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康妮

    拒絕迷信——讀《長明燈》有感

    魯迅在小說中給予了形象的揭示和描繪。世俗化的宗教氛圍與神巫迷信,成為魯迅小說鄉土特色的重要構成部分。其常態表現大多滲透於民間婚喪嫁娶、生老病死、飲食起居等生活方式的各個層面:作為民間社會縮影的"吉光屯"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動一動就須查黃曆,看那上面是否寫著"不宜出行";倘沒有寫,出去也須先走喜神方,迎吉利"。《長明燈》開篇的這段描述燈"火"長明"與"屯上的居民"們內在的精神關聯。因為在屯民們的心目中,天條難犯,神明報應。;瘋子"吹熄了這盞梁武帝時代點亮的燈,"這裡就要變海",人"都要變泥鰍",正是"瘋子"導致"社神不安"和"老富的中風"。於是,全屯上下一心(甚至影響到兒童都設法藉助"城隍"神威,祛除附在"瘋子"身上的"邪祟"。以道教為主的神巫迷信,在《長明燈》裡表現得是這樣典型!同樣,魯迅小說中的其他形象和情節也往往程度不同地表現著揭示道教根柢的題旨:魏連殳為祖母奔喪,趕到家來,"已是入殮的時候了……聚議之後,大概商定了三大條件,要他必行。一是穿白,二是跪拜,三是請和尚道士做法事"。

    所以,這篇文章讓我知道了迷信會使人變得更加愚昧無知,所以千萬不要迷就不會信。

  • 2 # 浪子31038

    《長明燈》讀後感

    《長明燈》講述了吉鎮中有個“瘋子”要熄滅長明燈,而人們進行保衛站的經過。地點是灰四嬸的茶館,廟門前和四爺的家中。以三角臉,方頭和闊亭的言行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文中他三個因為保護長明燈,而有機會和郭老娃等人一起坐在四爺家議事,表明捍衛長明燈的是地主和農民結成的聯盟,近一步說明當時人們的愚昧落後。人們出門看皇曆,誓死保護長明燈,更加說明人們的無知。全文以人們的對話為主體,摻雜肖相描寫,使文章維妙維肖。

    在《長明燈》裡,小說的結尾是,被囚於社廟的瘋子“一隻手扳著木柵,一隻手撕著木皮,其間有兩隻眼睛閃閃地發亮”,說著“我放火!”這是一種堅守的姿態,魯迅是把瘋子當作了“不問成敗而要戰鬥的人”25,即便失去了行動的自由,仍然堅持思想的獨立,從而把“無路可走”的境遇中的“絕望反抗”作為個體無可逃脫的歷史責任,把義無反顧地執著於現實抗爭作為人的生存的內在需要。這種持相當明確的堅守姿態的人物在魯迅的小說中並不多見。

    魯迅在介紹《彷徨》時曾說:“技術雖然比先前好一些,思路也似乎較無拘束,而戰鬥的意氣卻冷了不少。”我尤其注意到魯迅所謂的“戰鬥的意氣卻冷了不少”的自我評價,不管這“戰鬥的意氣”是指啟蒙的動機,還是指被“前驅者”所激發的熱情,總之,在“冷了不少”的心態下仍能創造出瘋子這一形象,其意義和價值非同一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要用左手去同人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