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 宋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
好作新詩寄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詩為登吳江垂虹亭作。垂虹亭,在江蘇吳江縣東,宋慶曆中建。蘇軾嘗與張子野等人置酒其上。詩人過此自亦不勝今昔之情。
起句:斷雲,即片雲、孤雲,此以喻白帆,亦稱雲帆。洞庭,太湖中有洞庭山,故借指太湖。洞庭帆,在太湖上行舟。此七字,從表面上看,說的似乎只是洞庭孤帆。詩詞在用語上的基本要求是:詞簡而義豐。這不是變簡為繁了嗎? 然而,增三字,配搭好平仄,變成這樣一句詩,其意亦由單層而變成了多層。水天一色,斷雲與孤帆共駛,此其一。強調了雲帆一片,此其二。以太湖之浩渺而以片帆凌之。正如蘇軾賦所謂“泛一葉之扁舟,凌萬頃之茫然。”亦如張孝祥詞所謂“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其境界之開闊,胸襟之曠達,意氣之高邁為何如耶?次句,簡言之,亦不過說吃了鱸魚和柑桔而已。而用此七字,其義亦甚富。鱸魚出松江,柑桔出太湖中洞庭山。前人詠松江之鱸與洞庭之柑者不少,切地。此其一。鱸至秋而增肥,柑當秋而果熟。張翰不是因秋風起而思蒪羹鱸膾嗎? 切特。此其二。鱸魚色白,以玉擬之。楊萬里《松江鱸魚》: “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陳與義《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亦云:“縷玉鱸堆案,團金菊滿洲”。柑桔色黃,則以金擬之。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甘(柑)啟》: “削彼金衣,咽茲玉液”。不獨味甘,其色亦極美。此其三。金玉對舉,黃白交映,生活之美,可概見矣。此其四。如果聯想到前人文酒之樂,其意就更富了。並此二句觀之,很明顯,這就不是簡單地用洞庭扁舟、食鱸與柑所能表達的。詩句之不同於常言,於此可見。以此美懷,當此美境,食此美味,豈可無詩? “好作新詩”,此亦自然興發之情。然成此新韻,誰與吟賞? 作者想起了唐人陸羽。這個人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唐書》說他上元初隱居苕溪,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慟哭而歸。是亦“阮狂稽懶”之流,與作者“米顛”情性行事多有相類者。靈犀一點,千載相通。而東西苕溪又與垂虹亭所在鄰近,自可寄與共賞,故云“好作”。況陸君善品茶,嘗著《茶經》,致“天下尚茶成風”。倘能酌太湖一勺,煮茶相對,其樂當為何如耶? 姜夔過吳松所作《點絳唇》詞雲: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此與其同意。末句,本承一、二句而來,於第三句為逆挽。“秋色”蓋總一二句所寫言之。而從垂虹亭推及廣闊的東南地區,氣象頗為恢廓,而“垂虹”二字又具壯彩。千里清秋,霞彩燦然。倘得新詩,寄與其人,真天下快事! 以此逆挽語作結,頗見筆力。
米芾 宋
斷雲一片洞庭帆,玉破鱸魚金破柑。
好作新詩寄桑苧,垂虹秋色滿東南。
詩為登吳江垂虹亭作。垂虹亭,在江蘇吳江縣東,宋慶曆中建。蘇軾嘗與張子野等人置酒其上。詩人過此自亦不勝今昔之情。
起句:斷雲,即片雲、孤雲,此以喻白帆,亦稱雲帆。洞庭,太湖中有洞庭山,故借指太湖。洞庭帆,在太湖上行舟。此七字,從表面上看,說的似乎只是洞庭孤帆。詩詞在用語上的基本要求是:詞簡而義豐。這不是變簡為繁了嗎? 然而,增三字,配搭好平仄,變成這樣一句詩,其意亦由單層而變成了多層。水天一色,斷雲與孤帆共駛,此其一。強調了雲帆一片,此其二。以太湖之浩渺而以片帆凌之。正如蘇軾賦所謂“泛一葉之扁舟,凌萬頃之茫然。”亦如張孝祥詞所謂“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其境界之開闊,胸襟之曠達,意氣之高邁為何如耶?次句,簡言之,亦不過說吃了鱸魚和柑桔而已。而用此七字,其義亦甚富。鱸魚出松江,柑桔出太湖中洞庭山。前人詠松江之鱸與洞庭之柑者不少,切地。此其一。鱸至秋而增肥,柑當秋而果熟。張翰不是因秋風起而思蒪羹鱸膾嗎? 切特。此其二。鱸魚色白,以玉擬之。楊萬里《松江鱸魚》: “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陳與義《將之苕溪戲作呈諸友》亦云:“縷玉鱸堆案,團金菊滿洲”。柑桔色黃,則以金擬之。梁劉孝儀《謝晉安王賜甘(柑)啟》: “削彼金衣,咽茲玉液”。不獨味甘,其色亦極美。此其三。金玉對舉,黃白交映,生活之美,可概見矣。此其四。如果聯想到前人文酒之樂,其意就更富了。並此二句觀之,很明顯,這就不是簡單地用洞庭扁舟、食鱸與柑所能表達的。詩句之不同於常言,於此可見。以此美懷,當此美境,食此美味,豈可無詩? “好作新詩”,此亦自然興發之情。然成此新韻,誰與吟賞? 作者想起了唐人陸羽。這個人號桑苧翁,又號竟陵子。《唐書》說他上元初隱居苕溪,或獨行野中,誦詩擊木,慟哭而歸。是亦“阮狂稽懶”之流,與作者“米顛”情性行事多有相類者。靈犀一點,千載相通。而東西苕溪又與垂虹亭所在鄰近,自可寄與共賞,故云“好作”。況陸君善品茶,嘗著《茶經》,致“天下尚茶成風”。倘能酌太湖一勺,煮茶相對,其樂當為何如耶? 姜夔過吳松所作《點絳唇》詞雲: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住。”此與其同意。末句,本承一、二句而來,於第三句為逆挽。“秋色”蓋總一二句所寫言之。而從垂虹亭推及廣闊的東南地區,氣象頗為恢廓,而“垂虹”二字又具壯彩。千里清秋,霞彩燦然。倘得新詩,寄與其人,真天下快事! 以此逆挽語作結,頗見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