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送從兄宰晉陵
韋應物
東郊暮草歇,千里夏雲生。
立馬愁將夕,看山獨送行。
依微吳苑樹,迢遞晉陵城。
慰此斷行別,邑人多頌聲。
鑑賞:
從這首詩的題目看,此詩是送別詩,所送之人是詩人韋應物的堂兄。送別的原因是堂兄要去任晉陵郡的長官。據此,可以輕鬆判斷詩正文中的如下資訊:
東郊,是送別地點;夏,是送別季節;暮、夕,是送別時間;立馬、看山、獨送行,是送別場景;吳苑、晉陵,是堂兄所去之地;千里,是送別地和所往地的距離;邑人,是堂兄將要去管理的晉陵百姓。
由以上內容分析可推斷此詩整體的藝術手法是虛實結合,前兩聯實寫送別時的場景,後兩聯用想象虛寫堂兄一路前往晉陵,以及在晉陵受到百姓的稱頌的情景。
首聯,點明送別的季節、時間、地點。上句暮草歇中的歇字,寫出了黃昏時分的荒草萎靡柔弱的狀態,似乎是因為太過疲勞,又像是因為太過悲傷。詩人移情入景,藉助荒草表達自己因為離別而生的憂傷哀愁,同時營造出悲傷的離別氛圍。下句“千里夏雲生”,借景寓意,巧妙物象表達情感。堂兄要去千里之外的晉陵,自己不能追隨,但這生起的夏雲延綿千里,就像我的心意一樣連線著兩地。生,寫出一種動態,堂兄未走,詩人的掛念之情已起。這一聯一歇一起,起伏有致,傷感之情之中又隱含掛念之意。傷感而不消沉,健勁而不高亢,把送別的情感恰到好處地中和。
頷聯,上句寫暮色漸濃,送別終有期,二人勒馬,在夕陽之下最後話別,憂愁之情充塞心頭。這一句和首聯上句對應。下句寫堂兄獨自踏上征程,詩人的目光追隨著堂兄的身影在前行。原來詩人不僅因為離別而愁,而且因為此次赴任是堂兄獨自一人,此次送行是自己獨自一人。離別之愁再加上獨行之愁,充分體現出詩人對堂兄的擔憂和掛念。這一句和首聯下句呼應,因為堂兄是獨行,所以自己希望像夏雲一樣陪伴堂兄千里之遙。
頸聯,依微的意思是隱約,不清晰。迢遞的意思是遙遠。這一聯想象堂兄一路經過曾經吳國的繁華宮苑,此時都長滿了樹木,在煙霧之中顯得隱約不清。晉陵城還在遙遠的前方。依微和迢遞,把詩人的傷感哀愁和擔憂觀念傳達出來,情緒低沉憂傷。
尾聯,詩人沒有繼續在憂傷的情緒中沉浸而是振作起來,直抒胸臆,說什麼能夠安慰我們像雁行被截斷的離別呢?只有晉陵城百姓對堂兄您的一片稱頌之聲。這一聯是對自己的寬慰,也是對堂兄的期盼和勉勵,更是對堂兄的理政才能的充分自信和稱揚。堂兄此番赴任,一定會讓百姓有口皆碑,想到這裡,足以感到欣慰。
縱觀此詩,在送別詩常有的哀愁憂傷、掛念擔憂的情感基礎上,融入了對所送人物的期望勉勵、讚揚肯定,意蘊豐富,哀而不傷。
奉送從兄宰晉陵
韋應物
東郊暮草歇,千里夏雲生。
立馬愁將夕,看山獨送行。
依微吳苑樹,迢遞晉陵城。
慰此斷行別,邑人多頌聲。
鑑賞:
從這首詩的題目看,此詩是送別詩,所送之人是詩人韋應物的堂兄。送別的原因是堂兄要去任晉陵郡的長官。據此,可以輕鬆判斷詩正文中的如下資訊:
東郊,是送別地點;夏,是送別季節;暮、夕,是送別時間;立馬、看山、獨送行,是送別場景;吳苑、晉陵,是堂兄所去之地;千里,是送別地和所往地的距離;邑人,是堂兄將要去管理的晉陵百姓。
由以上內容分析可推斷此詩整體的藝術手法是虛實結合,前兩聯實寫送別時的場景,後兩聯用想象虛寫堂兄一路前往晉陵,以及在晉陵受到百姓的稱頌的情景。
首聯,點明送別的季節、時間、地點。上句暮草歇中的歇字,寫出了黃昏時分的荒草萎靡柔弱的狀態,似乎是因為太過疲勞,又像是因為太過悲傷。詩人移情入景,藉助荒草表達自己因為離別而生的憂傷哀愁,同時營造出悲傷的離別氛圍。下句“千里夏雲生”,借景寓意,巧妙物象表達情感。堂兄要去千里之外的晉陵,自己不能追隨,但這生起的夏雲延綿千里,就像我的心意一樣連線著兩地。生,寫出一種動態,堂兄未走,詩人的掛念之情已起。這一聯一歇一起,起伏有致,傷感之情之中又隱含掛念之意。傷感而不消沉,健勁而不高亢,把送別的情感恰到好處地中和。
頷聯,上句寫暮色漸濃,送別終有期,二人勒馬,在夕陽之下最後話別,憂愁之情充塞心頭。這一句和首聯上句對應。下句寫堂兄獨自踏上征程,詩人的目光追隨著堂兄的身影在前行。原來詩人不僅因為離別而愁,而且因為此次赴任是堂兄獨自一人,此次送行是自己獨自一人。離別之愁再加上獨行之愁,充分體現出詩人對堂兄的擔憂和掛念。這一句和首聯下句呼應,因為堂兄是獨行,所以自己希望像夏雲一樣陪伴堂兄千里之遙。
頸聯,依微的意思是隱約,不清晰。迢遞的意思是遙遠。這一聯想象堂兄一路經過曾經吳國的繁華宮苑,此時都長滿了樹木,在煙霧之中顯得隱約不清。晉陵城還在遙遠的前方。依微和迢遞,把詩人的傷感哀愁和擔憂觀念傳達出來,情緒低沉憂傷。
尾聯,詩人沒有繼續在憂傷的情緒中沉浸而是振作起來,直抒胸臆,說什麼能夠安慰我們像雁行被截斷的離別呢?只有晉陵城百姓對堂兄您的一片稱頌之聲。這一聯是對自己的寬慰,也是對堂兄的期盼和勉勵,更是對堂兄的理政才能的充分自信和稱揚。堂兄此番赴任,一定會讓百姓有口皆碑,想到這裡,足以感到欣慰。
縱觀此詩,在送別詩常有的哀愁憂傷、掛念擔憂的情感基礎上,融入了對所送人物的期望勉勵、讚揚肯定,意蘊豐富,哀而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