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素心流年

    出自宋代詞人蔣捷的《虞美人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是一首很有匠心的小詞,一件頗有詩意的聽雨小事,卻寫出人生不同階段的況味,細細咀嚼其中滋味,不禁感慨萬千。

    斷雁:離群孤雁。

    僧廬:寺廟僧人住房。

    鬢已星星:頭髮花白,比喻說法,左思《白髮賦》:“星星白髮,生於鬢垂。”

    悲歡:化用蘇軾“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一任:化用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

    1 少年,壯年,暮年,聽雨,折射的是不同的人生遭遇與體驗。閱盡人事,悲遠大於歡。

    1267年,元滅南宋。宋元交際,家國淪喪,人生桑滄。蔣捷用詞來抒發黍離之悲、銅駝荊棘之感,表現悲歡離合的深沉感嘆。

    少年——歌樓上,“歌樓”是“闌杆樓閣簾櫳”,紅燭,羅帳。青春年少,尋歡作樂,懵懂無知,浪漫快活。聽雨就像聽音樂,無憂無慮,詩意生活。

    壯年——客舟中,“舟”是“老病有孤舟”,江雲,斷雁,西風。江面寬闊,雲靄低沉,壓抑陰沉,而此時聽雨,江湖風雨,浪大風急,自己如同一隻孤寂無助,寒風中瑟瑟發抖,苦苦哀鳴的孤雁,四處漂泊。聽雨就像聽噪音,索然無味,徒贈煩亂。

    老年—-山廟僧廬,鬂已斑白。寄居廟宇僧房,已是國破家亡,居無定所,親人離散,老態龍鍾,鬢髮蒼白,呆滯的神情,渙散的精神,麻木的思緒,憔悴的身形,徹夜不眠,雨聲嘀嗒,從入夜到天明。聽雨已經是一種折磨,孤苦淒涼,冷寒入骨。

    詩人概括了自己時代動亂,顛沛流離,無所作為的一生,是一個流浪者一生落拓的悲歌。

    2 三幅畫面縮盡詩人的一生,感嘆的是動亂年代,年華虛度,艱辛備嘗,孤苦無奈的人生。越是嚐盡生活的滋味,越對人生有深刻的體驗,年少風流、壯年漂零、晚年孤冷,是一個歷史時代由興到衰、由衰到亡的嬗變軌跡,折射在個人身上的時代印跡和社會悲劇。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處於北南宋之交的辛棄疾說得更為直白,年少不懂愁何謂,年老已是愁中人,道不盡說不完,只能鬱積於心,空嘆一聲秋涼無限。

    當家國不幸,個人命運不保時,每個有責任意識的人,都會有面對國家危亡卻無能為力的深沉的悲哀與無奈,連動亂年代弱女子李清照都會疾呼“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宮闈”宋詞中最強有力最蒼涼悲壯的時代吶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獼猴桃採果結束後如何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