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7
回覆列表
  • 1 # 半閒山人

    悲劇之所以比喜劇流傳更廣、更為人所熟知,其原因在於:悲劇更能深入的刻畫人性。以中國古典美學為例,古典文學一直有都偏愛“悲音”的傳統,甚至可以說是“已悲為美”。

    不論是詩詞、散文,還是戲曲、小說,莫不如此。這種審美心理背後的文化基因有如下幾點:

    “已悲為美”的審美傾向與自然環境的變化有關,人的情緒很容易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秋天落葉蕭蕭,春天枝條萌動,因而人們悲秋喜春。

    這種現象基於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相通互感的。因而追求一種以人合天,與物為一的審美體驗。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古代作家往往將身世之感、家國之慨與物候遷移聯絡在一起,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生命輪迴的悲哀並非僅僅讓人憂傷,人一旦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反而會去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人只有真正領悟死,才能深刻理解生。

    文學創作是一種心理宣洩,作者必須表現真摯、強烈的感情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文學創作源於現實生活,在古代社會裡,正直的文士對社會的黑暗,有著切身的感受和認知,反而觸碰到藝術創作的真諦,所創作的作品代表了那個時代真正的聲音,容易一起共鳴,更能感染、啟發讀者。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的悲劇是“悲涼之霧,遍被華林”通篇的悲涼之感,讓人窒息。

    “已悲為美”發端與人類豐富的人生體驗,人的情感記憶中最難以忘卻的往往是悲傷之情。

    現實生活中,人們祈求幸福,趨利避害。但文學創作卻任重與變現人生的苦難,而讀者也樂於從中體會到快感和審美享受。

    當無辜者受到傷害;遭到不公平待遇;美好的生命即將逝去,讀者將意識到人生與存在的悖謬,很容易產生恐懼和憐憫。甚至會進一步啟用人生命內在的能量,促使看希望的生成和生命的價值實現。即痛感上升為快感,悲劇上升為美感。

  • 2 # 懶洋洋社長

    從一個學中文的人角度來看,我認為悲劇比喜劇更能引發人的思考,讓人們在悲痛之餘思索為什麼會存在悲痛,引發這些悲痛的究竟是什麼,有著很強的思考力量。 您上面所有的魯迅先生的兩部作品,放在整個大時代看,這些悲劇不過都是一些小人物的生活,每天都發生在那個年代的農村中,魯迅致力於挖掘“批判國民性”這一母題,這是不可能不引發悲劇的。寫作《悲慘世界》的雨果,他的作品也幾乎都是悲劇,雨果致力於寫作人性的關懷,這種關懷註定了他的題材必然帶著一種悲天憫人的巨大悲痛。這些悲劇意識都和作家對於生命、人類、命運和寫作的理念相關,並不僅僅是個簡單的問題。

    另外,西方的悲劇比中國更多,是因為西方從古希臘和古羅馬就有著悲劇的根源,而中國則相對喜劇性的東西更多些,喜歡大團圓結局。

    1.中國文壇在五四前後開始全面吸收西方的寫作理論和思想,拋棄中國傳統的很多腐朽的理念,自然從五四以後悲劇就更多些。 2、人類的情緒是容易記住悲傷,快樂卻是短暫地。就像人總是在苦難的一生尋找幸福一樣,幸福是相對的。而悲傷的事情更容易讓人刻骨銘心,沉默專注。 這些不幸的遭遇更能打動人心,而相對來說,也更能激起對快樂的希望與渴盼。3、痛定思痛,在悲痛中總是隱含著沁人肺腑的箴言。 4、一百年來的中國文學不乏佳作妙品,但在整體上卻不顯得厚實博大,不能給人以震憾心靈的效果。它既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期待,也不能與兩個世紀以來中國歷史的深重苦難、中國民人的恥辱命運和一個世紀以來全人類的精神痛苦相稱。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文學現象、文化現象和精神現象。

    在一百年來的文學史中,具有悲劇精神和悲劇人格的作家時有出現,但是這些悲劇人格都是深藏於文字背後,也就是躲在讀者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地咀嚼哀痛,體驗自我,而沒有化為悲劇人物在文字的空間倔強地自守艱難地開創。有人將此一現象總結為“不對位的人與‘人’”現象,也就是說,作為實踐主體的作家的精神人格與他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之間存在著一段巨大的距離。論者對“自我”主體在作品中的缺席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中國“早期文化中自我的不立,使得文化衍生體的其他學科間自我亦不在場,那麼從事人文學科以至文學創作的知識群的自我在深層的人之創造意義上亦不會壯大到哪裡去,”所以,“小說中知識分子形象仍是‘被動於他的環境的人’,而發現其被動性的作者知識分子則隱身於作品,只作為敘事人出入於人物側間,這個敘事人只是結構──另一種物,不參與命運,他自己也沒有個體的命運”作家們最為用力的是展現環境與群體的愚昧,這實際上是對集體人格的關注與強調。

    中國作家過分拘泥於自我與環境的關係,缺乏那種將自我凌架於環境之上管自天馬行空獨往獨來的大精神,缺乏那種縱使整個世界徹底潰滅也得從中拯救出一個高貴的自我的大氣魄。對現實環境充滿了痛恨與恐懼,又沒有敢於改造或超越環境的個體人格力量可以作為依恃,這使中國作家普遍地染上了失語症。他們既對現實失語,也對自我生命失語。他們缺乏對最高生活意義的體驗與建構,也缺乏對基本價值的堅定信念和對自我精神力量的信任,所以他們只能以喜劇方式發洩對這種不合理想不合價值的生活的蔑視、噁心與焦慮,而無法以悲劇方式表達他們對於理想生活理想人格的建構與堅守、對於苦難環境荒謬人生的沉勇而又莊嚴的擁抱與擔當。這是一個缺乏“個人”的文化體系,作家們也只能擁有一個沒有“個人”的精神世界,所以,一切需要由個人建構的價值、需要由個人體驗的意義、需要由個人擔當的責任、需要由個人踐履的信念、需要由個人守護的尊嚴、需要由個人堅持的自我,都難於在作品中得到體現。所以,我們的文學基本上是沒有個人的文學。悲劇文學的最高審美效果,是通過悲劇主人公對於個人價值與生命意義的堅守來實現的,在根本沒有個人的文學體系中,產生不了悲劇文學,乃是順理成章的。 中國古代缺少悲劇(tragedy)文體有其深層原因:以祝頌祈禱為主的中國祭祀儀式不具備陰慘悲烈的氣氛,從而在古老的源頭上阻斷了悲劇產生的可能性。中國早期敘事文學情節淡化,抽空了悲劇的基礎;文學作品對親屬復仇主題的迴避,弱化了最能“引起恐懼和憐憫之情”的悲劇效果;主流文學中男性形象設計的陰柔化,文學的優美、感傷傳統以及中國戲劇前身俳優戲的逗笑風格,均與悲劇審美特徵不符。中國哲學、宗教以及大眾心態在不同層面消解了悲劇意識;早期社會不能為貴族文藝的悲劇提供適宜的土壤,後期應市民階層需要而興盛的戲劇,在審美趣味方面已偏離了悲劇的基質。1 .因為悲劇可以使人產生共鳴,產生憐惜,可以錐心刺骨,可以留下很深的烙印。悲劇的眼淚是唯一有力量的東西。 2.感性的人往往只記得結果,而理性的人記住的卻是過程。3.自古以來永恆的偉大的愛情,就是註定了是悲劇。因為只有不完整的愛才是人們追尋渴望的。追尋完美,卻在不完美當中結束。

  • 3 # 窺豹者

    因為遺憾才是生命的常態。

    看完喜劇會覺得很快樂,很圓滿,也意味著結束。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The end。後面不用想也不用擔心,總之就是幸福。

    悲劇總是留有遺憾。相愛的人沒能在一起,血肉骨親分離永不相聚,歷盡辛苦終究一場空,付出所有卻還是一無所有……以悲劇謝幕總讓人覺得心裡空了一塊,悵然若失。就好像“胸口的硃砂痣”、“床前明月光”,抹不去,得不到。

    它就成了一個完滿圓形上的缺口,永遠讓人記得。

    佛教常說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是人生八苦。

    可“樂”的獲得永遠只有一處極樂之地。如果細細琢磨,人生的苦和悲有千千萬萬種,因為無奈,因為無力,留下的只是遺憾。

    我們的同理心總會在欣賞一出悲劇或者讀一部悲劇小說時發生作用,讓我們對故事的主人公產生同情心理,有時也會有一點感同身受的情感迴應。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悲劇激發了我們的同情和悲鳴,那些悲劇人生帶給主人公的“傷痕”永遠不會消失,同為人類的我們也許會經歷同樣或相似的事情,那該是多麼的無力和悲哀啊。

  • 4 # 書澤

    因為悲劇更能使人產生情感共鳴。

    仔細想想,歷史上留下來的路人皆知的故事,都是比較淒涼的。

    孟姜女哭長城,是因為丈夫被抓去造長城了,夫妻二人分隔;梁山伯與祝英臺,生不成雙,死後化蝶雙飛;杜十娘被欺騙感情,怒沉百寶箱。

    還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羅斯與傑克(泰坦尼克號)等等等等。無一不是悲劇,卻又無一不使我們感動。

    我不懂心理學,我只能談一下我的感受。當我看一個喜劇,過程中是很開心的,也能感到很滿足,但是看完之後,就覺得沒有太大感覺和意義了!

    可是看完一個悲劇之後,我會陷進去,整個人的情感就會跟故事或劇情聯絡在一起,就是所謂的代入感和共鳴,你會久久不能自拔,並且會不斷在心裡咀嚼。悲傷,是會讓人上癮的情感。

    魯迅先生說過:人類的情感是無法產生共鳴的!但是,我覺得悲傷是可以讓人共鳴的!

    也許,在人類的骨子裡,是喜歡悲傷的。它更能使人刻骨銘心。所以從古至今,留下來的膾炙人口的愛情故事,幾乎都是悲劇。我想就是如此吧!

    當然,悲傷不是讓你沉淪與墮落,它是一種優美的藝術,體驗過悲傷之後,你才會更加想去追求幸福。

  • 5 # 淺憶隨心

    歷史是激情和痛苦創造的,它的道路從未如此平坦。它的成長和發展伴隨著無數英雄和暴君的犧牲。歷史悠久,正是由於這些無盡的戰爭,我們才會深受尊重和感動。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敬畏的人物。有很多悲慘的時刻刻骨銘心。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四個悲慘時刻。

    1.南宋時期,元朝的最後一戰是崖山海戰。激烈的戰鬥,在南宋的英勇戰士中,發出了最激烈的咆哮。而這場戰鬥,到底還是因為實力上的懸殊,導致了南宋的慘敗,從此亡國亡天下。在這場戰役中,南宋成千上萬的士兵和平民親眼目睹了陳秀夫抱著小皇帝跳入了海中,在他們入海之後很多戰士也一起跳入大海。

    據史料記載,戰後七天,海上有成千上萬的屍體漂浮在海面上。這種可怕的場面並沒有被誇大。之後,張世傑想以楊太后的名義尋找趙氏的後人,並試圖採取行動。而楊太后聽到這位年輕的皇帝去世後很傷心。也跳入大海自殺身亡。張世傑最終也在平章山下溺亡。在強風和暴雨中,人死國王失天下。崖山海戰可謂是世界之間的戰鬥。君主和人民都死了,天地都為之悲哀。

    2.明末清時期,清兵入關,大批愛國士兵反擊。史可法是最著名的反清將領之一。公元1645年,史可法率軍在揚州對抗清兵。當時清兵大舉炮轟,他們在夜裡打破了揚州,憐惜史可法是一位將軍,勸告他選擇投降,以避免禍患。

    然而史可法堅定了他的忠誠,雖然知道抵抗只是一個死衚衕,但他堅決不背叛國王,不背叛自己的國家。他請求清軍:我希望可以以死殉國,與城共存亡。我只希望高抬貴手,給國家的人民一條生路。然而,在史可法的英雄犧牲之後,清軍士兵沒有放過揚州百姓,反而大肆的屠殺,十天內死亡人數超過80萬人,十分的慘烈。然而史可法的凜然正氣,忠誠,愛國和風度一直留在子孫後代的心中。

    3.中條山保衛戰。在戰役中衛立煌選拔了800名戰士組成“保衛黃河敢死隊”。 800名士兵領命後堅守黃河。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800名戰士只剩下了26人。此時,26人的子彈全部打光了,而日軍卻如潮水一般湧入。 26名渾身是血的勇士蹲在地上,叩拜天地和父母,然後跳入了黃河。

    4.南京保衛戰,負責鎮守水西門的是51師153旅的第306團,日軍攻打了很久就是沒有進展,於是便組織了一個敢死隊,對防守者發動了自殺式的襲擊。駐軍眼看到就守不住了,駐防隊長也申請了一支敢死隊伍與日軍敢死隊作戰。

    邱偉達看了看衣衫襤褸眼神堅定的兵士們問道:“你知道成為一個死亡小組意味著什麼嗎?”將士們齊聲回答:“死!”邱偉達淚流滿面,喊道:“是以死報國!”

    整排人員拿著上膛的兵器,槍上加上刺刀,列隊出發再未返回......

  • 6 # 照亮你的璐

    悲劇之所以可以永流傳,就在於悲劇本身能引起人們的共鳴,直擊靈魂深處。人生在世,誰都不是一帆風順的,也沒有一種生活是完美的,而悲劇恰恰就迎合了人們這種心裡,它真實的演繹就如同是你經歷過的,讓你不由自主的淚如雨下!

    關漢卿的《竇娥冤》就是一部典型充滿悲劇色彩的元雜劇,劇中故事情節貼近中國古代老百姓生活,對白清晰易懂,情節條理清楚。本劇讓我們對竇娥的遭遇充滿同情,對張驢兒的惡人先告狀和太守檮杌的昏庸無能充滿憎恨,深刻反應當時社會的黑暗,經久不息,代代相傳!

  • 7 # 浩哥的歷史觀

    為什麼悲劇永流傳?

    悲劇是戲劇主要體裁之一,主要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魯迅先生對悲劇有一句精闢的概括: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但是魯迅先生的這句話並不能概括全部,且具有侷限性,他提出的這個是從反傳統文化角度來說的。

    但是遺憾的是中國沒有絕對意義上悲劇,因為中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喜歡大團圓,所以也不會有像《哈姆雷特》那樣的悲劇!

  • 8 # 文史趣評

    悲劇是戲劇主要體裁之一,主要是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們理想、願望的代表者。悲劇以悲慘的結局,來揭示生活中的罪惡,從而激起觀眾的悲憤及崇敬,達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看一下悲劇的定義就知道了,悲劇,故事性更強,起伏衝突非常大;主人公也讓讀者和觀眾有很強的代入感,容易聯想到自己生活中某事某刻的那段悲傷的回憶,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和同情,最後的結局更讓人無限唏噓,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無奈。

  • 9 # 路有多長o其修遠兮

    你從已知的結果出發,從史書堆裡去套對應的事件,當然一找一大堆了。你往回看,彷彿一切都是線性的,任何結果都是由非常明確的原因所導致的。問題是你回到當初這個節點上,面對那麼多變數和不確定的外部條件,你怎麼知道該適配哪個模型?你不可能拋開貝葉斯定理,僅僅憑所謂的歷史規律去做預測和決策。還有一個關鍵的認知偏差:你只能看到那些最終發生了的事情,而看不到“沒發生”的事情。也就是說,當人們汲取了歷史經驗,在系統上降低了一些災難發生的概率,這樣的進步你是不會覺察到的。只有當這個體系百密一疏,災難再度發生,即所謂“重蹈覆轍”的時候,才會引起你的注意。這就是為什麼,人類社會明明在不斷進步,而在一些人的眼裡,卻只是毫無意義的迴圈往復!

  • 10 # 黑心大菠蘿

    因為喜劇只是短暫的快樂,而悲劇是長久的陣痛!

    引用魯迅先生的話,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所有悲劇的誕生毫無例外都是從喜劇中孕育!

    所以,請直面悲劇,珍惜喜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琅琊榜》中為啥霓凰郡主和靖王關係特別生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