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自由在自由
-
2 # 狼煙火燎
《紅海行動》中確實多次使用了慢鏡頭,兩次狙擊子彈和一發坦克炮彈的慢鏡頭特寫,其實就是為了玄技,同時讓子彈飛一會,讓觀眾的心也跟著飛一會。這樣的效果特也讓那些心中有些狙擊夢想的人,會自然勾畫出自己的狙擊時刻,扣動扳機子彈飛行命中目標的畫面,羨慕嚮往流口水,呵呵。
其實在大多數人心中都非常向往成為一個狙擊手,特別喜歡狙擊時刻的風采,狙殺於千米之外,讓敵人感到恐懼,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默默地離家,感覺非常酷。而電影正是給我們這些普通而又羨慕嚮往的人,用慢鏡頭的方式展示一下狙擊這個全過程,讓我們明白狙擊過程震撼的一幕,狙擊不都是很神秘的嗎?這樣展現勾起觀眾的好奇心,也讓觀眾產生一種親身體會的過程。而如果只是子彈出膛到擊中短暫的2秒,就完全失去了這個效果。
當然這樣的慢鏡頭不能多,太多了觀眾會失去了好奇心,個人意見認為《紅海行動》選擇了3個鏡頭就有點多了,3個鏡頭分別是直升機狙擊、坦克炮彈支援一炮、狙殺少年狙擊手,想了想又不知道壓縮去掉哪一個為好,真是糾結,特別是第二個狙擊慢鏡頭,當狙擊槍子彈飛出,給觀眾隨著子彈飛一會,那個少年會躲過這顆子彈嗎?
3個鏡頭反正就是覺得多了點,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的感覺和糾結的?
電影裡面的多次慢鏡頭是為了達到震撼和觀影體驗,特別是彈頭的慢鏡頭,為了體驗武器的殺傷力,和破壞力,增加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感,他的意義個人理解為炫酷感。
“慢動作”一般的情況下會配合:特寫,全景,遠景,中景,進景,對瞬間的動作進行誇張特寫。目的是引起觀眾的注意使其具有韻律感。這時的音效(故事內的聲音與故事外的聲音)是最為重要的,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會表現出觀眾會有怎樣的情緒,一般這都是導演需要觀眾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和情感色彩,從而對電影的映像更深刻。
慢鏡頭通常都是《電影的藝術手法》一般情況下,攝影機與放映機頻率轉換是同步的。拍攝時每秒24幅放映時也是24幅/秒,這是正常速度!如果拍攝時攝影師加快頻率48幅/秒,放映時還是24幅/秒,那麼就會出現慢動作,這就是(慢鏡頭)。再加上現在的中國產電影可以和好萊塢大片媲美,感覺慢鏡頭就像一雙眼睛,慢慢的慢慢的,就是為了銘記。
《紅海行動》電影裡的慢鏡頭有幾處,開篇是炫酷吸睛。顧順狙擊恐怖分子的狙擊手時,搶到恐怖分子的坦克時打出來的那顆炮彈。這兩處如果是為了炫酷前面就有了,後面的慢鏡頭充分給了觀眾時間去感受和體會一下是否能成功,是否希望射殺成功這種自然的聯想可比血肉橫飛的場面更加容易觸動人心。感嘆戰爭的殘酷!!
“慢鏡頭”在電影中的造型有著特殊含義。能夠人為“延緩”電影動作的節奏“延長”電影動作的時間,讓觀眾看清楚在正常情況下看不清楚的動作過程,從而達到震撼與逾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