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ryrth33579

      海派發展三階段:     1.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外受《茶花女》的哀怨與世紀末的感傷的影響,展現出一種落魄者的孤獨感。    2.三十年代現代主義流派     代表人物:張資平、章衣萍;劉吶鷗、施蟄存、穆時英(上海現代派)。     特色:直接取法外國現代主義思潮,如日本新感覺派、佛洛依德精神分析學說等,剖析洋場社會人的行為方式和深層意識結構。描寫‘大都會的破體’,呈現出夢魘似的壓迫感。  3.四十年代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     代表人物:徐訏、無名氏、蘇青、張愛玲  特徵  繁華與靡爛     “海派”文學的最大特色——繁華與靡爛的同體文化模式:強勢文化以充滿陽剛的侵犯性侵入柔軟靡爛的弱勢文化,在毀滅中迸發出新的生命的再生殖,燦爛與罪惡交織成不解的孽緣。當海派文學的淵源時,似乎很難擺脫這樣兩種文化的同體現象,也可以說是“惡之花”的現象。但上海與波德萊爾筆下的巴黎不一樣,巴黎從來就是世界文明的發射地,它的罪惡與燦爛之花產生在自己體腔內部,具有資本主義文化與生俱來的強勢特性,它既主動又單一,構成對他者侵犯的發射性行為,而在上海這塊東方的土地上,它的“惡之花”是發酵於本土與外來異質文化摻雜在一起的文化場上,接受與迎合、屈辱與歡悅、燦爛與靡爛同時發生在同體的文化模式中。本土文化突然衝破傳統的壓抑爆發出追求生命享受的慾望,外來文化也同樣在異質環境的強刺激下爆發了放縱自我的慾望,所謂的海派都市文學就是在這樣兩種慾望的結合下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個性。     雅俗善惡二元混雜     海派的雅俗善惡二元混雜,來源於上海這個商業都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新生的、有活力的現代都市;另一方面,因為有舊文化的多層包圍,因為現代性質的文化消費並不能排除消極面,現代文明也能媚俗,它就呈現出善惡兼備的形態。又由於讀書市場的商業趨利作為重要動因,海派如想無限地求新求奇,就要發展自己的先鋒性;如從眾、從俗、從下,就會追求趣味,反對崇高,擴大自己的通俗特徵。海派的雅俗,還同上海這個都市的讀者分流有關。雅是為了呼應這個城市的雅讀者群,包括洋行、海關、銀行、公司的寫字間讀者,也包括鐵路、郵政僱員的一部分及大中學校師生的一部分(即有的是海派的讀者,有的則構成激進的左翼讀者群)。俗是為了迎合通俗讀物的讀者群體,如低階職員階層、廣大的店員階層和其他居住在石庫門房子裡的市民階層。這樣,海派在上海的先鋒文學市場和通俗文學市場兩邊都佔據了位置:表現都市新的觀念、新的生活方式的海派文學,由先鋒而高雅;俗的支流則表現豔情、恐怖、騙局,收集城市奇聞,製造軟性文字,由通俗而低俗而媚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豆什麼時候修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