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通史
-
2 # 國學童生
準噶爾汗國是以今伊犁河谷為統治中心,在最強盛的時候幾乎與清朝達成東西並列的對峙格局,甚至不客氣地說,在滿清遭遇的所有陸上對手中,準噶爾汗國是對其威脅最為致命的一個。
當然,正如滿清在入主中原前只是白山黑水間一個微不足道的部落一樣,準噶爾部當初也只是衛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其最後能夠發展到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的地步著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蒙元帝國被明朝推翻以後,殘元接連遭到朱元璋和朱棣的連續北伐,元氣大傷之下一分為三,其中瓦剌(亦即衛拉特)就是最靠西的一支,因此也被稱為“漠西蒙古”。明末建州女真崛起之後,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接連被滿清收入麾下,此時漠西四部卻因為“天高皇帝遠”而得到長足發展,尤其其中的準噶爾部更是厚積薄發。公元1671年,準噶爾部首領僧格在一場內亂中被殺,其遠在拉薩當喇嘛的弟弟噶爾丹聞訊趕回伊犁。
儘管此前一直遠離權力中樞,但初次掌握權柄的噶爾丹便展示了其非凡的手腕,三下五除二之下內亂得以平息,順勢成為新的部族首領。此時在清帝國的西面,除準噶爾部之外還有和碩特部、杜爾伯特部和土爾扈特部,四者構成鬆散的聯盟關係並且以和碩特部為尊。噶爾丹在鞏固了部落內部的地位之後,隨即開始他心中的巨集圖霸業,結果幾個回合之後準噶爾部擊敗了和碩特部,威服了杜爾伯特部,趕走了土爾扈特部,噶爾丹由此成為無可爭議的領袖。
如果歷史僅停留在這個階段,大清帝國大可不必為西感北邊陲的變動到悲觀,畢竟在噶爾丹之前曾有無數個部落首領完成過上述操作,可惜噶爾丹想要的遠不止這些。
公元1678年,噶爾丹接受“博碩克圖汗”的稱號並大肆向周遭擴張,蒙古騎兵向南翻過天山入侵了葉爾羌汗國,向西攻入哈薩克汗國,向東兼併了喀爾喀蒙古並一路追殺至大清境內。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完成收復臺灣的戰事,儘管國內迫切需要休養生息,但準噶爾汗國的咄咄逼人卻讓朝廷上下陷入一種從未有過的驚恐。
按照歷史一般的發展規律來說,一個處在軍事上升階段的強國很難不對身邊衰落的鄰居產生覬覦,入關之前的清朝不也是靠攻擊敗落的明朝才得以發展壯大的嗎?而此刻清廷明顯在準噶爾汗國身上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換句話說如果此時不把噶爾丹從風頭上打落下來,日後必將是清朝的心腹大患。於是康熙皇帝親自出徵,接下來就有了清準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儘管大戰之下清朝險勝,但準噶爾汗國的根基並未遭到撼動,這也註定了它們會在後期進入長期的拉鋸階段。
噶爾丹死後,其侄策妄阿拉布坦繼承汗位,準噶爾汗國很快就恢復了元氣並且變得比以前更加難以對付。準噶爾號稱鐵騎三十萬,不僅多次挫敗沙皇俄國的軍事蠶食,甚至派軍遠征至拉薩,進而將西藏納入汗國的版圖。
面對這樣一個北至阿爾泰山,南抵青藏高原的龐然大物,清朝第一次有了泰山壓頂的不祥之感,於是清準雙方再次進入新一輪的大戰,可惜康熙帝已經看不到戰爭結束的那一天了。
此後清朝經歷雍正、乾隆兩代,持續不斷地向西用兵終於拖垮了以遊牧為生的準噶爾汗國。公元1757年,清兵攻入伊犁河谷,為這場延續祖孫三代的漫長戰爭畫上了句號,此刻站在準噶爾汗國的廢墟上,大清多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由此得以奠定。
-
3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如果不能徹底征服整個蒙古地區,清政權甚至可能連尼布楚條約中爭來的女真諸部發源地——黑龍江都無法保全。更不要說後續在雍正朝與沙俄簽訂中俄中段邊界條約(布連斯奇條約)。可以說,條約是打出來的,是對戰果的肯定。
以準噶爾為首的蒙古聯盟,與清政權、沙俄政權之間存在著三國殺式的博弈關係。直接影響到清朝發源地——東北地區的地緣穩定,如果蒙古—沙俄形成聯手,清朝東北地區將面臨包圍。
相反,如果清朝能夠完全控制蒙古,則等於建立起東起太平洋,西至中亞的完整防禦線。號令之下,蒙古軍隊可以在漫長的、數千公里的邊防線對沙俄展開機動進攻。沙俄將疲於奔命。
如果蒙古獨立、或者完全倒向沙俄,清朝將會面臨和晚明一樣的戰略困局。清朝將在黑龍江面臨沙俄的壓力,在河套面臨蒙古的壓力,陷入可怕的雙線作戰中。
(清朝得勝圖的景象)
馬背上的同盟至少在明末,女真人是半定居族群而不是遊牧族群。因為風俗習慣與貿易需要(女真在與明朝的貿易中主要出口馬匹與毛皮),明末女真人保持了馴馬以及狩獵習俗,單兵戰鬥力不可小覷。在17世紀初,女真族群踏上了冷兵器時代的最後一班車,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後,後金政權迅速崛起。後金趕上了一個戰略機遇期——後金崛起的時候沙俄的勢力還沒到達黑龍江流域,努爾哈赤可能一輩子沒見過哥薩克長什麼樣兒,那時候黑龍江還是後金的戰略大後方,後金從黑龍江那旮玩兒命調動索倫諸部士兵補充中原地區的戰損。
最遲在清軍入關作戰的時代(1650年前後),沙俄的先鋒已經到達遠東地區。
不難設想——如果沙俄哥薩克早來半個世紀,黑龍江就會從後金的大後方變成大前線,那時候後金腹背受敵,入主中原恐怕就沒那麼輕鬆了。
滿蒙之間的確存在著相互的文化滲透和族際認同。女真人在明朝說滿語,但使用回鶻式蒙古文記錄文書,女真人起的名字也多是蒙古名字。當準噶爾蒙古進攻喀爾喀蒙古的時候,喀爾喀蒙古貴族開會決定喀爾喀的未來命運——是歸順清朝還是投奔沙俄?最終喀爾喀蒙古認為清朝和蒙古文化上更為密切,最終選擇歸順清朝。這說明蒙古也認同女真。
在清朝貴族眼中,蒙古與女真同是所謂的騎馬引弓之民。蒙古是世界上與女真關係最近的族群,兩個族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重要的是,女真與蒙古都擅長騎兵戰術。於是,在征服了東北以及漠南蒙古諸部後,清朝建立了極為重要的制度——滿蒙同盟,將蒙古作為自己的兵源地區,這樣就可以解決女真人口不足,兵力短缺的劣勢。滿蒙同盟給予蒙古貴族較高的社會地位,同時,清朝將大量蒙古人吸納進八旗中,這就是八旗蒙古。主要由皇太極時期征服的漠南蒙古人組成。
對於漠北的喀爾喀蒙古,清朝建立了多倫會盟,並且時間點選擇的極為關鍵——多倫會盟選擇在1691年5月在漠北舉行。此時距離清朝平定三藩僅過了十年。距離清朝與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僅過了兩年。
1691年發生了什麼?
17世紀末的東北亞三方角力準噶爾蒙古的噶爾丹1691年初來到漠北活動,試圖說服喀爾喀蒙古加入自己的隊伍對抗清朝的康熙皇帝。
不難設想——如果喀爾喀蒙古真的加入噶爾丹的隊伍,並且噶爾丹倒向沙俄,清朝剛剛與沙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將成為一張廢紙。
時間倒退兩年——就在清朝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的1689年,準噶爾噶爾丹的的軍隊正在喀爾喀蒙古地區活動。就在尼布楚條約正式簽訂之前(1689年9月)兩個多月,清軍在烏爾會河之戰(1689年6月)中被準噶爾蒙古軍殺得大敗。
烏爾會河之戰是清軍主力第一次和準軍接戰。弓馬騎射的兩萬清軍被準噶爾蒙古軍的俄製火槍口袋陣擊潰,西方傳教士記載——清軍被殺的一個不剩。
這也說明,準噶爾蒙古軍已經進入了熱兵器時代,絕不是後人想象中的那種縱馬射箭的草原弓箭手。
這樣一場慘敗發生在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給康熙造成了極大的被動。事實上清朝是在不能完全掌握漠北的情況下與沙俄談判的。
再來看清朝想要的。
清朝方面設想最好的局面是拿到勒拿河以東。中俄以勒拿河為界。說白了就是貝加爾湖以東的東西伯利亞地區歸清朝。
但是,就因為漠北有準噶爾軍事勢力的橫向切斷,清軍及其同盟勢力的觸角根本夠不到勒拿河,夠不到的東西又如何能拿到手?這就是為什麼康熙皇帝對噶爾丹恨之入骨的原因。噶爾丹造成了康熙在尼布楚談判中的極大被動,如鯁在喉。
最終,清朝只能一再讓步,只在口頭上保留對勒拿河的聲索權利。比如沙俄在勒拿河以東修了個居民點,往勒拿河以東移民,清朝知道了會抗議,但尼布楚條約已經簽了,清朝毫無辦法。這其中不能說沒有準噶爾蒙古當時的掣肘。
清朝皇室對噶爾丹的恨,是喪失想要的土地導致的恨,是明明快打贏了卻不得不讓步導致的恨,這種恨一代一代遺傳下去,成為了康雍乾對準噶爾的嚴酷追擊。
多倫會盟就是清朝爭奪漠北使出的大招兒,象徵清朝開始控制漠北。多倫會盟之後,清朝通過烏蘭布通之戰、昭莫多之戰,暫時掃除了準噶爾盤踞漠北的威脅,保住了東北側翼的安全。
而就在清軍慘敗的1869年,沙俄發動了針對克里米亞半島的進攻,奧斯曼土耳其應戰,俄土戰爭爆發。而沙俄與瑞典的戰爭也在迫近。在此局面下,沙俄無力東調重兵,放棄了往黑龍江調兵再戰的計劃與對噶爾丹的支援,簽訂尼布楚條約。但是,沙俄西伯利亞地方官員仍然有利用準噶爾軍隊打擊清軍的設想,也不停地給準噶爾開空頭支票,慫恿準噶爾把事情搞大。試圖利用準噶爾打壓清朝,穩固自己的東線。
在這場東北亞博弈中,誰也沒有一定之規,誰都在隨機應變,尋求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局面。
(投降清軍的準噶爾蒙古勇士 阿玉錫)
厄魯特蒙古對於清朝的戰略威脅漠西蒙古實際上就是厄魯特蒙古。主力是和碩特部、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三部雖然由三個家族控制,但三部貴族之間的通婚極其頻繁,可以說基本上都是姻親關係。整個厄魯特蒙古勢力是一個大聯盟,準噶爾佔有新疆、和碩特佔有青海、西藏,土爾扈特佔有東歐。厄魯特人與清朝若即若離。尤其是準噶爾,按照清朝的話講——叛降無常。清朝面對橫亙在中國西部的、巨大的厄魯特蒙古勢力,自然而然感覺到威脅。
更主要的是,厄魯特蒙古畢竟是蒙古人,他們與其他蒙古分支的關係要比清朝和蒙古的關係近(儘管清朝皇室的母系有大量蒙古血統),準噶爾一旦崛起,往往會呼籲其他的蒙古部落脫離清朝統轄,跟隨準噶爾汗國,這就影響到了清朝滿蒙同盟的穩定性。
整個清朝統治是建立在滿蒙同盟之上的,蒙古軍隊受到清朝調遣,為清朝出生入死,同時也為清朝提供穩定的後方。準噶爾的崛起,對於清朝來說,正是——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西北苦戰與清準之間持久戰的形成準噶爾與和碩特都是厄魯特蒙古,他們之間存在著激烈的內部鬥爭。西藏方面,第巴桑結嘉錯一直握有實權,且一直是噶爾丹的支持者。
桑結嘉錯支援噶爾丹,很可能有聯盟準噶爾以抗衡西藏的和碩特蒙古勢力的考慮。和碩特蒙古勢力必然不能容忍。於是,統治西藏的和碩特蒙古首領——拉藏汗起兵消滅了桑結嘉錯勢力。但是,拉藏汗的做法又得罪了親西藏的準噶爾。於是,1717年,準噶爾本部的實際控制者策妄阿拉布坦派遣猛將大策凌敦多布率領唐努烏梁海蒙古軍隊遠征西藏。
大策凌敦多布是噶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的堂兄弟。1715年,策妄阿拉布坦用兵哈密,與清朝展開對東疆的爭奪。同年,大策凌率準軍驅逐了沙俄軍隊。策妄阿拉布坦統治下的準噶爾軍隊開始擴張。
1717年準軍進藏是一次傳奇般的遠征,數千名唐努烏梁海蒙古人穿越雪域高原,擊敗了以逸待勞的、佔領西藏的和碩特蒙古,殺死了拉藏汗。準噶爾一度控制整個中國西部。為此,康熙皇帝在1718年、1720年兩次派遣清軍進藏,驅逐準軍,在西藏建立統治。
可以說那個時期,清朝與準噶爾在東疆、西藏兩個方向上交手。公元1720年,康熙已進入晚年,就在這一年,清軍第二次派兵進藏與準軍開戰。同時,清軍在新疆方向上集結了驚人的二十萬兵力(清軍施行精兵政策,兵力其實一直不多,八旗兵力在十二萬左右,清軍單在北線戰役中就集結二十萬兵力,基本上算是傾巢而出了),也在1720年進攻北疆一帶的準噶爾大本營。
康熙很可能是不放心,怕自己走了子孫們搞不定準噶爾,才會做出如此大的動作。進藏與進疆同時行動,1720年的清軍西征絕對是清朝軍事史上波瀾壯闊的一頁。
反過來講,準噶爾以一萬上下的總兵力調動起清軍近三十萬大軍(進藏和進疆軍隊),在曠闊的中國大西北與準軍展開游擊戰。準軍趁虛而入、打了就跑的高機動戰術讓清軍苦不堪言。
為什麼?不都是馬背民族嗎?
(清軍畫冊中的準軍形象 請注意 準軍肩膀上揹著的是火槍而不是弓箭 說明準軍已經熱兵器化)
漸漸變化的清軍在18世紀上半頁的康熙末年,滿族實際上已經開始了貴族化、定居化、漢化的過程。儘管這時是大清的全盛時代,但是清軍已經不是白山黑水間那一支來去如風、擄掠成性的遊獵部隊。以清軍進藏為例,1718年清軍進藏是宮鬥劇中的大熱門人物——八爺黨的老十四允禵領隊的。在1718年,這個雍正皇帝的同母胞弟還不知道未來自己哥哥登基後自己的下場。1718年,允禵正坐鎮西寧,殫精竭慮,為大軍進藏籌劃糧草物資。這說明18世紀以後清軍的作戰方式已經越來越像定居民族,已經漸漸脫離遊獵部族軍隊那種來去如風、縱橫千里的高機動性。
也正因為如此,清軍在面對準軍在大西北縱橫千里的高機動戰術時力不從心,越打越吃力。最終不得不依靠數十倍兵力的數量優勢與大量物資供應來維持對抗效果。不得不說,清軍與定居民族對付遊獵軍隊時的模樣越來越像了。比如老十四允禵在西寧本來也籌劃著支援一下北線清軍,設想著直搗伊犁準軍首都區。但是經過一番會計核算,發現清軍直搗伊犁所需的人力物力幾乎無法承受,不得已只能作罷,靜待時機變化。這些情況意味著,清軍與準軍的戰爭不會速戰速決,必定要僵持、必定要緩緩推進,必定持續近百年才能分出勝負。這也就是為什麼清準戰爭要持續康雍乾三朝的主要原因之一。
漸漸漢化的清軍有兩個法寶,第一個是掌握火炮技術。在18世紀初,清軍的火炮技術還不算落伍。有了火炮,清軍就可以在陣地防禦戰中抵禦住準軍火槍的進攻,烏蘭布通戰役清軍能守住陣地,就是憑藉火炮。這是中國歷史上其他漢化的的遊獵民族所沒有的裝備優勢。
第二個優勢就是掌握蒙古等遊獵族群的同盟軍。
如果沒有火炮,沒有蒙古等遊獵族群的同盟部隊。漸漸漢化的清軍很可能像他們的老祖宗金朝那樣,在漢化後被野蠻的蒙古軍隊一波推掉。清朝也一定知道蒙古滅金的歷史,所以才會對準噶爾嚴防死守,必欲除之。
清朝統兵將領的戰略失誤等到雍正上臺,面對的準噶爾統帥是噶爾丹策凌。雍正經過周密部署,派遣大將傅爾丹經營北路清軍,卻遭遇了和通泊之戰的慘敗。這與清朝將領對形勢的誤判有關。
18世紀歐洲的熱兵器技術進入迅猛發展的時代,中國與歐洲的熱兵器技術差距漸漸拉開,這種趨勢卻沒有引起清朝統治者的足夠重視。
相反,1720年前後,準噶爾為了對抗清朝,與沙俄談判,接觸到了大量歐洲技術(雖然是二手的沙俄技術)。準噶爾更是俘獲了沙俄軍隊中的瑞典炮兵軍官納列特,他為準噶爾軍隊組建了一支炮兵。
而準軍建立炮兵的情況,清軍主帥傅爾丹可能並不知情。
傅爾丹更沒想過——八旗士兵的武力正在下滑。清軍日益依靠那些還在東北地區從事遊獵生活的索倫部族兵力,還有忠於清朝的蒙古同盟軍。
傅爾丹手中的清軍已經變成一支東拼西湊的組合隊。核心的滿州軍隊日漸官僚化,不再作為主要戰鬥力存在。而拼湊的索倫與蒙古軍隊,說白了都是遊獵部族的民兵而已。縱觀這樣一支清軍,很難看出有什麼近代化、專業化軍隊的影子,骨子裡仍然是遊獵民族亦獵亦兵、戰鬥生產相結合的路數。這一套在冷兵器時代當然是無敵的,但是到了熱兵器時代必然要讓位於職業化軍隊。
也許雍正看透了這一切,所以,雍正費勁心思給傅爾丹手下的索倫兵配置了火槍。
即便如此,傅爾丹仍然活在滿州武力天下第一的迷夢裡。當下屬勸阻傅爾丹不要冒然進攻的時候,傅爾丹反倒訓斥下屬:中國家之所以無敵者,以武臣不畏死耳。君等安可重蹈漢人積習,自弱其勢?
傅爾丹一席豪言壯語、貶低漢人抬高自己,聽起來振聾發聵,實際上是盲目自大,紙上談兵。傅爾丹手下只有一萬人就敢西進進攻,要知道清軍每次與準軍主力對抗都要集結數倍於準軍的兵力方可言戰。上文說過——康熙末年清軍調動了近三十倍準軍的兵力圍追堵截…
1731年6月,傅爾丹帶領一萬清軍一頭扎進阿爾泰山初夏的山嶺之中。噶爾丹策凌率領兩萬準噶爾軍隊圍攻,這一次準軍罕見地以多打少,結果可想而知。一萬清軍不敵,苦苦支撐,且戰且退。
被雍正皇帝寄予厚望的索倫兵端著火槍出戰,卻遭遇到準軍炮兵轟擊。索倫兵精於騎射不假,但火槍並非這些遊獵民兵的長項。並且清軍的火槍是鳥槍,這是一種火繩槍,並不先進,清軍也沒有用火槍剋制火炮的戰法。這場炮戰是瑞典軍官納列特親自指揮,自然犀利無比。幾次炮擊之後,使用火繩槍的索倫兵徹底潰散。再次暴露出遊獵民兵在歐洲式戰法面前必敗無疑的真相。
又過了一天,準軍連婦女都拉上了陣,湊到了三萬軍隊,清軍還剩八千。關鍵時刻,清朝東拼西湊的軍隊在順境中還可一戰,但在面對準軍這樣的強敵之時就出了問題。要知道準軍可以用一萬軍隊擊敗三千俄軍,這樣的戰績與兵力比例清軍是做不到的。如今準軍用三萬對付八千清軍,清軍全線動搖。
科爾沁蒙古自後金時代就歸順清軍,這個時候居然頂不住壓力,不戰自潰。科爾沁蒙古軍的行為引發了連鎖反應,其他清軍中的蒙古兵一看這個局面,紛紛逃跑,終於導致清軍的大潰敗,清軍各位將領皆力戰而死。
這場戰役暴露了清軍一系列弱點。由此看出,清軍對準軍的戰鬥絕非一帆風順,而是時不時就會遭遇慘敗,前功盡棄。為此,清朝也一貫是能撫就撫,能招安絕不輕言圍剿。戰事不得已拖的越來越長。
關鍵時刻,清朝的蒙古同盟軍再顯神威。喀爾喀蒙古這時候出了一員猛將——策凌(蒙古貴族名字實在都差不多)。喀爾喀蒙古的策凌是清朝皇帝的女婿,自然忠勇無比,在喀爾喀同盟軍的奮力反擊下,清軍打出了顯光寺大捷,多少掌握了主動權。
到了乾隆時期,清朝達到鼎盛,而準噶爾在清朝長期打擊下越來越虛弱,瘟疫流行。再加上準噶爾貴族的嚴重內鬥給了清軍機會,乾隆終於得以蕩平準噶爾蒙古。
結語準噶爾是清朝的勁敵,準噶爾的崛起會動搖清朝的滿蒙同盟政策,直接減弱清朝軍力,所以,清朝才會不遺餘力地打擊準噶爾蒙古。但是,清軍、尤其是八旗軍隊戰鬥力的下滑以及清軍將領的多次戰敗,又使清朝對準噶爾蒙古的軍事征服變得漫長而反覆,所以這場戰事才會歷經康雍乾三朝才宣告完結。
縱觀清準戰史,最為重要的戰役無疑都是康熙皇帝部署的,雍正與乾隆不過是延續了康熙皇帝的老路——
用各種手腕分化瓦解蒙古各部,嚴控準噶爾蒙古與沙俄聯盟,同時等待時機,通過漫長的持久抗衡,最終取得勝利,一旦勝利,立即斬草除根,永除後患。
-
4 # 老良觀歷史
以現在的伊犁流域為統治中心的準噶爾汗國,在最鼎盛時期幾乎與清朝達到了東西對峙的格局。有人甚至不客氣地說,準噶爾汗國是清朝遇到的所有陸上對手中最致命的威脅。當然,正如滿族王朝在進入中原,之前只是白山和黑水的一個小部落一樣,準噶爾部只是衛拉特和蒙古四個部中的一個。它最終發展成為中原王朝的對手,這實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元朝被明朝推翻後,殘餘的元朝先後被和遠征北方。被削弱的元朝被分為三個部分,其中最西部的是瓦拉(衛拉特),因此也被稱為“沙漠西蒙古".”。此時,由於“天高皇帝遠”,四個磨溪部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尤其是準噶爾部。公元1671年,準噶爾部部長僧格,在一次暴亂中喪生。他的兄弟噶爾丹,是一名來自拉薩,的喇嘛,他被送回了伊犁。噶爾丹從西藏返回之後,迅速糾集部眾對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展開攻擊,不久擒殺了車臣並將卓特巴巴圖爾趕到了青海,自此噶爾丹成為準噶爾部無可爭議的領袖。
雖然這裡遠離權力中心,但第一次掌權的噶爾丹,顯示了他非凡的才能,內戰在三下五除二的情況下被平息。此時,在清朝的西部,除了準噶爾,之外,還有碩特部,杜爾伯特和土爾扈特部,他們結成鬆散的聯盟,以碩特部為主。鞏固了自己在部落中的地位後,噶爾丹立即開始自己的野心。結果,幾輪過後,準噶爾打敗了碩特部,杜爾伯特,趕走了土爾扈特部。
1678年噶爾丹接受了五世達賴的冊封,自稱“博碩克圖汗”,並積極向周邊地區擴張。蒙古騎兵從天山南下入侵葉爾羌汗國,西至哈薩克汗國,東至喀爾喀、蒙古,一直追到大清。此時,
康熙皇帝剛剛結束收復失地的戰爭。雖然國家急需休養生息,但汗國的侵略性卻使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入關前的清朝不是也是通過攻擊衰落的明朝而發展起來的嗎?目前,清政府顯然在準噶爾汗國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換句話說,如果噶爾丹在這個時候不退居幕後,將來肯定會成為清政府的威脅。於是康熙皇帝親自參戰,雖然清朝在戰爭中險勝,但準噶爾汗國的基礎並沒有動搖,這也註定了他們在後期進入一個長期的拉鋸戰階段。噶爾丹,死後,他的侄子阿拉波坦繼承了王位。準噶爾汗國很快恢復,變得比以前更難對付。準噶爾聲稱擁有30萬名戰士。他不僅多次擊敗沙皇俄國的軍事入侵,甚至還向拉薩派兵,進一步將西藏納入汗國的版圖。面對北至山, 阿爾泰,南至青藏高原的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清朝第一次有了不祥感覺,於是雙方再次進入新一輪的戰爭。不幸的是,康熙帝並沒有看到戰爭的結束。
此後,清朝經歷了兩代雍正和乾隆,並繼續向西作戰,最終推翻了遊牧民族準噶爾汗國。公元1757年,清軍入侵伊犁河谷,結束了長達三代的戰爭。站在準噶爾汗國的廢墟上,1300萬平方公里的清朝領土就這樣建立了。
歸根結底還是清朝統治者從準噶爾汗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絕對不允許當年清朝入關時的情景發生在準噶爾汗國身上,也深知當年大明王朝統治者最後悲慘的結局,所以必須要消滅
準噶爾汗國,消除這個最大的威脅,以確保大清江山的穩固!
-
5 # 故址
清朝入關後是自比正統的!受命於天,同時尊的也是漢人禮法!所以也會自比歷代疆域和正統性!同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準噶爾,可以說是清朝對外戰爭中,最難以繞開的一個話題。從康熙開始,與準噶爾之間的戰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清朝巔峰時代。直到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這場戰爭才最終落下了帷幕。那麼清朝為什麼三代帝王都要死磕準噶爾,不將這個位於草原邊緣的汗國毀滅,就不罷休呢!
要解釋清朝和準噶爾之間的恩怨,就必須談一談衛拉特,也就是瓦剌的歷史。在15世紀前半葉,瓦剌綽羅斯部崛起,並一舉統一蒙古草原,並且向東控制了女真各部,向西壓制了黃金家族後裔東察合臺汗國。1449年,綽羅斯部雄主也先更是在土木堡之變中擊敗明軍,之後進兵北京城下。但是在也先死後,綽羅斯部建立的瓦剌帝國迅速土崩瓦解。綽羅斯也逐漸衰落,瓦剌也因此分裂成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四部,也合稱為衛拉特四部。其中的準噶爾部便是綽羅斯部的直系後裔。
不過準噶爾和清朝之間的矛盾,自然不能追溯到15世紀那麼早的時候。雙方的的一次結仇,其實是在17世紀初期。1635年後金徹底降伏了原林丹汗統領的察哈爾部,整個東蒙古由此在後金的統治之下,自知勢力不及的衛拉特各部盟主,和碩特汗國可汗固始汗向後金稱臣。但是這種臣屬關係沒有持續太久,在固始汗死後,準噶爾部迅速崛起,尤其是到噶爾丹臺吉統治時期,由於他被認作西藏尹咱呼圖克圖的第八世化身,因此他在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人中頗具威望。
正是在噶爾丹時期,準噶爾成長為令清王朝三代人頭疼不已的心腹大患。在噶爾丹的統治下,準噶爾不僅擊敗了和碩特汗國,讓準噶爾成為衛拉特的新霸主;之後向南,吞併了葉爾羌汗國,向東,攻佔喀爾喀部的土地,迫使喀爾喀部向南遷逃;準噶爾部還緊隨喀爾喀部的逃亡路線,向南不斷攻擊漠南的喀爾喀部,大有一統草原的趨勢。這也就導致了漫長的清—準噶爾戰爭開始。
整個康熙時期,清王朝與準噶爾之間的戰爭,實際上也正是清朝對於準噶爾軍事擴張的反應。比如康熙年間的三徵噶爾丹,其目的就是在於遏制準噶爾部勢力,在整個蒙古草原的繼續擴張。在噶爾丹死後,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任準噶爾臺吉。策妄阿拉布坦吸取了噶爾丹的教訓,沒有向東擴張,而是向南攻入了西藏,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末代可汗拉藏汗。但這同樣是觸犯了清廷的禁忌,如果說前者是會對清朝控制的其他蒙古各部,以及東北地區和西北邊疆帶來軍事威脅,後者則直接讓清廷在西北和西南兩個方向面對準噶爾的威脅。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西藏地區,對於當時整個東亞的影響。
17、18世紀的拉薩,實際上是一個極具宗教影響力的城市。伴隨著藏傳佛教在西藏、青海以及蒙古各部的影響,作為藏傳佛教心臟的拉薩,也自然影響到了西到伏爾加河地區的土爾扈特部,北到俄國控制下的布里亞特部,南到喜馬拉雅山南麓小國,東則有大量滿洲和蒙古八旗也信仰藏傳佛教。因此,當時歐洲的旅行者和傳教士,對於這座城市,甚至敬畏的將其稱之為“東方教皇”。因此準噶爾對拉薩的染指,對於清廷來說絕對是無法容忍的行為。即使後來康熙派遣軍隊,將準噶爾勢力從西藏逼退,但是雙方之間依然存在的聯絡,仍然讓清廷坐如針氈。
不過除了準噶爾主動的進攻之外,清朝對於準噶爾的一系列軍事行動,是出於對準噶爾所具有的軍事力量的警惕。在軍力上,由於嚴重依賴準噶爾本部人口,因此準噶爾本身的軍事潛力不大,但是準噶爾部的戰鬥力卻絕對不容小覷。除了和清朝之外,準噶爾在中亞和哈薩克汗國以及浩罕汗國多次交戰。依靠其強悍的彪悍戰力,不僅幾乎征服了哈薩克汗國,甚至向南一度進佔現在印度的克什米爾地區。在此基礎上,準噶爾和俄國在北亞和中亞也有著大量的博弈。準噶爾不僅多次資助了吉爾吉斯人和布里亞特人反對俄國的起義,甚至準噶爾自己就曾經擊敗俄國的入侵,並多次主動襲擾俄國西伯利亞地區的城鎮。同時,除了準噶爾本身傳統的軍事素養,準噶爾還通過貿易和戰爭,從中亞和俄國手中獲得了大量火器。火器在遊牧民族和農耕國家之間的戰爭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變數,正是依託了火器的力量,農耕國家在缺乏騎兵的情況下,才能有效阻止敵軍騎兵對自己的包圍和衝擊。而準噶爾獲得火器數量越多,對於清朝來說,也自然意味著,其本身具備的對準噶爾的優勢也在相應減少。因此在這一情況下,隨著時間的推遲,清廷對準噶爾的戰爭就必定會更加吃力。而同時,北方的俄國在雅克薩之戰失敗後,為了瓦解清廷對整個蒙古的控制,更是有意向準噶爾援助大量火槍。在清廷無法對俄國的行為進行干涉的情況下,唯有儘快消滅準噶爾勢力,才能避免自己在未來,遭遇失去火力優勢的危險。
因此將準噶爾和清朝的關係進行整理就會發現,準噶爾對於清朝來說,確實是一個必須除之而後快的敵人。因為這個國家本身就是一個擴張意願極強,而且軍事力量發展還一直保持上升趨勢的國家。更加重要的是,就像入關前的清朝一樣,準噶爾向東向南的軍事擴張,對於清朝自身的國家安全來說,都無疑帶有巨大的威脅。並且準噶爾本身,也有意和清政府相互敵對。因此如果不能儘快消除準噶爾的威脅,那麼清朝一旦出現內亂,那就很有可能會迎來和前朝——明朝慘烈命運的重演。
-
6 # 金億桶
1636年,和碩特和土爾扈特派使者找到後金,代表四個部落(包括準噶爾部)表示歸順。
1646年,四部首領具表順治,臣服大清,順治賜予各部弓箭盔甲,命固始汗王為盟主,統領各部,從而確立了大清對漠西蒙古的主權。
十七世紀初,準噶爾部迅速擴張,宣戰其他三個部落,把他們趕到了伏爾加河地區,在經過數年的東征西討後,終於在 1678年統一漠西蒙古,建立準噶爾汗國。
鼎盛時期的準噶爾汗國,國土面積達到400多萬平方公里,草場肥沃,牛羊如雲,戰馬成群,人口眾多。
康熙29年,極度膨脹的準噶爾汗王噶爾丹,率部進攻漠北蒙古各部,妄圖統一蒙古。漠北各部首領聯名向清朝求助。康熙調動火器營,用大炮對付準噶爾的騎兵,在烏蘭布通重創噶爾丹。
此時的大清,在順治和康熙的不懈努力下,終於撲滅了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剿殺了張獻忠的大西軍隊,消滅了南明的殘餘勢力,平定了三藩之亂。最後掃清寰宇,立足中原。
於是,康熙終於可以騰出手來,收拾準噶爾部了。
準噶爾和清朝有何深仇大恨?為何清朝一定要置準噶爾汗國於死地?
因為它涉及到大清政權的核心利益,那就是主權和國土。
早在1636年,大清就和漠西四部確定了主權關係,準噶爾也在呈表中籤字畫押。現在公然攻打早已歸順的漠北蒙古,這就是赤裸裸的謀反。
而且,在準噶爾的背後,還有虎視眈眈、嗜血成性的沙俄,時刻準備撲上來,咬大清一口。
素有“千古一帝”之稱的康熙,豈容你如此踐踏他的尊嚴;豈容你勾結外族,肆意分裂國家。
於是,大清和準噶爾開始了長達近百年的生死較量。這場較量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
康熙三勝準噶爾。
第一戰,烏蘭布通之戰。(前文已述)
第二戰,昭莫多之戰。
康熙34年,康熙親率20萬大軍,在昭莫多再戰準噶爾汗王噶爾丹,成功收復漠北蒙古喀爾喀地區,逼迫噶爾丹自殺。
噶爾丹死後,策妄阿拉布坦成為準噶爾新的汗王,懾於大清的強大,派使者入清講和。雙方簽署停戰協議。
後來,在沙俄的攛掇下,準噶爾又生反叛之心。於是康熙被迫第三次對準噶爾開戰。
第三戰,西藏之戰。
康熙56年,康熙命大將色楞領領兵2000餘人,從青海入藏,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因寡不敵眾,陷入敵人的重兵包圍之中,全軍覆沒。康熙59年,清廷組織反擊,攻下了拉薩,收復西藏。
(三徵噶爾丹)
雍正兩戰準噶爾,一勝一負。
第一戰,和通泊之戰。
雍正九年,清廷出兵平定噶爾丹策零叛軍,中計被圍,慘敗而歸。
第二戰,光顯寺之戰。
雍正十年,清廷在光顯寺之戰中扳回一局,擊殺準噶爾部2萬人,重挫其銳氣。
乾隆徹底剿滅準噶爾部。
乾隆分別於二十年和二十二年,發動了兩場決定性的戰役,徹底擊敗了準噶爾部。準噶爾最後一個汗王染天花身亡沙俄。
由此,清朝經過艱苦卓絕的百年鏖戰,終於捍衛了主權,維護了西北的安寧,粉碎了沙俄入侵的野心。
-
7 # 北大賢學長
謝邀!清朝三代皇帝用100年也要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
準噶爾部的前身可以追述到明英宗時期的瓦剌部,就是這個部落發動了“土木堡之變”,讓一度強盛的明朝由此走向衰落。
準噶爾部隸屬漠西蒙古,同時期的部落還有碩特、土爾扈特、杜爾特三個小部落。準葛爾是其中最為強大的部落。
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持續將近七十年。大仗輸過三次,小敗仗就不計其數了。這三次大敗仗,有兩次是在康熙時期;一次是在雍正的晚年。輸的原因幾乎都是一樣的,輕敵冒進。在不知準噶爾軍底細的情況下被圍殲。
早在1636年,大清就和漠西四部確定了主權關係,準噶爾也在呈表中籤字畫押。現在公然攻打早已歸順的漠北蒙古,這就是赤裸裸的謀反。
而且,在準噶爾的背後,還有虎視眈眈、嗜血成性的沙俄,時刻準備撲上來,咬大清一口。
其實一開始,清朝也不是想搞死準噶爾,而是一開始只是想應對準噶爾汗國從北面和西面兩個戰略方向的攻擊。17世紀,準噶爾擊敗了和碩特汗國,讓準噶爾成為衛拉特的新霸主;之後向南,吞併了葉爾羌汗國,向東,攻佔喀爾喀部的土地,迫使喀爾喀部向南遷逃;準噶爾部還緊隨喀爾喀部的逃亡路線,向南不斷攻擊漠南的被清朝控制的喀爾喀部。18世紀初,準噶爾汗策旺阿拉布坦,挑選出精銳部隊6000人,向南攻入了西藏,於1717年11月30日,攻破拉薩城,毀滅了統治了西藏八十多年的和碩特汗國,殺死了和碩特汗國末代可汗拉藏汗。
噶爾丹父兄時期的準噶爾 -
8 # 資訊傳播人
國與國之間其實是沒有仇的,有的只是利益衝突。而清之所以一定要滅掉準噶爾,就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到了你死我活,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原因是滿清的立國之本就在滿蒙聯姻,而葛爾丹統一漠西蒙古衛拉特諸部之後,其目的恰恰就是進一步統一蒙古諸部,重現其祖先成吉思汗的榮光!
如果放任噶爾丹和準噶爾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意味著清的國策將受到根本性的衝擊,清也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準噶爾可不是題目中所說的人畜無害,實際上已經磨刀霍霍向大清來了。
這是決定一個王朝生死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這一仗才打了70多年,雙方都是傾巢而出。其實要是往前推,推到衛拉特蒙古(準噶爾為衛拉特四部之一)諸部時期,雙方之間的糾葛長達百年,而當葛爾丹統一衛拉特諸部之後,這一矛盾再也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只有一戰。一戰不夠,那就兩戰、三戰,直到分出勝負。
這也就是康雍乾三代前赴後繼,必欲滅之而後快的根本原因,因為清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清歷代帝王心裡都非常清楚,靠著二十萬八旗軍是無法在中原立足的,其人數相對於漢人來說,是絕對的少數。那麼,擴充其基本盤就是必然的。其基本盤除了滿人以外,還包括早年降清的東北明軍,也就是所謂的漢八旗;另一大塊就是漠北的蒙古諸部。
拉攏蒙古諸部,建立蒙古八旗,除了擴大清的基本盤,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消除漠北遊牧民族的威脅準噶爾和清朝有何仇怨?為何清朝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
來自專欄深一度
1,959 人贊同了文章
為你朗讀
5 分鐘
國與國之間其實是沒有仇的,有的只是利益衝突。而清之所以一定要滅掉準噶爾,就是因為兩者之間的利益衝突已經到了你死我活,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原因是滿清的立國之本就在滿蒙聯姻,而葛爾丹統一漠西蒙古衛拉特諸部之後,其目的恰恰就是進一步統一蒙古諸部,重現其祖先成吉思汗的榮光!
如果放任噶爾丹和準噶爾實現這個目標,那就意味著清的國策將受到根本性的衝擊,清也將不復存在。也就是說,準噶爾可不是題目中所說的人畜無害,實際上已經磨刀霍霍向大清來了。
這是決定一個王朝生死的根本性矛盾,完全沒有緩和的餘地,所以這一仗才打了70多年,雙方都是傾巢而出。其實要是往前推,推到衛拉特蒙古(準噶爾為衛拉特四部之一)諸部時期,雙方之間的糾葛長達百年,而當葛爾丹統一衛拉特諸部之後,這一矛盾再也沒有別的解決辦法了,只有一戰。一戰不夠,那就兩戰、三戰,直到分出勝負。
這也就是康雍乾三代前赴後繼,必欲滅之而後快的根本原因,因為清根本沒有別的選擇。
清歷代帝王心裡都非常清楚,靠著二十萬八旗軍是無法在中原立足的,其人數相對於漢人來說,是絕對的少數。那麼,擴充其基本盤就是必然的。其基本盤除了滿人以外,還包括早年降清的東北明軍,也就是所謂的漢八旗;另一大塊就是漠北的蒙古諸部。
拉攏蒙古諸部,建立蒙古八旗,除了擴大清的基本盤,鞏固其統治地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消除漠北遊牧民族的威脅。
當漠北的蒙古諸部成了自己的盟友,也成了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以後,漠北的威脅就不復存在,就可以安心入主中原,當中原的皇帝了。
所以滿蒙聯姻,鞏固滿蒙之間的聯盟,可以說就是滿清的生存根本,是不允許任何人挑戰的阿喀琉斯之踵,是所謂的“逆鱗”,誰挑戰誰就必須死。
而葛爾丹和準噶爾偏偏就要挑戰這片逆鱗。
實際上,如論武力,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應該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古往今來,純論武功,無出其右。
但自從蒙古帝國分裂,元朝退出中原以後,其後世子孫一直試圖複製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
明成祖朱棣之前,明也曾經多次打擊北元,但北元雖然在明的打擊下分裂,但仍維持了很強的實力,其巔峰是瓦剌對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戰,直接俘虜了明英宗。
其後,跛子帖木爾,還有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林丹汗都做過嘗試,但林丹汗在皇太極的分化拉攏策略下,死在青海,一度銷聲匿跡。準噶爾汗國的前身是和明朝對峙的蒙古瓦剌部,後來瓦剌部在崛起的蒙古韃靼部打擊下向西遷移併發生分裂,在歷史上又被稱為衛拉特部,下面又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和杜爾伯特部四部,也稱為漠西蒙古。
隨著葛爾丹殺兄繼位,此時的漠西蒙古也就是衛拉特四部再度成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
葛爾丹平心而論,也是一位雄主,但他的問題是,雖然他自認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但由於其不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而得不到蒙古諸部的認可,所以他只有威逼利誘甚至大打出手,這就使得蒙古很多部落徹底倒向滿清,這也算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吧
葛爾丹先是統一了衛拉特蒙古諸部,而此時康熙卻受困於吳三桂等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等而無力抽身。等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之後,卻發現葛爾丹已經羽翼豐滿,已經進逼到了喀爾客蒙古,也就是今天內蒙古的烏蘭布通一帶,窺視中原。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春,康熙決定御駕親征,然後就爆發了烏蘭布通之戰。此戰詳情就不在這裡贅敘了。最終的結果就是葛爾丹的軍隊被擊潰,康熙的舅舅佟國綱戰死,葛爾丹逃竄。可以說,這也是慘烈的一仗,但結果還是非常理想的。解除了準噶爾汗國咄咄逼人的東征態勢,漠北喀爾喀諸部緊密團結在以康熙陛下為核心的清廷周圍,開始了對準噶爾的全盤反擊。
但這時候的準噶爾汗國可不是當年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小小部落,根本不是一次兩次戰爭能解決的。
隨後被葛爾丹趕走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捲土重來,登上汗位。策妄阿拉布坦名聲不響,卻是個狠人,其實他比他那個自殺的叔叔葛爾丹更加厲害。
策妄阿拉布坦及其子葛爾丹策零時期,是準葛爾汗國的鼎盛時期。雍正九年,葛爾丹策零一度在和通泊全殲由傅爾丹率領的清軍。清軍此戰可以說是全軍覆沒,六萬軍隊一個不剩。此戰準噶爾汗國全殲清的精銳,某種程度上也是雍正遇到的最大打擊之一,史載雍正為之吐血,四年後,雍正就此離世。
自此以後,清廷無力繼續用兵,而準葛爾雖取得大勝,但也無力繼續進攻,因為損失也不小。
隨後,策妄阿拉布坦由今天的阿里地區(新藏公路)一線進攻西藏,由於葛爾丹是五世達賴的徒弟,策妄阿拉布坦就此控制了西藏。此時準噶爾汗國領土打到了頂峰。
但策妄父子死後,準葛爾陷入內亂,先後經歷策妄之孫喇嘛達爾濟阿睦爾撒納等之間的混戰,直至1757年乾隆才徹底剿滅阿睦爾撒納,準葛爾汗國滅亡。
阿睦爾撒納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曾經多次投降清廷,但準葛爾汗國滅亡以後,逃往俄羅斯,最後病死。屍體由俄羅斯送回清廷。
-
9 # 木廣清
清準戰爭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一直持續了百年,最終才以清帝國勝利告終,也使中原王朝徹底免除了(西)北部邊患,大清朝也成了屆時亞洲幅員最遼闊的大帝國,奠定了如今中國領土的雛形。
至於為何必須要滅亡準噶爾,我們可以類比漢匈戰爭,還有宋元戰爭,在中國大一統的思想下,兩個政權是不可能存在的,當然開疆拓土本就是定義雄才偉略君主的重要指標。
-
10 # 好奇觀古今
清起家靠的就是滿蒙,這是立國的根本,而葛爾丹統一漠西蒙古衛拉特諸部之後,下一步就是統一蒙古,重現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國。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和收復臺灣後,葛爾丹已經打到了赤峰境內,離北京就200多公里,然後康熙親征擊潰了葛爾丹,本來這事情可能就這麼了了,將其打回漠西,清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阿拉布坦繼承汗位後,又將準噶爾帶活了,不僅多次挫敗沙皇俄國的軍事蠶食,甚至派軍遠征至拉薩,進而將西藏納入汗國的版圖,那下一步必定還是殺回蒙古,對清來說這是不能接受了。
那是動了清的根基,而且北方的龐然大物,換誰都是怕的。
除了打,也沒其他方法。
回覆列表
自噶爾丹上臺後,一直東征西討不見絲毫收斂,對此清廷一直抱以忍讓態度,但是一味的忍讓和賞賜並沒有安撫噶爾丹那顆從不安分的心,反而讓其有恃無恐,連大清的傳統盟友的不放過,等打到烏蘭布統後,距離京師只有七百餘里,雖然噶爾丹沒有進犯京師的意思,但如果騎兵強行軍的話,兩三天也就兵臨城下了,這的確威脅到了清廷的安全,一時間朝堂震動。
如果這都能忍,那大清的聲譽將會跌落谷底,並且失去對大漠南北蒙古的控制,這是康熙帝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的,眼看大亂將至,清廷無奈之下只能出兵平叛。
這個階段尚屬準部的實力提升期,短短几年時間,準部靠著不停掠奪實力愈發雄厚,但是對大清的貢奉,絲毫不敢怠慢,這是噶爾丹聰明的一面。
三藩之亂,一打八年,最終吳三桂登基過把癮就死掉了,陳圓圓帶著吳家碩果僅存的一脈避禍貴州,這麼長的時間,這麼大的陣仗,即便準部訊息再閉塞也都知道了中原大亂,如何試探康熙帝的“心意”和底線呢?
噶爾丹靈機一動就暴揍了同屬厄魯特蒙古的和碩特部車臣汗,並且將繳獲的武器都進貢給大清,大清能缺這些東西麼,這是赤裸裸的試探加示威,摸底線來的,對此清廷予以斥責,但當時是康熙十六年,三藩之亂尚未平復,大清實在不想天高地遠的兩向作戰。
清廷很窮,李自成炮轟、火燒,搞得紫禁城只剩下武英殿,布木布泰也就是死後賜諡的孝莊文皇后,在皇城角落住了幾乎10年“臨建棚”才得以進駐宮殿,您想吧,連皇宮都沒錢修,即便最後修成了,和明朝時期的紫禁城比,相對建築來說也小了好幾號,算是微縮版宮殿。
大清精力上顧不上,財政方面又不允許,所以噶爾丹如魚得水。
最初是漠北喀爾喀諸部被噶爾丹揍得雞飛狗跳逃到了漠南,康熙希望息事寧人,噶爾丹一面假意逢迎一面積極備戰,最後的結果就是漠南蒙古連帶著漠北逃到漠南地區諸部一起被揍得雞飛狗跳,就在這時,準部也正式與駐守清兵接火,結果是清兵敗戰。
五年之後,自覺積攢實力得差不多的噶爾丹繼續暴揍漠北喀爾喀蒙古諸部,康熙無奈再次親征,上任撫遠大將軍是愛新覺羅福全,此次則由費揚古繼任,得知康熙親征,噶爾丹當時就跑掉了,康熙帝命令費揚古挑選精兵窮追不捨。
昭莫多之戰爆發,待到兩軍相距不遠的時候,費揚古帶大軍就鑽了小樹林,只以數百騎兵誘敵深入,等到噶爾丹鑽了口袋,大炮、火槍騎射,噶爾丹的後備輜重和家屬團又被清兵衝擊,軍心大亂之下被揍得人仰馬翻逃之夭夭,只剩下噶爾丹的老婆阿奴喀屯彪悍異常,帶領眾人抗擊清軍,最終死於兩軍陣前,其子被俘。
當時康熙帝的階段性任務完成,順便收了喀爾喀蒙古算是意外收穫,他並沒有想屠城滅族,只是想收拾噶爾丹這個不聽話的禍頭,目的達成就大軍回撤了。
策妄阿拉布坦噶爾丹接手的是哥哥僧格的汗位,但僧格是有兒子的,也就是策妄阿拉布坦,知道叔叔勢大,策妄阿拉布坦沒敢說啥,很自覺的聽從調遣,但是噶爾丹並不放心,存心害死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弟弟索諾木阿拉布坦,於是策妄阿拉布坦亡命天涯,但始終觀察著準部的局勢。
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出征喀爾喀蒙古,策妄阿拉布坦趁機掏了噶爾丹老巢,噶爾丹停留科布多不是因為愛上了那個地方......而是被策妄阿拉布坦遏制在那片區域,最終噶爾丹身死,策妄阿拉布坦將其骨灰送去京師。
五世某喇嘛死掉,可是死訊卻被第巴桑結嘉措隱瞞了下來,某喇嘛的權勢被桑結嘉措所壟斷,看出端倪的和碩特部拉薩汗殺了桑結嘉措,清廷扶立了六世某喇嘛,但是西藏王公統統不承認。
就在這時候,策妄阿拉布坦參與了進來,他晝伏夜出趕路,出其不意的幹掉了拉薩汗,實行區域統治,大清出兵也被大策凌敦多布擊敗。
雍正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收了胤禵的兵權,雍正三年正式議和,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噶爾丹策零繼位。
雍正帝想出了個不大精明點子,要打則打別給準部準備時間,要和則拉攏住短期內不會有二心,他提出的條件是“請封號”,所有屬下編入旗籍分佐領,那噶爾丹策零能幹麼,本著清兵西路軍直接就下了手,這條件根本無法接受。
我覺得兩種原因都有,雍正帝的手段不是最明智的,而噶爾丹策零的安穩也僅僅是一時老實而已,早晚會再生禍端,也就是說這場戰事無法避免,早晚而已。
另外,推測的再合理也要拿出實證,不能主觀臆測,把與沙俄的一切交流歸為叛逆行為。
雍正九年,兩軍在多地發生戰鬥,互有輸贏,但毫無疑問,清軍屬於“客場”作戰,後勤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還是很嚴重的。
大、小策凌敦多布用上詐降計,沒想到傅爾丹竟然還就信了,被人伏擊之後僅剩兩千人跑回科布多,損失兵力2萬餘人。
噶爾丹策零好歹算是主場,拍拍屁股就能回老家,清兵可不行,幾年下來國家財政被拖得不要不要的,雙方與雍正十二年的時候正式停戰談判,這一談就談到了乾隆四年......
事實證明,無論準部是否招災惹禍,清廷都不敢相信了,因為太沒信譽,乾隆帝也時刻盯著準部的一舉一動。
乾隆十年,準部爆發瘟疫,噶爾丹策零身死,準部陷入無休止的內戰,一打就是七年,最終雖然有了結果,但是整個準部分崩離析,人心打散了,資源打沒了,乾隆他來了。
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為何一定要消滅準噶爾汗國?就像三位皇帝的定位一樣,起到關鍵作用的還是雍正帝。
康熙帝時代,雖然恨毒了噶爾丹,但是康熙帝並沒有把怒火發洩到準部這個大群體上,事實上還對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給予了很大的支援,但是沒想到換來的卻是背叛。
與準部的戰爭自開釁到收復共耗時70年,並不是康雍乾非要整死準部,而是二者的勢力版圖有重疊,陷入戰爭是難免的,準部做大做強就要擴張,大清為了盟友的安全,為了自己的安全就不讓準部擴張,這是無法調和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