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
在19世紀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實行的苛政,激起了大量農民的起義。同一時期,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手工業或手工工場。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商人、特別是金融高利貸商人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在制約著他們的發展,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大名(地方領主)、武士,與要求進行資產階級改革的商人們結成政治性聯盟,與農民一併成為“倒幕派”的骨幹力量。 1853年,美國殖民主義者率領艦隊來到日本近海,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而不僅侷限於長崎,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鬥爭的目標。
明治維新具體措施
隨後,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建立明治政府,頒佈了一系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為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廢除了封建俸祿。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併依然嚴重等封建殘餘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
事件背景
在19世紀的亞洲,日本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掌握大權的德川幕府實行的苛政,激起了大量農民的起義。同一時期,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開始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家庭手工業或手工工場。作坊內出現了“僱用工人”制,即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商品經濟的推動下,商人、特別是金融高利貸商人的力量逐漸增強,商人們感覺到舊有制度在制約著他們的發展,開始呼籲改革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大名(地方領主)、武士,與要求進行資產階級改革的商人們結成政治性聯盟,與農民一併成為“倒幕派”的骨幹力量。 1853年,美國殖民主義者率領艦隊來到日本近海,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1854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神奈川《日美親善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而不僅侷限於長崎,給予美國最惠國待遇等。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鬥爭的目標。
內容明治維新具體措施
隨後,新政府遷都東京(舊江戶),建立明治政府,頒佈了一系列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措施:
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強制實行“奉還版籍”政策,將日本劃為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
第二,改革身份制度,廢除傳統時代的“士、農、工、商”身份制度,將過去的公卿諸候等貴族改稱為“華族”,大名以下的武士改為“士族”;為減輕因“奉還版籍”而連帶的財政負擔,廢除了封建俸祿。
第三,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發展近代教育。
第四,引進西方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原有土地政策,許可土地買賣,實施新的地稅政策;廢除各藩設立的關卡,撤消工商業界的行會制度和壟斷組織,推動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明治維新的歷史意義
經過明治維新而富強的日本,利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了與西方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在1895、1904年分別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帝國清與俄羅斯,成為稱雄一時的亞洲強國。但其改革遺留了許多問題,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併依然嚴重等封建殘餘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些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影響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社會的進步,使之擺脫了民族危機,從此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第一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