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工具的使用,促使社會分工的出現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原始社會末期農業部落和遊牧部落從狩獵、採集者中的分離。
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犁耕農業取代鋤耕農業。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後是金屬犁。犁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擴大了耕地面積,使農業生產在最適宜原始農業的平原、河谷地帶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從事農耕的農業部落。首先發生在西亞、北非、東亞和美洲等地。在中亞、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帶,原先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部落,逐漸轉變為飼養畜群的遊牧部落。生產的專門化不僅增加了各自的剩餘產品,而且擴大了各種生產者之間產品的差異,於是產品交換日益頻繁。農牧業的分工,為社會分工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有學者根據近百年來的考古資料,指出遊牧部落形成於青銅的應用和馬的馴養之後,頗晚於農業部落的形成,主張農業部落的分離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在先進部落內的專門化確定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離。
隨著銅器、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農田耕作和伐林墾荒。農業在規模上的擴大,導致經營種類的增多。除了穀物種植以外,還經營園藝,栽培各種經濟作物,把經濟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活動的豐富,各種手工操作,如金屬加工、紡織、製陶、釀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動逐漸增多,操作者經驗日益豐富,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又農耕,又畜牧,又進行各種手工製作的人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有人脫離農業或畜牧業生產而轉入手工業的專門化發展。專職的手工業者逐漸增多,手工業終於從農業活動中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在世界各地相繼發生,發展過程很不平衡。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商人階層的產生。
產品交換很早就發生了,至少不晚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但是隻有在兩次社會大分工之後,交換才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交換的不斷髮展和擴大,使商品生產出現並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產品交換越來越不便利,於是專事交換的中間人--商人應運而生。不間斷的交換活動使部分脫離生產的商人得以為生。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換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
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以後社會分工的基本格局,並且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商業的產生和發展,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面的影響
火、工具的使用,促使社會分工的出現
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原始社會末期農業部落和遊牧部落從狩獵、採集者中的分離。
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經驗的積累,犁耕農業取代鋤耕農業。起初是木犁或石犁,然後是金屬犁。犁的使用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更擴大了耕地面積,使農業生產在最適宜原始農業的平原、河谷地帶佔有重要地位,形成主要從事農耕的農業部落。首先發生在西亞、北非、東亞和美洲等地。在中亞、伊朗、高加索、阿拉伯等草原地帶,原先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活動的部落,逐漸轉變為飼養畜群的遊牧部落。生產的專門化不僅增加了各自的剩餘產品,而且擴大了各種生產者之間產品的差異,於是產品交換日益頻繁。農牧業的分工,為社會分工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也有學者根據近百年來的考古資料,指出遊牧部落形成於青銅的應用和馬的馴養之後,頗晚於農業部落的形成,主張農業部落的分離以及農業和畜牧業在先進部落內的專門化確定為第一次社會大分工。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手工業和農業之間的分離。
隨著銅器、青銅器和鐵器的應用,開始出現大面積的農田耕作和伐林墾荒。農業在規模上的擴大,導致經營種類的增多。除了穀物種植以外,還經營園藝,栽培各種經濟作物,把經濟作物加工成油、酒等等。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經營活動的豐富,各種手工操作,如金屬加工、紡織、製陶、釀酒、榨油、造船、皮革加工等活動逐漸增多,操作者經驗日益豐富,製作技術不斷改進。又農耕,又畜牧,又進行各種手工製作的人越來越難以勝任,於是有人脫離農業或畜牧業生產而轉入手工業的專門化發展。專職的手工業者逐漸增多,手工業終於從農業活動中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
第二次社會大分工在世界各地相繼發生,發展過程很不平衡。
第三次社會大分工
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商人階層的產生。
產品交換很早就發生了,至少不晚於第一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但是隻有在兩次社會大分工之後,交換才得到了長足的進展。交換的不斷髮展和擴大,使商品生產出現並發展,又反過來促進了交換的進一步發展。交換規模擴大,品種增多,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直接的產品交換越來越不便利,於是專事交換的中間人--商人應運而生。不間斷的交換活動使部分脫離生產的商人得以為生。第三次社會大分工首先在商品交換最為發達的地區出現。
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以後社會分工的基本格局,並且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商業的產生和發展,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產生了全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