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爛肺病",又稱傳染性牛支原體性肺炎、架子牛運輸應急綜合症等,是以牛胸膜肺炎狀支原體為主要病原感染引起的以發熱、咳嗽、流鼻涕和爛肺為主要特徵的傳染性、致死性疾病。本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對中國肉牛養殖業產生了較大損失。流行病學1本病以肉牛為主, 乳用和兼用牛也可感染髮病. 以幼牛、 青年牛( 架子牛)發生為多, 死亡率也高, 成年牛發病率偏低。 病菌經呼吸道傳播, 病牛咳嗽或喘氣撥出的氣體、飛沫、 痰液和流出的鼻液含有大量病菌, 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健康牛可透過近距離接觸病牛而感染。 病牛的排洩物以及所汙染的場所、 用具等在未經消毒情況下, 也應視為傳染源。 END症狀1在臨床上有三種類型。急性敗血型;體溫突然升高到40℃以上,脈搏加快,食慾減退,被毛粗亂,鼻鏡乾燥、呼吸困難,反芻停止,有時還流鼻液和眼淚,腹瀉,糞中可能混有纖維蛋白甚至血液,有時尿中也可能帶血,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2肺炎型:病初表現為虛弱,結膜充血,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胸膜肺炎症狀逐漸明顯,鼻液帶血呈紅色,乾咳,胸部叩診有濁音,聽診呈鑼音。3水腫型:病牛胸前及頭頸部有水腫、重者可波及下腹,舌咽腫脹,眼紅腫、流淚,流涎,呼吸困難,黏膜發紺,常因窒息或下痢虛脫而死。END診斷1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上病牛長期咳喘、 反覆高燒、 呼吸困難、 流鼻涕等症狀以及剖檢時的病理變化等情況, 可做出初步診斷。 由於在繼發感染時的病灶內病原菌複雜, 抹片染色鏡檢時可見到許多不同形狀的病菌, 難以定奪。 需要確診時. 可以做病料培養、 分離並顯微觀察來發現牛支原體予以確定。 但是, 牛支原體的分離培養鑑定操作複雜, 所需條件高且費時, 往往會貽誤治療。本病在症狀上需注意與牛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但是, 牛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病程短, 採用常規治療方法能奏效, 致死率較低。 如果結合病理變化進行診斷即能鑑別。END綜合防治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牛的生活條件,吃飽睡好,避免使役牛過度疲勞。疫區每年給牛注射疫苗牛免疫肽1-2次。連續3-5年,非疫區從外地引進牛須經隔離觀察1-3個月,確診無病方可入群,病死的病變部位不可食用,應予以燒燬。2治療:發現此病應及早隔離治療,並每隻注射河南東方健金牛特靈,大牛用青黴素100-300萬單位,小牛減半,進行肌肉注射。中藥治療為黃連、黃芩、知母、白朮、白芍、厚朴、白薟各40克,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雲苓各25克、火麻仁13克為引,研末開水沖服,每天1劑,連服3劑。
牛"爛肺病",又稱傳染性牛支原體性肺炎、架子牛運輸應急綜合症等,是以牛胸膜肺炎狀支原體為主要病原感染引起的以發熱、咳嗽、流鼻涕和爛肺為主要特徵的傳染性、致死性疾病。本病在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對中國肉牛養殖業產生了較大損失。流行病學1本病以肉牛為主, 乳用和兼用牛也可感染髮病. 以幼牛、 青年牛( 架子牛)發生為多, 死亡率也高, 成年牛發病率偏低。 病菌經呼吸道傳播, 病牛咳嗽或喘氣撥出的氣體、飛沫、 痰液和流出的鼻液含有大量病菌, 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健康牛可透過近距離接觸病牛而感染。 病牛的排洩物以及所汙染的場所、 用具等在未經消毒情況下, 也應視為傳染源。 END症狀1在臨床上有三種類型。急性敗血型;體溫突然升高到40℃以上,脈搏加快,食慾減退,被毛粗亂,鼻鏡乾燥、呼吸困難,反芻停止,有時還流鼻液和眼淚,腹瀉,糞中可能混有纖維蛋白甚至血液,有時尿中也可能帶血,一般在24小時內死亡。2肺炎型:病初表現為虛弱,結膜充血,心跳加快,體溫升高,呼吸困難,胸膜肺炎症狀逐漸明顯,鼻液帶血呈紅色,乾咳,胸部叩診有濁音,聽診呈鑼音。3水腫型:病牛胸前及頭頸部有水腫、重者可波及下腹,舌咽腫脹,眼紅腫、流淚,流涎,呼吸困難,黏膜發紺,常因窒息或下痢虛脫而死。END診斷1根據流行病學和臨床上病牛長期咳喘、 反覆高燒、 呼吸困難、 流鼻涕等症狀以及剖檢時的病理變化等情況, 可做出初步診斷。 由於在繼發感染時的病灶內病原菌複雜, 抹片染色鏡檢時可見到許多不同形狀的病菌, 難以定奪。 需要確診時. 可以做病料培養、 分離並顯微觀察來發現牛支原體予以確定。 但是, 牛支原體的分離培養鑑定操作複雜, 所需條件高且費時, 往往會貽誤治療。本病在症狀上需注意與牛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但是, 牛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病程短, 採用常規治療方法能奏效, 致死率較低。 如果結合病理變化進行診斷即能鑑別。END綜合防治1預防:加強飼養管理,改善牛的生活條件,吃飽睡好,避免使役牛過度疲勞。疫區每年給牛注射疫苗牛免疫肽1-2次。連續3-5年,非疫區從外地引進牛須經隔離觀察1-3個月,確診無病方可入群,病死的病變部位不可食用,應予以燒燬。2治療:發現此病應及早隔離治療,並每隻注射河南東方健金牛特靈,大牛用青黴素100-300萬單位,小牛減半,進行肌肉注射。中藥治療為黃連、黃芩、知母、白朮、白芍、厚朴、白薟各40克,五味子、貝母、阿膠、澤瀉、雲苓各25克、火麻仁13克為引,研末開水沖服,每天1劑,連服3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