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中東石油是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唯一的解釋
如果布什政府2003年3月20日信誓旦旦地提出的軍事倒薩的理由在這一年中都相繼證明站不住腳,那麼,究竟什麼是這場戰爭一年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的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呢?
200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與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掀起的競選攻勢,倒是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美華人思考為什麼白宮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從克里到迪安,從愛德華茲到利伯曼,這些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民主黨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責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最真實的想法是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說政黨競爭可能讓政治對手措詞尖刻,那麼,問一問普通美華人,白宮為什麼不惜血本進行伊拉克戰爭,將給我們美華人如何思考戰爭原因的準確答案。美國媒體透過調查揭示,有將近一半的美華人認為,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其實,石油是布什政府花費了如此巨大代價進行這場戰爭的真實目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執政者總想不斷彌補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權力漏洞,總想著如何確保美國的超強地位永遠鞏固。這種美國式的霸權利益追求,也讓美國政府內外的許多人走到了一起,認同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戰略目的。例如著名的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是“軍事技術革命”的倡導者,他一上臺就竭力推動以“軍事技術革命”為宗旨對美國軍事力量進行變革,建立21世紀不受挑戰的美國軍事實力。發動像伊拉克戰爭這樣一場五角大樓認為戰爭代價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規模戰爭,不僅可以檢驗美軍作戰能力,更可以爭取更多的美國國內政治與輿論的贊同,增加國防撥款,採購新裝備,建立軍事力量新的發展方向,為美軍全面走向21世紀打上一支“強心劑”。“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拉姆斯菲爾德和美軍都覺得“太不過癮”。在這些強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戰爭是吹響美軍新軍事技術革命上新臺階的“衝鋒號”。
說到底,推翻薩達姆政權、抓住老薩以及讓伊拉克舉行民主選舉,這樣的回報布什政府根本“不看在眼裡”。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並進而以伊拉克為戰略據點推動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按照美國的藍圖改造中東,這是美國想要從這場戰爭中索取的回報。所以,不管現在美國主導的伊拉克重建局勢多麼艱難,美國都再三強調不會將重建的控制權讓給聯合國。
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未來歷史對這場戰爭的記載絕對不會是什麼“反恐戰爭”,而會稱之為21世紀的第一場“石油戰爭”,或者“第六次中東戰爭”。
***控制中東石油是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唯一的解釋
如果布什政府2003年3月20日信誓旦旦地提出的軍事倒薩的理由在這一年中都相繼證明站不住腳,那麼,究竟什麼是這場戰爭一年之後我們可以看到的美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呢?
2004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與共和兩黨總統候選人掀起的競選攻勢,倒是給我們提供了觀察美華人思考為什麼白宮要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原因。從克里到迪安,從愛德華茲到利伯曼,這些宣佈參加總統競選的民主黨人都無一例外地指責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最真實的想法是為了控制伊拉克的石油。如果說政黨競爭可能讓政治對手措詞尖刻,那麼,問一問普通美華人,白宮為什麼不惜血本進行伊拉克戰爭,將給我們美華人如何思考戰爭原因的準確答案。美國媒體透過調查揭示,有將近一半的美華人認為,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是為了石油。其實,石油是布什政府花費了如此巨大代價進行這場戰爭的真實目的。
當然,最重要的是,美國的執政者總想不斷彌補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有可能出現的各種權力漏洞,總想著如何確保美國的超強地位永遠鞏固。這種美國式的霸權利益追求,也讓美國政府內外的許多人走到了一起,認同武力解決伊拉克問題、控制伊拉克石油的戰略目的。例如著名的鷹派人物、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是“軍事技術革命”的倡導者,他一上臺就竭力推動以“軍事技術革命”為宗旨對美國軍事力量進行變革,建立21世紀不受挑戰的美國軍事實力。發動像伊拉克戰爭這樣一場五角大樓認為戰爭代價和烈度可以控制的有限規模戰爭,不僅可以檢驗美軍作戰能力,更可以爭取更多的美國國內政治與輿論的贊同,增加國防撥款,採購新裝備,建立軍事力量新的發展方向,為美軍全面走向21世紀打上一支“強心劑”。“9·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阿富汗戰爭,但拉姆斯菲爾德和美軍都覺得“太不過癮”。在這些強硬派的心目中,伊拉克戰爭是吹響美軍新軍事技術革命上新臺階的“衝鋒號”。
說到底,推翻薩達姆政權、抓住老薩以及讓伊拉克舉行民主選舉,這樣的回報布什政府根本“不看在眼裡”。控制伊拉克的石油、並進而以伊拉克為戰略據點推動對整個中東局勢的影響、按照美國的藍圖改造中東,這是美國想要從這場戰爭中索取的回報。所以,不管現在美國主導的伊拉克重建局勢多麼艱難,美國都再三強調不會將重建的控制權讓給聯合國。
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未來歷史對這場戰爭的記載絕對不會是什麼“反恐戰爭”,而會稱之為21世紀的第一場“石油戰爭”,或者“第六次中東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