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M宋先生
-
2 # 惠忠說科技
今年6月4日,馬斯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卡納維拉爾空軍基地、發射了第八批的60顆星鏈衛星,使在軌衛星數量達到482顆,距42000顆組建馬斯克計劃的星地一體網際網路目標又近了一步。
那麼,馬斯克實施星鏈計劃是為了和5G競爭嗎?
首先,從技術上分析:
從SpaceX巳發射衛星的公開資料看,其星鏈衛星的設計、研製巳顯示多功能、小型化、份量輕和成本低、佈署快的特點。
採用的波束賦形、抗干擾、抗衰減等關鍵通訊技術巳取得有效突破,能支援Ku/Ka等頻段的使用。
其對地面終端進行低功耗、小型化、多樣性的研製,巳可有效支援對衛星訊號的靈敏追蹤。
所以,SpaceX在衛星資源排程協作、星間協商、星體間訊號切換、接入、控制和波束精準指向、控制等方面的技術,巳無容置疑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星鏈計劃具有與5G競爭的技術水準和能力。
其次,構建星地一體的網際網路,離不開地面通訊技術的支援。
衛星是星地一體通訊網路的一個空間中繼站。優勢是覆蓋面廣和干擾小,能對無法設立通訊基站的區域進行訊號覆蓋。
但由於衛星上無法設定資料處理中心,收發的訊號要通過地面基站才能接入地面網際網路。
況且,衛星距地面至少200公里以上,超高頻波束由於傳輸距離限制、無法直達終端。而在半空中使用無人機、懸空氣球作基站,進行切換、轉發也不最為理想,故星地之間通訊、目前還是使用低頻電磁波。
即使衛星訊號直達終端使用者,要鏈入5G網際網路、也需要地面5G網路支援和相容。所以,星鏈計劃主要是用星地連線訊號來解決通訊覆蓋面問題;5G是解決地面網際網路的速度、頻寬問題,兩者是構建星地一體網路的共存、互補的關係,“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而不是相互競爭。
美國的5G通訊技術也很先進,但囿於地面5G基站建設“欠賬”較多,如要追趕,在時間、環境和成本上接受不了。所以,馬斯克嘗試用星鏈計劃來“彎道超車”。
但星地一體的網際網路、離開了地面5G基站的支援,即使組網成功,如沒解決地面5G基站稀少的矛盾、和佈局建設問題,很有可能仍是3G、4G意義上的網際網路絡,與5G意義的網際網路相比、還是缺了一隻“角”。
從實質上看: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不是單純組建全球星地一體的網際網路。
星鏈計劃更多目的,是搶佔有限的太空軌道資源、通訊市場份額和衛星通訊市場先機。
而美國著重將太空計劃以民營方式“低調”進行,在需要時、可迅速轉為軍用,具有對潛在對手進行通訊系統的偵測、干擾、破壞和摧毀能力。其危害性,也應予以必要的認識、警惕、防範。
馬斯克是個商業奇才,極具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實施星鏈計劃應該會考慮到星地聯網的各種會出現、及存在的問題,有所準備和留有後手。
至於用什麼“黑科技”出現,將星鏈計劃與地面5G網際網路連線起來,我們還需觀察、驗證,就拭目以待吧!
-
3 # 浩子哥科技賦能
馬斯克的星鏈衛星網路爭不過華為主導的全球5G網路
星鏈計劃(1.2萬顆衛星)的通訊原理,與華為主導的全球5G網路的通訊原理,是一樣的,並沒有出現顛覆性的技術;
在大城市裡,很多4G基站、5G基站的間距不超過0.5公里;人流越是密集,需要的基站越多!
咱們中國已經安裝的4G基站超過500萬個,比其他國家的總和還要多,是美國的10倍以上!
而5G基站更小型化,估計未來十年國內5G基站總量會達到1000萬個左右!
星鏈衛星怎麼比?
星鏈衛星距離地面550公里左右,數量又少(1.2萬個衛星<<500萬個基站),只能夠用於集中覆蓋地球上的少部分地方(高山、大海、沙漠…),成為現有地面基站網路的有力補充!
如果把星鏈計劃用於全球所有人通訊上網,就算是100萬個衛星,也能讓它瞬間卡死!
華為的5G網路解決方案領先友商12-18個月,華為的5G基站自然是頂呱呱的!
……
星鏈計劃另有“謀劃”第一,搶佔了近空軌道資源
星鏈衛星的高度大約為離地550公里,也就是說SpaceX要在550公里的高空部署1.2萬顆衛星(甚至未來有可能超過4萬顆),這是要搶佔空間資源啊!
每一個衛星的上下方,至少要有幾十公里(有可能達到50公里)的安全距離,不適合再投放其他衛星!
也就意味著,離地500-600公里的近地空間軌道層,很有可能要把SpaceX“霸佔”了?!
近地軌道就是一種戰略資源,太重要了;星鏈計劃已經提醒咱們,要加緊佈局太空了!
……
第二,充當美軍的“軍事衛星”角色
SpaceX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民營航天公司,NASA給過SpaceX數十億美元訂單、核心技術、科學家;
如果沒有SpaceX的扶持,SpaceX三五年內大概率搞不定載人航天任務!
也就相當於,SpaceX被美國“招安”了;
既然被“招安”了,當然會為美軍服務了?!
……
在航天領域,咱們國家的佈局還是非常龐大的;不過,還是需要民營航天多點開花的助力!
所以,咱們的民營航天也要強大起來!
……
-
4 # 瘋評科技
以馬斯克的雄心,這個地球上暫時還少有他看得上,稱之為競爭產品的。
馬斯克做星鏈計劃是為了未來的火星移民計劃做準備,畢竟火星上是沒有5G網路的。當然在去火星前,在地球上順帶賺一筆也是毫無疑問的。
星鏈計劃跟5G不矛盾5G是以基站的方式在地面上進行無線通訊的延展,其最大的難點就在於覆蓋範圍,特別是人跡稀少的農村和野外很難得到覆蓋,畢竟5G的成本也是非常高的,還有很多惡劣的環境情況下無法進行基站部署。
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就不存在這樣的覆蓋問題了,直接由衛星群來發射訊號,地面用終端裝置來進行接收即可。這其實跟衛星導航系統很相似,不同的是衛星導航系統的衛星數量有限,發射到底面的訊號需要專有裝置模組來接收,頻寬非常小,也只有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可以支援簡訊息傳送。
星鏈計劃將最終推出42000顆衛星,那麼地球上的任意一個角落都不會存在訊號障礙,山川,湖泊,冰山,無論什麼地方都可以有網路訊號,這對於人類的在探險,探索大自然方面提供了助力,也是5G網路的有力補充。
顯然星鏈的網路速度沒法跟5G比,但其初衷也不是為了跟5G來比的。
星鏈計劃是火星移民計劃中的一部分馬斯克的視野已經放到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之中,其一直致力的火星移民計劃在SpaceX發射成功之後,那麼在火星上生活可是沒有5G網路的。
星鏈計劃就是為了解決火星上的網際網路而做的一次嘗試,當未來能夠移民火星之後,星鏈計劃的方式同樣可以移植過去。
馬斯克做這個星鏈計劃的時候,考慮的很難是地球這一塊的。
要想知曉馬斯克的商業計劃,其實按照他的夢想方向去理解就好找答案了,因為他考慮的東西超前於我們太多,已經不再著眼於地球了,向未來的茫茫宇宙進發了。星鏈計劃就是他在其中的一環,為火星網際網路所準備的。
-
5 # 大洋1821
星鏈的頻寬,延遲,是沒法跟現在5g來比的。它不是來替代5g的,是對5g的補充。要知道,美國4g基站數量只有中國的二十分之一。在美國,通訊訊號的覆蓋比中國差很多。他們做不到像中國這樣,幾乎覆蓋全部國土。因此在美國存在面積很大的無訊號區。而星鏈的主要市場,就是覆蓋這部分地區的。在一些邊緣小鎮,預期使用運營商龜速且不穩定的3g網路,還不如使用星鏈。
-
6 # 科技叢林法則
星鏈計劃的實質和Google前幾年推的Fi差不多,表面看是解決覆蓋問題,實際是搶佔人類太空資源,其用心是極其惡毒的,一定要從國家層面反對。技術上看是不成熟的,成本也很高,但是和資本主義早期的"圈地運動"是一樣的,先在太空搶地盤。低空軌道就那麼大,能飛的衛星就那麼多,美中國人搶完了,就沒別的國家啥事了
-
7 # 忽悠的原理與技術
星鏈只能是5g的補充,而不是競爭關係。主要原因是兩套系統各自有各自的有優勢,目前看還不能互相替代。
5g的優勢是通訊質量,星鏈在這方面跟5g是沒法比的。因此對於人口稠密地區,5g還是首選,特別是VR等對網路質量要求很高的應用,星鏈根本達不到要求。
星鏈的優勢在於廣覆蓋和低基建成本。只需要一個接收裝置就可以享受到不錯的網路服務,因此在民航和偏遠地區有很強的競爭力。尤其是國網路絡公司都不像中國移動這樣的央企有政治責任,4g訊號覆蓋面遠比不了中國,因此有大量地區需要應用星鏈。這就會給馬斯克豐厚的回報。
-
8 # 李志勇LZY
天地物人之間存認,
氣水規律性情事業,
古今續正棄誤遷階,
中外不合科技競爭。
回覆列表
當然不是,馬斯克的商業邏輯是從底層進行探索,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
特斯拉電動車的本質是以智慧駕駛為核心的整套系統服務,允許進行OTA升級,目的是取代手動駕駛的部分缺陷,在未來打造更加安全高效的通行解決方案。
Space X的本質是可多次回收利用的火箭助推器,可以極大降低火箭發射成本,這樣一來很多私人企業,包括未來普通民眾,都可以花錢上太空看一看咱們的星球。
通訊行業早已固化從無線電被髮明開始,人類在無線通訊領域早就已經成熟。從90年代的1G時代開始,到目前的5G時代,實際上每一代網路從底層技術來講都是通過改變傳輸的頻率和功率,來提升資訊的傳輸效率。
在光速不變的情況下,採用頻率越高的波,單位時間內傳輸的資訊也就越多,每一代通訊技術的發展,背後就是不斷提高的的頻率,以及不斷減少的波長。到了5G時代已經來到了毫米波的級別。頻率越高,波長就越短,波的穿透力就越差。這也就是為什麼5G網路需要修建約等於4G網路10倍的基站數量,來確保訊號的有效覆蓋。
整個網路產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也已經足夠僵化。從最上游的標準制定,到中間的裝置建設,到後面的服務提供,最後終端接入使用者,整條產業鏈其實已經相對成熟。
比如說通訊裝置服務商,全球頂級的供應商就只有華為、愛立信、諾朗這三家企業。吃掉了全球大部分基站建設的專案。比如說終端服務裝置,智慧手機是通訊的主要工具,三星、蘋果、華為、小米、OV這六家企業吃掉了全球90%的出貨量。更不要說前段還有高通這樣的標準制定者,全球每個國家的通訊運營商,大家利益複雜糾纏在一起吃掉這個市場。馬斯克僅僅憑藉一個發射衛星的公司能夠對抗這樣的產業,難度可想而知。
成本永遠是第一要素實際上衛星通訊這件事並不是稀奇的事情,上世紀90年代,通訊巨頭摩托羅拉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銥星計劃”,期望發射77顆通訊衛星,組成全球的通訊網路,為使用者提供衛星通訊的服務。這個計劃最後發射了66顆衛星,當前依舊在為衛星電話提供服務。但是價格感人,每分鐘通話需要十到幾十元之間。
實際上如果從整個鏈條來講,衛星通訊和基站通訊,最大的區別在於傳輸的路徑稍有不同。
衛星電話是手機直接與通訊衛星連結,通訊衛星再依靠中轉衛星傳送到目的地的接收站,接收站接入運營商伺服器,然後通過基站傳輸到接受人的手機中。基站通訊則是手機與基站連結,基站傳輸到運營商伺服器,經過光纜(如果是洲際通訊需要經過海底電纜)傳輸,接入目的地運營商伺服器,然後通過基站傳輸到接收人手機中。因此實際上衛星電話最大的便利,就在於全球無死角實現通訊功能,無論是在荒野隔壁,還是茫茫大海,都可以實現通訊獲得必要的服務。
但是衛星通訊最大的問題就在於設計上頻寬不足,無法傳輸圖片和視訊等資料,更新迭代同樣也是一個問題。馬斯克的星鏈計劃也會出現一樣的問題,如果某一天設計頻寬不足了,上千顆衛星如何升級換代?是發射新的還是派出宇航員一顆一顆升級?背後服務的費用是不是可以降低到普通消費者可成熟的範圍?這些都是與傳統的基站通訊沒辦法比的。
真正的目標在火星當然,馬斯克作為商人,所有的計劃都是有邏輯的。對於他目前手中持有的公司和專案,很明確的一點就是:為了人類殖民外星球作準備。
特斯拉電動車,無論是價格還是實用性來講,都不如燃油車來得實在。最新款的Model 3中國產版本,做工被吐槽,乘坐舒適型一般,售價還需要30萬左右,同樣的價格買一輛品牌的B級車完全沒問題。但是特斯拉電動車不就是在為未來的火星車做準備嗎?畢竟只有電動車適合無氧環境駕駛。Space X,減少發射成本可回收利用,本質是為了在未來太空中修建更大型的運載飛船嗎?畢竟在地面上建造送上太空,成本和難度要比把零件送上去,在太空中修建飛船要高很多。可回收利用的火箭,更大的降低了未來星際飛船的製造成本。SolarCity,馬斯克持有的一家太陽能光伏產業公司,致力於解決100%使用太陽能驅動的建築方案的企業,這不就是在為未來星際殖民後的住宅等設施打下技術基礎嗎?畢竟在火星,太陽能也是為數不多可以利用的主要能源。包括這一次Space X旗下的“星鏈計劃”,本質上難道不是測試衛星通訊的可靠性嗎?未來人類探索新的星球,建立殖民地,難道還要修基站?直接鋪設星鏈就可以實現整顆星球的覆蓋,豈不是更加方便。因此對於馬斯克和他的企業來說,地球只是賺錢生存發展的地方,真正的目標,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