戴著有色眼鏡去欣賞,哪怕相機眼鏡再高階,價值100萬,其實只是葉公好龍畫蛇添足而已。

    極度還原對器材的要求是很高的,還原的本質就是聲波,若干聲波的組合,包括振幅、頻率、相位,振幅和功率相關,頻率和解碼、放大、功率、阻尼相關,相位和時鐘以及器材運作的低延時能力相關。

    其實大多數發燒友屬於葉公好龍一類,比如膽機、黑膠,100萬的膽機不會比3000的數字功放更好,因為在失真這一最重要的指標上,膽機和黑膠非常差,可以理解為用美顏相機去拍攝世界名畫,可就是有人喜歡。專業錄音室是不會使用膽機的,專業監聽就是最好的音響,任何風格和聽音偏好都是畫蛇添足。

  • 5 # kim5659

    我說一下我的理解。

    我覺得這是兩回事,理由如下。

    器材是“我”能聽到聲音好壞的關鍵因素。而聲學和心理聲學是做音樂的人想讓“我”聽到什麼樣的聲音應該考慮的問題。

    具體說,聲學是在做音響裝置時工程師要做的事情。通過電路,聲學原理,裝置材質把音樂原本應該體現的頻率,響應,完美的再現給聽者。聲學在音響佈置方面有一定影響,比如低音炮和牆面的距離,根據房屋的大小布置各個器材的位置,皇帝位的確定。

    而心理聲學是在錄製音樂時“修音”工程師做的更多的事,類似交響樂的指揮,對於聽者只能體會不能改變。

    而對於聽者就是把聲學和心理聲學工程師的作品(器材和音樂)拿來用就行了,而好的器材當然是聲學好的作品,一般來講就是貴的器材。

    所以,好的器材大概率能聽到好的聲音。而對聲學和聲學心理的學習只能錦上添花,而且理論學習往往又比較枯燥,學習了也未必懂,懂了也未必能用的上。哪比得上好器材來得簡單粗暴。

    一孔之見!

  • 6 # 胖子船長

    音樂樂理都不是關鍵,能不能聽出音樂家想表達的意境感受也不重要,能不能真的與音樂產生共鳴陳沉醉其中更不重要,他們不是真的喜歡音樂,他只是借音樂的名義,實踐男性對金屬,機械,diy的天然狂熱愛好,他們在乎的是這小提琴潤不潤,這大鼓震撼不震撼,那些樂手前後左右排列對不對,那tm一頁樂譜落地到底能不能聽到,這些才是他們關心的。我覺得無可厚非也挺好的,總比吃喝嫖賭好。

  • 7 # 一片雲2012

    為什麼很多發燒友寧願花幾萬塊買器材甚至幾千塊買一根線,也不願意花幾十塊買一本聲學 / 心理聲學書籍?

    這是因為一旦鑽進聲學裡,其實就掉進了一個更大的坑,就像玩攝影的最大附件是一輛車一樣,你需要一個音箱發燒的最大附件專業聽音室,想想看,對於普通工薪族這意味著什麼。

  • 8 # gzluke

    還真的不一定需要,有時候所謂的發燒也只是突發興趣所致。只是想享受剎那的瞬間,何必都要深究?估計過不了幾個月,或幾年就擱置一邊了。

    花幾十,幾百或幾千,幾萬,那是財力使然。

  • 9 # 白虎亂月

    研究器材那是研發人員該乾的事。這個社會分工逐漸細化,每個行業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專業人士幫助自己,裝電路找電工;造房子找建築工程師;吃美食找廚師等。另外,電子器材的使用,隨著科技發展,會越來越便捷和人性化。我們身為顧客,只要盡情使用就行,別徒增煩惱。我們真正該花心思的地方,是我們的本職工作,那是賺錢買新器材的可靠保障(富二代除外)。沒錢可發燒不起來。

  • 10 # 請叫我的小發

    花了這個錢,聽的還可以,但不是專業,也不懂這些,很多人都有一部車,或者多部車,但是車的音響很普通,當你改了之後,拉著朋友故意把音樂聲音加大,你朋友聽了,會耶不錯哦,改了,也是多多少少為了面子。也是為自己的耳朵買單,改車,外觀啥的是為了博人家眼球,音響是為自己耳朵買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什麼最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