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150543099384

      《荷塘月色》成功地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有鮮明的比喻,出水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打著朵兒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不僅貼切,而且生動;有鮮明的對比,彎彎楊柳的稀疏“倩影”,在“峭楞楞如鬼一般”的灌木“黑影”的比襯下,越發顯得輕俏;有強烈的襯托,以“沒精打采”的燈光來映襯月色的明亮,以蟬聲和蛙鼓來烘托四周的寂靜;有生動的擬人,那嫋娜地開著的荷花,像“剛出浴的美人”,把水面的白荷寫得極為標緻。但更令人讚賞的是,由於作者對描寫物件有極其深刻的體會,因此突破一般經驗而產生一種奇特而新穎的手法,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花香本來訴諸嗅覺,但作者把它寫成有旋律的歌聲,給人以嗅覺兼聽覺的感受。又如“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流動的光波,本是無聲的,被描寫成動聽的音樂,給人以視覺兼聽覺的感受。照理說,香味、光影和歌聲、琴聲沒有什麼相通之處,但作者卻運用了古典詩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藝術手法,把嗅覺和視覺的形象,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摹擬了香和光時斷時續、似有若無的形態,使難以描摹的感覺,透過另一種可感形象而具體化了。這種出神入化的藝術處理手段,在現代散文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從寫景狀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顯然是文章的主體內容,應歸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應獨立。第7~8段由現實寫及想象中古時候的舊俗,突轉一筆(回到家門)收束全篇。

      這樣分析,全文應劃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

      全文首尾呼應。文章的首尾有三處相互照應。一是開頭的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是全文的文眼,其實也是一個懸念。文章的結尾照應的句子回答這個懸念:“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二是開頭的“妻在屋裡拍著閏兒,模模糊糊地哼著眠歌”,與結尾的“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句相呼應。三是開頭的“我悄悄地披了衣衫,帶上門出去”與結尾處的“輕輕地推門進去”,這兩處的呼應極為緊密,“悄悄”與“輕輕”說明了我的心情並沒有多大改變。首尾的三處呼應,使文章渾然一體,有機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個體戶工商註冊起名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