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凌杉

    現在大多數年輕人不懂得感恩,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主導。的確是教育出現了問題,特別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其次才是學校教育。

    來看看這些年輕人是怎麼成長起來的。這一代孩子的父母大多是80後,因為他們的父母大多數也是獨生子女,從小也是被嬌慣一代養大的,沒有吃過苦,也沒有接受正確的家庭教育,他們大多數沒有意識怎麼去教孩子,怎麼從小培養孩子,父母身體好的,就把孩子交給了父母,父母幫不上忙的,自己也沒有意識怎麼教,才能對孩子成長有利,就是麻木,別人孩子幹什麼,我們孩子就幹什麼,別人孩子學習書法,練鋼琴,我們孩子也學書法,練鋼琴,沒有自己的主見,從眾因此較重。有人說,他們80後那一代人還是孩子呢,讓孩子去教孩子,怎麼能教好。

    我們再看學校教育,都是應試教育,追求高分,名校,把孩子們的時間緊緊的鎖在了為了考試的學習上,把孩子的德育教育放在一邊,就是無暇顧及孩子的德育教育,致使家長和老師都認為,只要學習好,成績高,平時犯點小錯誤,小毛病,沒事,不尊敬老師和父母都沒有多大關係。在他們心目中,孩子長大就好了,可是沒有人去思考,孩子長大了,誰給他們補這堂課,他們又從哪裡能學到孝親尊師,樂於助人,關愛弱小。我們都忽略了孩子們的德育教育,怎麼能不出現,他們的自私和不懂感恩。

    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就抓孩子的家庭教育,注重德育的培養,讓孩子從小就讀古代聖賢經典,學習古代的孝親文化,到了學校之後,學校也注重培養孩子的德育教育,給孩子的精神也插上感恩,付出的翅膀,只有這樣,我們培養出的孩子人格才能沒有缺失,才有可能成為我們想要的優秀的人。

  • 2 # 給歷史卸妝的畫者

    親子關係沒有傳統那樣親近,甚至惡化,是現實,也是必然。教育問題不是主要原因,是我們的社會活動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而教育只是從犯!

    1.傳統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是父母和孩子一直生活在一起。父母對子女有養有育,親子感情極其深厚,絕對超過熱戀感情深度。父母死後,子女肝腸寸斷,神思恍惚,身心得到巨大創傷,啥事都幹不了,和精神病患者差不多。,只能讓時間來化解悲傷,所以父母死後,孩子在父母墳地搭個草廬,飲食清單,守孝三年,是複合當時情景的,是最符合人性的。

    2.現代工業化後的社會生活,孩子出生後,農村的父母出去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只生了孩子,而沒有養,也沒有育。養需要一把屎一把尿的養,育是需要苦口婆心的。這樣的親子之間哪來感情可言,不成仇人已是萬幸了。

    3.這也就罷了,我們的學生平時作業繁重。回到家一直有寫不完的作業,完全佔用了親子間的溝通,活動時間。另外,父母作為老師的幫凶,威逼利誘孩子寫沒完沒了的作業也影響親子關係。更嚴重的是,父母輔導孩子作業,嚴重傷害親子感情。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教書(不是教育)是專業訓練出來的,父母蹩腳的輔導只會增加孩子負擔和依賴性。角色轉變難的原因,孩子很難把父母當老師,所以輔導效果不好,父母對自己的無能又怒火中燒,後果可想而知。所以輔導作業嚴重傷害親子感情!

  • 3 # 文會教學

    現在年輕人不懂感恩,確實是教育出了問題,但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不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

    現在,某方面的教育一出問題,自然而然就認為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其實有時候還真不是學校的問題。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不懂感恩,還真不是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因為,現在很多的學校,都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例如,我們學校的校文化就是“感恩 感超”,所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感恩教育,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很難徹底改變年輕人不懂感恩的現狀。

    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呢?我說一個小故事,一個人每天都給一個乞丐五十元錢,突然一天,這個人沒有給乞丐錢,這個乞丐就問:“你把我的錢給誰了?那可是我的錢呀!"

    這個小故事說明了什麼呢?一個人一直接受別人的恩惠,久而久之,他會認為這是他應得的,是屬於自己的東西,而不認為這是別人對他的幫助,更不會對幫助他的人心懷感恩之心,“鬥米養恩,擔米養仇”也是這個道理。

    其實,年輕人不懂感恩的根源是家庭教育。

    現在,孩子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家就是小皇帝、小公主,被大人寵著、慣著,孩子有什麼需求,家長會想盡辦法去滿足,孩子逐漸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認為家長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孩子走上社會,也是這種心態,自私自利,認為別人就是應該圍著自己轉,如果稍不稱心如意,就認為別人故意難為他,根本就沒有感恩之心。

    孩子這樣的習慣養成後,在學校不管怎麼教育,想要改變,真的很難。

    所以,要想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家長教育是最主要的,指望學校教育是很難改變的。

  • 4 # WILLSON39

    寵出來的年輕人,就別指望他們感恩了,這不能完全怪他們,社會風氣、學校教育都有責任,但父母及撫育他們的老人是應該負主要責任的。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同樣社會環境、同樣學校教育下,不同家庭的子女還是不同的,這與父母長輩的教育背景沒有關係。

    究其原因,主要是:

    1. 觀念上:一是認為自己一輩子辛苦,不能讓子女再受苦;二是認為就那麼一兩個子女,家裡的一切以後都是他們的……因此,慢慢便養成了不勞而獲、理所當然的觀念。我認識一個男生,父母都是下崗工人,自己還是某985大學重點專業畢業的,嫌在外地工作艱苦,嫌在本地工作工資低,於是理所當然地當起了“啃老族”。

    2. 方法上:沒有原則性、理念性,溺愛、嬌寵、遷就,不看家庭條件的現實,把子女當成小皇帝、小公主養,甚至還美其名曰“窮生富養”,結果就是不長成任性的都對不起家長了……最典型的有賣腎滿足女兒聽明星演唱會、買蘋果手機,三十幾歲的兒子違法了還說“孩子還小”,等等。

    都希望兒女成龍成鳳,然而思想行動上卻是背道而馳的。其不知“”應、不知“”緣,更無“心”,又豈會有“感恩”?

  • 5 # 最簡單的家常菜

    確定是教育出了問題。在家裡常見都是四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吃飯怕他噎著,喝水怕他嗆著,走路怕他磕著……所以小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養尊處優,所有人為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應該的觀念。以前的小孩,大概六七歲開始就可以自己洗鞋,紅領巾,襪子等,早上起床會幫父母掃地,收拾碗筷農村的小孩更可以幫父母晒穀子餵雞餵鴨等等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再看看現在的孩子,很多小孩十幾歲了,連頭髮都不會梳,頭都不會洗,試問這樣的孩子還知道感恩是什麼嗎?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輩沒有給他言傳身教,沒有告訴他,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做,當我們的父母幫我們做這一切,我們應該要感恩,因為父母是在為我們盡一份責任,而不是必須要為我們做的。

    現在的學校,每天拼的是哪個孩子成績好才藝多。以前的手工勞動戶外體驗,春遊秋遊這樣子的活動都已經變質了。以前的春遊秋遊學校組織去放風箏,去農田裡拔草。鍛鍊的是勞動的樂趣,自我動手的能力。而現在學校組織類似的活動,就是去哪裡參觀,看電影什麼之類的。不能說現在的操作不能給孩子帶來什麼,但是給現在的小孩形成的一種觀念就是,什麼東西都是商業化了。包括現在學校做一些什麼綜評之類的。大多數都是造假。去敬老院,福利院都只是擺拍。大部分都做著一些流於形式。

  • 6 # 老戴哦哦

    因為現代教育源自西方。我們引入現代教育後把糟粕也一併引入(當時不知道是糟粕)。反觀中國式教育以及學科建設在西方現代科學體系下一度敗落。

    無論從傳統的私塾到蒙學堂到新中國成立後的幼教,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尊師重教一度成為傳統教育的主題。

    然而伴隨著西方教育的進一步引入後,商業化教育以及教育的商業化徹底打碎了教師崇高的地位。

    因為西方教育倡導的自由更多的是建立在教育的商業化以及服務化基礎之上。這就意味著作為購買者你購買的是商品或服務的本身,而並不是提供服務或商品的服務人員,而這個服務人員就是我們的教師,我們只不過是購買了知識而已。

    很不幸的是這種觀念在社會逐步被認可後,開始蔓延到社會個個領域,教師的地位在家長以及學生心目中自然直線下降。

  • 7 # 手機使用者6802493660

    凡是童年到少年,乃至青年都過著“恩”過剩日子的人,他還知道“恩”為何物嗎?沒有感受到“恩”,“感恩”從何而來?

  • 8 # 枯藤殘花

    這個問題的確值得研究,的確值得拿出對策!青年是我們的希望,青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的一切都寄託在年輕人身上!目前國際競爭中,我認為主要體現在人才競爭上,世上只要有了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的!!!

  • 9 # 無我就是我

    沒有感恩是教育有問題。但付出想索取感恩回報也是有問題。天道電視劇裡已經說明了一切。大家生孩子前都想過為啥要生,為了回報為了養老說明你也有問題。發達國家都明確孩子是國家的不是你個人的。孩子是國家未來。只要愛國教育就是成功的。感恩的心需要的你的付出不是想索取。

  • 10 # 自然174126128

    別都,有個別的不感恩,這是實事,一塊臭肉壞掉滿鍋湯,在你身邊有一例如此,人皆如此,多數年輕人是好的,是感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事出差回來讓我開車去接,結果吃飯卻只給自己買了單,遇到這樣的事兒你們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