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傳統的味道濃與淡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幾個人雲亦云的觀點有:“年味兒變了,過年沒有以前有意思了”、“老祖宗剩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人們只喜愛新鮮時髦的忘了傳統的”……等等諸如此類觀點。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先說第一點,年味兒。
其實從兒時到現在長大成人,過年的傳統習俗該有的一樣沒少。祭祖、拜年、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團圓飯……祖輩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在。
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都認為年味兒變了呢?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的東西更多了。
祖輩們過年沒有電視機,沒有麻將機,沒有春晚,沒有拜年簡訊更沒有搶紅包,有的只是一代代留下的那些傳統。
而現在,有太多太多新的東西糅雜進來。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年節的那些童趣,自然再也找不回來了。
孰好孰壞?我們慢慢往下說。
再說“老祖宗剩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人們只喜愛新鮮時髦的忘了傳統的”。
就像過年的習俗一樣,民間的傳統其實一樣未少,而且隨著我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傳統文化大有全面復興的跡象。
君不見,近幾年,各地弘揚傳統文化的各種書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
各高校學府的傳統文化課程也大比例增加。
儒釋道三家的文化也極大繁榮。我們從各類出版物、新媒體內容上就可見一斑。
無論哪個年齡層的朋友,聊起天來,老祖宗的那些東西總是可以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真真是可喜之事。
好,既然如此,那到底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傳統的味道越來越淡了呢?
其實只是因為物質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心很難再安心一處了。
儒家講格物致知,主張從自己內心去尋理。釋家講空,無心為第一精進,讓人們一念專注。道家講清靜無為,還是讓我們在紛亂的社會守好自己這顆心。
心定了,本來具足的智慧自然迴歸自性。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明明傳統的東西一樣未少,我們卻都覺得失了味道的原因。
話分兩端說。社會一直是在不斷進步發展的。所謂傳統也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我們現在說的“傳統”,也是在歷朝歷代不斷進步發展、填入了新的東西后形成的現在模樣。
所以我們無須糾結所謂傳統的濃淡,而應該把眼睛放在當下,守好我們紛雜的心。該繼承的繼承,該弘揚的弘揚,這才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與文化。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文明的參與者與塑造者。
所謂傳統的味道濃與淡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幾個人雲亦云的觀點有:“年味兒變了,過年沒有以前有意思了”、“老祖宗剩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人們只喜愛新鮮時髦的忘了傳統的”……等等諸如此類觀點。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先說第一點,年味兒。
其實從兒時到現在長大成人,過年的傳統習俗該有的一樣沒少。祭祖、拜年、貼春聯、放鞭炮、壓歲錢、團圓飯……祖輩們一代代流傳下來的東西都在。
那到底是什麼讓我們都認為年味兒變了呢?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屬於這個時代的新的東西更多了。
祖輩們過年沒有電視機,沒有麻將機,沒有春晚,沒有拜年簡訊更沒有搶紅包,有的只是一代代留下的那些傳統。
而現在,有太多太多新的東西糅雜進來。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過去年節的那些童趣,自然再也找不回來了。
孰好孰壞?我們慢慢往下說。
再說“老祖宗剩下的東西越來越少了、人們只喜愛新鮮時髦的忘了傳統的”。
就像過年的習俗一樣,民間的傳統其實一樣未少,而且隨著我們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傳統文化大有全面復興的跡象。
君不見,近幾年,各地弘揚傳統文化的各種書院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起來。
各高校學府的傳統文化課程也大比例增加。
儒釋道三家的文化也極大繁榮。我們從各類出版物、新媒體內容上就可見一斑。
無論哪個年齡層的朋友,聊起天來,老祖宗的那些東西總是可以如數家珍信手拈來,真真是可喜之事。
好,既然如此,那到底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傳統的味道越來越淡了呢?
其實只是因為物質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心很難再安心一處了。
儒家講格物致知,主張從自己內心去尋理。釋家講空,無心為第一精進,讓人們一念專注。道家講清靜無為,還是讓我們在紛亂的社會守好自己這顆心。
心定了,本來具足的智慧自然迴歸自性。
這也就說明了為什麼明明傳統的東西一樣未少,我們卻都覺得失了味道的原因。
話分兩端說。社會一直是在不斷進步發展的。所謂傳統也只是相對而言。事實上,我們現在說的“傳統”,也是在歷朝歷代不斷進步發展、填入了新的東西后形成的現在模樣。
所以我們無須糾結所謂傳統的濃淡,而應該把眼睛放在當下,守好我們紛雜的心。該繼承的繼承,該弘揚的弘揚,這才是用發展的眼光看歷史與文化。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每個人都是中華文明的參與者與塑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