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復初

    超越物質前提是必須要擁有過物質,否則大部分都是假裝清高,物質不能滿足的時候必須要精神才能滿足,現在的環境能達到物質的滿足已經算是不錯了,所以說超越物質追求精神已經不錯了,至少物質不用追求了,光這一點就已經不錯了,正常人都是在物質上的無限追求

  • 2 # 噹噹姥爺

    人能滿足嗎?誰說人超越了物質精神就會滿足這是他還沒認識這個"人“。幹什麼想得到什麼怎樣得這個人都不會滿足。現實講黨的貪官什麼沒有,什麼沒達到,都有了,他也不滿足。我們常說的: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個“人”字是一撇一納,他向兩隻手,能伸多常是多常。所以人永遠不會滿足的。現在的個體老闆不叫資本家,但性質是一樣的,讓下苦的多幹活少得利。剩下的都是他的,再多也不夠。

  • 3 # 雲中之筆

    首先,物質與精神是人一生追求的兩大主流,二者看似矛盾卻相輔相成。物質是基礎,精神是追求。物質是願望,精神是境界,也可把物質比喻為船,那麼精神就是前行的帆。

    其次,中國有個著名的哲學家叫馮友蘭。他將人的一生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是依次上升的。

    所謂的自然境界是指我們做事做人都是遵循人的原始本能,就像難過的時候傷心高興的時候大笑。所有的思考與行事範圍還僅僅侷限在我們自己這個個體中。

    功利境界是我們逐漸從滿足自我的侷限中上升的第二種境界。在思考做事的時候已經會想到他人,但都是帶著利己的前提,就好比商人吧!當然也不能說這樣的境界沒有道德,只是這種境界不論是為自己還是他人或者社會付出的時候,最終都帶有功利性的目地,只是為了獲取更多的代價。

    道德境界就又上了一層,可以說是超越了前兩種境界。也是你問題的關鍵,上升到這樣境界人,他在思考做事的時候,不會只關心自己也不會帶有赤裸裸的功利目地。他只為社會正義為道理做事,而且不計名利不計個人得失。心裡裝的是集體大眾,像雷鋒、焦裕祿、任長霞等,這樣境界的人可以說是滿滿的社會正能量。是我們前進的旗幟是學習的楷模,是引導和傳播社會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標杆。

    而縱觀當下,物質金錢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對功利的追逐與崇拜成了時下社會的流行品種。這不是一個健康社會的表現,社會的前進與發展是離不開正確觀念的引導,也就是那些道德境界的人。他們是社會的凝聚力,是帶領我們前進的風帆。

    只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只停留在了功利境界。這不是人應該成為的人,我們應該上升到道德境界,為社會為大眾服務,只有這樣才會更高的的去體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所以說,一個人如果脫離了功利性利己性,活著為了追求精神價值,這不是不簡單,是相當不簡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神節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