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寶藏

    王景(約公元30年—85年)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工程家。

    王景像

    西漢時期是古代黃河決溢比較頻繁的一代。

    司馬遷《史記》中有河渠書,班固漢書中存溝洫志,多與當時黃河決溢有關。

    漢武帝曾親視河工,現場指揮官兵,堵築宣防。

    到東漢時期,黃河氾濫依舊。

    《漢書》記載:“初,平帝時,河、汴決壞,未及得修。”因國家初定,無力治河,“兗、豫百姓怨嘆,以為縣官恆興佗役,不先民急。”河南江蘇一代人民,在決口的黃河中,備受苦難。

    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漢廷下決心治河,明帝召見了王景,詢問過治河事宜後,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等資料,以及金錢衣物等,做好這些準備之後,當年夏天,朝廷發卒十萬,讓王景統籌指揮修治河堤。

    治河範圍:“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餘里。”基本上位於黃河下游地區。工程手段:“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洄注,無復潰漏之患。”工程用時及效果:“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景由是知名……三遷為侍御史。十五年,從駕車巡狩,至無鹽,帝美其功績,拜河堤謁者,賜車馬縑錢。”工程修築完好,王景也是名利雙收。治河花費:“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

    王景治河段簡圖

    王景治河後,黃河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安流。號稱黃河八百年安流期。

    後世多有對王景讚譽有加者,如清人魏源,近人李儀祉、岑仲勉等。甚至將黃河八百年安流,歸結為王景治河的結果。王景簡直成了神一般的存在,一出世而黃河安定數百年。

    王景真的這麼厲害嗎?

    但是反思王景的工程手段,無非是整治河床,修固堤防,興建水門等。後世的治黃水利家潘季馴、靳輔等人,同樣用這些手段,並且技術手段不比千餘年前的王景差。

    再來回觀王景治河。工程僅位於下游,並無完善的後續維護河堤制度,之後的東漢魏晉階段黃河安流期也並非社會安定無動亂。

    因此主要因素還是在黃河中游。歷史地理大家譚其驤在《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指出,黃河中游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而致的水土流失速率變化,是導致王景治河之後黃河長期安流的主要因素。

    綜上:王景是東漢時期一位知名的水利家,但是在後世有被過分神化的現象。黃河在東漢以後長期安瀾,有其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

    更多歷史地理類資訊,敬請關注@熊二History。

  • 2 # 虛心求教xuexi

    王景,字仲通,樂郡謅邯人,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王景的祖祖輩輩原先居住在琅邪郡不其縣。八世祖王仲喜愛道術,以善長觀測天象而聞名。

    王景年少時就開始研習《周易》,並且博覽群書,特別是對天文數術方面非常熱愛。大概是在光武帝后期或者是明帝初期擔任司空屬官。永平初年的時候,有人舉薦他善長治水,漢明帝劉莊於是讓王景和王吳一同疏浚浚儀渠,取得了成功。永平十二年,王景又受命負責大力修建水運交通命脈汴渠以及黃河堤防,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永平十五年,王景跟隨漢明帝到無鹽巡視,明帝一路上目睹他的治水成就,很是稱讚,又拜他做了河堤謁者。

    建初七年,王景遷升為徐州刺史,第二年升遷任職廬州太守。當時廬州一帶,百姓還沒有實行牛耕技術,雖然土地肥沃,但因為人力有限,糧食經常不夠吃。境內有最早建立於春秋時期,由孫叔敖建立的芍陂,但是方圓幾百裡,大多荒廢。於是王景召集百姓來修復它,並且還制定了相關的管理制度,又大力推廣牛耕技術,造福百姓,大片土地得以開墾。王景還把養蠶的秘訣傳給了當地的百姓,漸漸地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富有,都過上了好日子。

    王景除了做官以外,對於卜筮,風水,數術等方面都很瞭解,並且撰寫有專門的書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叫打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