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撿柴

    中國歷史上的宋朝,是個很了不起的朝代,它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分為北宋和南宋,歷時320年,期間出生過許多能人志士、忠臣烈女。其中有幾個人,關係到宋朝的國運,他們都是我最欣賞的人,在這裡不得不說下:

    第一位:霹靂大仙轉世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

    這個在《水滸傳》也有說過,宋太祖武德天子,霹靂大仙下凡,一條杆棒等身齊,打下四百座軍州都姓趙。趙匡胤很不容易,他是帶著任務來到世間的,他的出現,結束了五代十國70年的分裂內戰、民不聊生的時代,統一了中國。

    第二位:赤腳大仙下凡的宋仁宗趙禎

    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座江山難,霹靂大仙打下的江山有誰來座,關係著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國運。於是赤腳大仙來到了凡間,開創仁宗盛治的百年第一仁君。

    第三位:文曲星下凡的龍圖閣大學士包拯

    第四位:武曲星臨世的徵西夏國大元帥狄青

    這兩人下凡是來輔佐赤腳大仙的。因為赤腳大仙是個散仙,受不得操心勞累,不願意接霹靂大仙留下的攤子,玉帝承諾同時派文曲星和武曲星下凡,這樣赤腳大仙才答應到人間來歷練。

    提起張叔夜,可能很多人對他都沒有印象。但要說起梁山水泊的及時雨宋江,就會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這位蕩魔天尊,原是雷聲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別看宋江什麼天罡地煞的哥幾個鬧的挺歡,蕩魔天尊一到,立馬就把這幫子天罡地煞星給收拾了。

    第六位:大鵬金翅下凡的岳飛嶽武穆

    這個也挺牛的,大鵬金翅就是如來佛祖的那個遠房親戚,在天上一般神仙也要讓他三分,岳飛作為我們的民族英雄,當然要配個比較牛的神仙下凡了。岳飛武功之高,兵法之神都是拜這位大鵬金翅所賜的。

    要說以前的老百姓,可真的是太難了。自古“刑不上大夫”,再加上官官相護,老百姓有冤不能申、有枉不能訴的案子可是太多了。幾千年來,好不容易在宋朝出了一位廉潔公正、剛正不阿、不附權貴、鐵面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的“包青天”,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選他?又有什麼理由不欣賞他呢?

  • 2 # 樗丘閒居客

    才華,風骨,美食——我最喜歡的宋代名人蘇東坡。

    首先我要把題目改兩個字,把“欣賞”改為“喜歡”,因為東坡先生在我眼裡就是高山仰止,豈敢用欣賞二字。

    最欽佩東坡先生的才華,他在詞、詩、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無一不通,無一不精,用現在話來說就是五項全能冠軍。

    宋詞是宋代文學的頂峰,蘇東坡和辛棄疾則是宋詞中豪放派詞人的代表,從他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能體會到人生豪邁;而從他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中又能感受到人生的無奈。如果把宋詞比做黃山,我覺得東坡先生就是黃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

    在散文方面,他與黃庭堅並稱“蘇黃”。“總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春江水暖鴨先知”等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金句也都出自東坡先生的詩中。

    在散文方面,東坡先生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大作有“赤壁賦”、“新赤壁賦”等等。

    在書法方面,他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四大家。在繪畫方面造詣也非常高,代表作有“古木怪石圖”。

    雖然東坡先生才華橫溢,被譽為千古奇才,但卻一生坎坷,先是得罪了新黨,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又不能見諒於舊黨被貶到海南島。從他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我感受到了風骨,中國文人的風骨,決不奴顏婢膝,決不意阿諛奉承,步管在什麼時候都說真話,說實話,說自己的心裡話,讓人敬重。

    我最喜歡東坡先生的是,他發明了的美食“東坡肘子”,這款名菜流芳百世,傳香千年。熱愛生活,喜歡美食,是東坡先生的生活態度。

    記得有一年到杭州,遊覽了蘇堤,在西湖邊吃飯,點了東坡肘子,西湖醋魚。喝著美酒,看著東坡先生修建的美景,吃著東坡先生傳下來的美食,對東坡先生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在中國的歷史上因詩、因詞、因文,因書法、因繪畫而留名世上的人如鯽魚過江,但詩、詞、文、書法、繪畫同時有大作流傳世上的就鳳毛麟角了,而還有美食流傳千年的恐怕就找不到第二人了。

    欽佩東坡先生的才華,敬重他的風骨,更喜歡他熱愛生活,淡泊自然的生活態度。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邊雲捲雲舒。

  • 3 # 密密的長天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 《雨霖鈴. 寒蟬悽切》

    柳永,原名三變,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他在詞的語言表達方式上進行大膽革新,充分運用現實生活中的日常口語和俚語,當時有一種說法是:“凡井水處,必歌柳詞”,在現代社會,柳永就是另一個任賢齊(九十年代末,小齊哥的《心太軟》可是風靡了大街小巷)

    因出身官宦世家,家裡人為他制定了一條考試做官的路,第一次參加科舉時,已經小有名氣的柳永信心滿滿,覺得科考對自己來說是小菜一蝶,不承想,落榜了。

    為啥落榜了?因為他的詞過於通俗了,皇帝以詞“輕浮低俗,不是純文學”為由,把他的名字劃掉了。

    年輕氣盛的柳永寫了首《鶴沖天·黃金榜上》來安慰自己受傷的心靈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此曲一出,街頭巷末又開始傳唱了,總有一天會傳到皇帝耳朵裡。果然,柳永第二次參加科舉,皇帝一句“何不去淺斟低唱”,又把他的名字劃掉了。

    不知到底是柳永的好勝心還是實在拗不過家裡人,柳永又踏上了第三次科考之路,這次換了個名字,終於考上了,還真是應了他的原名“三變”。考上之後,得了個官職,叫屯田員外郎。也許是心不在官場,又或者他不適合做官,沒過多久,柳永就辭官了。

    宋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牛人輩出,柳永不能算做我最欣賞的人,但有一點還挺認同的,那就是:不是我不行,是你沒眼光。當然,這句話,只能由真正有才華有能力的人來講,眼光手低的人就不要湊熱鬧了。如果一次不行,那麼,我就做第二次第三次,你認不認同是你的事,但我一定要證明自己可以。

  • 4 # 東廠壹枝花

    宋朝的大佬太多了,我最欣賞的是這位老哥↓

    辛棄疾:我是大宋行走的荷爾蒙,我是大宋最浪的古惑仔,我是這條街最靚的崽……

    辛棄疾,南宋全能複合型人才。

    青春熱血的古惑仔的流金歲月

    故事的開端,要從辛棄疾的爺爺辛贊說起

    辛贊,北宋官員,金兵南下後沒有隨北宋皇室難逃,後被金國啟用。

    1140年,一個小孩一出生,辛家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意義深遠的名字:棄疾。這和漢朝名將霍去病的名字如出一轍。

    辛棄疾在在敵佔區長大,爺爺經常帶著他“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始終不忘爺爺的教誨:收復河山。

    觀眾:辛讚自己卻屈身事敵呢

    這其實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搞不好要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他總是暗中蒐集情報,盤算著反戈一擊,等待中原王師的到來。

    很遺憾,他沒有等來。

    但他對辛棄疾的培養是成功的。

    十八歲以前,辛棄疾借進京趕考的機會,勘察金國地形,蒐集作戰情報。兩次!

    少年英才,大有作為。

    1121年,辛棄疾21歲。金軍大舉南侵,北方漢民被嚴苛壓榨,忍無可忍,辛棄疾二十年所積攢的怒氣值已然到達頂點。

    辛棄疾:不要慫,幹就完了!

    混江湖之終極奧義:

    兄弟多,講義氣,狠

    他拉上二千多兄弟,舉起大旗起事,又投奔了聲望最高的耿京義軍。

    這之間,發生了兩件事。

    辛棄疾:奸細叛徒,人人得而誅之,你既無情,別怪我無義。

    這個人叫義端,是個和尚,是辛棄疾投奔耿京時隨手拉進群的。

    他覺得在營裡沒有前途,便偷走大印,獻給金人換取榮華富貴。

    耿京大怒,欲殺辛棄疾

    辛棄疾:給我三天時間,三天後我帶不回來,你再殺我不遲。

    辛棄疾料想他會帶著大印投奔金國,便在必經之路伏擊。

    果然,手起刀落。叛徒,卒。

    卻從軍中傳來訊息。

    耿京被neng死了,叛徒名叫張安國。

    辛棄疾:臥槽,不能忍!

    有人勸他:耿京已死,義軍已散,不如留在江南,以你之才華,必有富貴。

    “耿帥於己有知遇之恩,捨棄兄弟獨求富貴,是為不忠不義”

    他帶了50個人,於五萬金軍大營中截人。

    具體細節已無從得知

    “赤手領五十騎,縛取於五萬眾中,如挾狡兔。”

    也不知他是如何做到了,於五萬守軍中生擒叛徒。押解回京,就地正法,以儆效尤。

    這時,他22歲

    生不逢時的將軍

    捉拿叛徒事件,讓他名聲大噪。自此他歸附南朝。

    江南是個溫柔鄉。皇室貴族,高官大員們已被江南的俊俏和婉約,慢慢消磨了意志。所謂溫柔鄉亦是英雄冢。

    南歸後的辛棄疾,帶著北地父老的期望,“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他的急切和壯志,在江南的風花雪月中,遇上了不可說的阻礙。

    辛棄疾:我以為生擒叛徒只是我出征的起點,沒想到出道即巔峰,我太難了

    朝廷:拉黑拉黑,一天叭叭叭,太討厭了,自己玩兒去吧。

    於是,辛棄疾被攆到湖南去了。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飛虎軍,是不是很有穿越感,是辛棄疾任職湖南建立的一支軍隊。

    游擊戰,是不是很熟悉,辛棄疾創造的。

    “與虜騎互相出沒,彼進我退,彼退我進,不與之戰,務在奪其心而耗其氣”

    多年以後,毛爺爺把他寫進了《論游擊戰》中

    辛棄疾一直想光復中原,上任後,又殺伐決斷,雷厲風行,鐵血手腕做了不少實事。把文質彬彬的南朝官員嚇壞了,紛紛指責他,後來,朝廷乾脆給他罷官了。

    壯志難酬,永不放棄

    一個人有多少十年可以蹉跎?

    辛棄疾的四十歲到五十歲,就是在江西閒居。朝廷形勢緊急了,需要用人,他就被啟用,稍微安定了,又把他踢回去 。

    召之即來揮之即去

    一般人:去nm的,勞資不幹了

    要怎麼說他不是一般人呢!只要有機會,他就會抓住。

    兜兜轉轉,歲月流逝,辛棄疾轉眼間就到了六十多歲,南宋與金國又開戰,這時朝廷又想起了這個老將,此時的他卻已經再也提不動槍,不久就病逝了

    他的心中,永遠有一個堅定的目標,只要還有一絲機會,就會堅持底。以心之所向,雖九死而不悔。

    如今人們提到他,最先想到了應該就是他的詞了。他的一生,可以有很多身份,他可以是戰士,可以是將軍甚至是亂世的匪徒……他最想做的就是上陣殺敵,誰不服就打一架,拿刀kan人才是他的主業。唯獨不想做文人,青春做賦,白衣卿相,本就不是他的style,不是他的志向。可是,他平生的不得志,壯志未酬,又只能通過這樣的方式發洩,他的詞又寫得太好,以至於有時候人們會忘記,他的將軍的身份。

    多年以後,有人說:世上最浪漫的英雄主義,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舊熱愛生活!

    這樣的人,怎能讓人不欣賞!

  • 5 # 崇哥影視大全

    公元1278年12月,廣東海豐北面的五嶺坡上,一群披頭散髮、衣衫襤褸的士人被押解上船,他們將被押送到北方遙遠的大都。面對呼嘯而過的海風,即將北上的眾人內心滿是悲慟不屈。經過零丁洋時,他們中間有一個人寫下了《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寫下這首詩的人,名叫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公元1236年出生於江西吉安,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

    文天祥是一位貌比潘安玉樹臨風的大帥哥,就連惜字如金的正史,都不惜筆墨地描寫他的外貌:“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

    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文天祥入仕擔任了寧海軍節度判官。就在這一年,蒙古軍隊南下,南宋朝廷震動。宋理宗與群臣商量對策時,宦官董宋臣進言遷都一事。此言一出,朝廷百官幾乎無人敢表示反對。只有文天祥果斷表示反對,並要求誅殺董宋臣。後來在釣魚城一役中,蒙哥戰死,南宋朝廷才暫時得以化險為夷。

    作為一名熱血士人,文天祥並沒有就此放棄進諫,他依舊直指董宋臣的各種罪行,文天祥的勸諫終究石沉大海。他被授予江西提刑,遷尚書左司郎官,離開樞紐的文天祥依舊大聲批評昏聵的朝政,並將諷諫的矛頭直指當朝宰相賈似道。賈似道的權力遠在宦官之上,他馬上命諫官彈劾文天祥,文天祥再次被貶。

    當年8月,文天祥來到臨安,擔任平江府知府。10月,蒙古大軍進攻常州,文天祥發朱華、尹玉、張全等人前去救援。儘管宋軍英勇,但終不敵蒙軍,常州很快失守。

    蒙古大軍攻勢猛烈,僅在一年之後便攻陷了臨安。面對這種局勢,朝廷只好派人前往議和。但此時的南宋朝廷已是一盤散沙:宰相陳宜中早已逃跑,張世傑因為不願投降也帶著趙昰、趙昺二王出走。眼見朝中無人,宋廷只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朝丞相伯顏議和。元相伯顏,將文天祥扣下。

    他扣押的想法是元軍雖然佔領了臨安,但還有許多地方未攻克。伯顏便希望利用文天祥,勸這些人投降,但文天祥毅然拒絕。伯顏將他押往大都,行至鎮江時趁著守軍不備,文天祥得以逃脫。

    幾經波折,文天祥終於到達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不久之後,因與張世傑等人政見不和,他以同都督的職位繼續帶領軍民在福建、江西等地抗擊元軍。

    公元1277年,元軍攻汀州,文天祥從漳州出發,移駐梅州等地、並攻入江西。這次反擊,他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併成功收復了十四個州縣。此時,元軍主力大舉圍攻文天祥所在的興國大營。宋軍大敗,妻兒被擄走的文天祥也只好撤退到循州。

    次年,宋端宗去世,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擁立趙昺為帝,移兵崖山。文天祥則移兵潮陽,以作為崖山的支援。12月,元軍進攻潮陽,文天祥向廣東海豐一帶撤退。途徑五嶺坡時遭遇元軍包圍,文天祥在突圍的過程中再次被俘。

    公元1279年,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之下進攻崖山。被俘的文天祥在元軍的戰船上目睹了南宋的滅亡,他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

    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深秋季節途經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他揮筆寫下了沉鬱蒼涼泣血千古的《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對於文天祥,忽必烈有意延攬,甚至允諾讓文天祥為相,也體現了難得的耐心。他在大都被關押三年,三年多的時間元朝使用了各種招降手段。

    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先後都來勸降文天祥,但均遭到拒絕。在於孛羅的對話中,孛羅問文天祥明知宋朝將亡,為何還要堅持。文天祥說:“一個人對待國家,就像對待父親一樣,明知父親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但能眼錚錚的看著父親死去,不給他服藥嗎?這無非是盡心而已。救不了,那隻能怪天命了。”孛羅聽了之後,黯然離去。

    忽必烈讓南宋投降的人員前來勸降,無一例外,全都碰了壁。就連投降的皇帝來勸降,文天祥也只是對他說了簡簡單單的五個字:“陛下,請回吧。”

    文天祥被關進了環境惡劣暗無天日的監獄裡,他在獄中完成了流傳千古的《正氣歌》。

    1282年11月,元朝廷得到訊息有人起事,要救文天祥。他們一方面將趙宋宗室轉移,另一方面由忽必烈親自出馬,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文天祥毫不屈服,他說忠臣不事二主,現在自己的願望是隻求一死。

    公元1283年的1月9日,時值隆冬,這一天寒風凜冽,元大都的街上站滿了人群。

    文天祥從容走向刑場。

    刑場設在柴市口,文天祥被押解至刑場,由於在陰暗的牢房中被關押太久,他已經分不清方向,便問左右執事的人說:“哪邊是南方?”旁邊的人指了方位,文天祥便向著南方拜了又拜,並說“臣報國到這裡了!”言畢,慷慨就義。

    這一年,文天祥47歲。

  • 6 # 國際觀察小林

    宋朝歷史上出過許多大人物,在宋朝接近300年的歷史中。我最欣賞的人莫過於北宋時期的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少年有成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王安石出生於臨川。他的父親王益,時任臨川軍判官。

    王安石自幼聰穎,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稍長,跟隨父親宦遊各地,接觸現實,體驗民間疾苦。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始有移風易俗之志。

    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入京,以文結識好友曾鞏,曾鞏向歐陽修推薦其文,大獲讚賞。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登楊寘榜進士第四名,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王安石放棄了京試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在任四年,興修水利、擴辦學校,初顯政績。

    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愛民,治績斐然。宰相文彥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紀守道向仁宗舉薦他,請求朝廷褒獎以激勵風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級提拔之風為由拒絕。歐陽修舉薦為諫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辭。歐陽修又以王安石須俸祿養家為由,任命他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與周敦頤相知,聲譽日隆。

    王安石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有司必不得已,不若取諸富民之有良田得谷多而售數倍之者。貧民被災。不可不恤也。”

    中年變法

    熙寧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他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新法,開始大規模的改革運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

    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頒佈改革科舉制度法令,廢除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恢復以《春秋》,三傳明經取士。同年秋,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中興之臣

    經濟上

    王安石變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對外防禦,對內彈壓的能力,以鞏固和加強封建統治。從新法次第實施,到新法為守舊派所廢罷,其間將近十五年。在這十五年中,每項新法在推行後,雖然都不免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強地主的兼併勢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戶的高利貸,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方田均稅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紳大地主的隱田漏稅行為;市易法使大商人獨佔的商業利潤中的一部分收歸國家,打擊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操縱和壟斷;免役法的推行使農戶所受的賦稅剝削有所減輕,大力興建農田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的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社會經濟發展,人民負擔減輕,呈現了百年來不曾有過的繁榮景象。

    王安石變法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現象,也是其軍事上的根本目的,富國強兵是變法的總目的。通過“強兵之法”的推行,積弱局面得以緩解,北宋國力有所增強。保甲法的推行,加強了農村的封建統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的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並節省了大量訓練費用;裁兵法提高了 軍隊士兵素質;將兵法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鬥力;保馬法使馬匹的質量和數量大大提高,同時政府節省了大量養馬費用;軍器監法增加了武器的生產量,質量也有所改善。

    變法的強兵措施扭轉了西北邊防長期以來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揮下,熙河路經略安撫使王韶率軍進攻吐蕃,收復河、洮、岷等五州,拓地兩千餘里,受撫羌族三十萬帳。這是北宋軍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兩宋時期漢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作戰時,北宋朝廷開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獲全勝的唯一戰例。同時培養出了王韶、章楶等傑出將領,並建立起進攻西夏地區的有利戰線,對宋與西夏的戰爭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明清時期羅列的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赫然在列,能夠被中國的傳統文人列為這八大家,可想而知王安石在文學上的造詣有多麼出彩。

    總結最後

    王安石作為宋朝中期的中興之臣,不僅對宋朝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中國的文學成就也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王安石是極為優秀的,因此在宋朝的人物中,我也是最欣賞王安石。這就是治世之能臣,文學之巨匠。

  • 7 # 漢徵西大將軍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先生。

    熱播劇《清平樂》第26集開頭,范仲淹在被貶耀州之前接見了一名年輕書生。書生本意投筆從戎,保衛家園,收復失地。但范仲淹卻規勸他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言畢,贈其一本《中庸》,附言道:“但願日後國朝能得一將經學鑽研透徹、發揚光大的大儒。”

    這位年輕的書生就是宋朝我最欣賞的人——張載!張載北宋人,儒家理學“關學”創始人,人稱橫渠先生!

    張載之前,讀書人的三大境界是“修身、治國、平天下”,三大成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此時的讀書人依然以自己為中心,如同小乘佛法修的是自身!張載的橫渠四句,讀書人讀書不僅僅是為自己,更是為了天地、生民、往聖和萬世,如同大乘佛法渡的眾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張載,一直陪伴我的座右銘,所以他是我最欣賞的宋朝人!

  • 8 # 窮小子770

    縱觀整個宋朝,我比較喜歡陸游,其實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移換南宋,宋朝盛時已過,陸游的詞與蘇軾等前輩風格不同,多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其實與其說喜歡陸游,不若是因為喜歡那首《釵頭鳳·紅酥手》而愛屋及烏,因為這首詞裡面悽美愛情故事令人動心。

    唐琬生於官宦人家,書香門第,自幼文靜靈秀,才華橫溢,也作得一手好詞。陸家將一隻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與唐家訂親。宋高宗紹興十四年,大約20歲的陸游,迎娶了小自己五歲的表妹唐婉。婚後二人舞墨弄詞,琴瑟和諧,感情親蜜。可惜秀外慧中的才女,卻無法生育,一直沒有子嗣。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封建禮教裡,沒有子嗣繼承香火,是極大的不孝。何況陸游出身名門望族,這是母親無論如何不能接受的。一對伉儷,被硬生生的拆散,唐婉被逐出家門。陸游心如刀絞,卻不敢違母命,只好為唐婉另置住處。隨後母親命陸游另一位王氏女為妻。“歡情薄”終究抵不過“東風惡”。後來,陸游離開了家鄉,追求仕途,以冀報國。民族的矛盾、國家的不幸、家庭的流離,令其悽苦不已,異鄉漂泊。十年後,三月繁花漸次醒的春天,已經31歲的陸游回到家鄉。鬱郁不得志,一懷愁緒的遊覽故地沈園。沒想到的是,居然遇到了唐婉夫婦。昔日愛人,已為人婦,百般滋味湧上心頭。這一幕,不覺的熟悉嗎?當年韓信不也是與季桃兩情暗悅,蒙受屠戶胯下之辱後,忍辱負重,終成一代兵仙。他日榮歸故里,不忘初心,去看望季桃,結果發現季桃已為人婦,還有了孩子,其丈夫居然是當年的屠戶。但韓信以德報怨,沒有報復屠戶,反為其謀衣食無憂的差使。這一切都是為了心愛的女人,想讓她好,臨走時韓信告訴:"季桃好好活下去。”

    陸游何嘗不是?縱有千言萬語,愛恨交錯,只釀的苦酒一杯。

  • 9 # 素履踏寒霜

    寫下這首詩的人,名叫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公元1236年出生於江西吉安,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宋末三傑”。

    文天祥是一位貌比潘安玉樹臨風的大帥哥,就連惜字如金的正史,都不惜筆墨地描寫他的外貌:“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

    作為一名熱血士人,文天祥並沒有就此放棄進諫,他依舊直指董宋臣的各種罪行,文天祥的勸諫終究石沉大海。他被授予江西提刑,遷尚書左司郎官,離開樞紐的文天祥依舊大聲批評昏聵的朝政,並將諷諫的矛頭直指當朝宰相賈似道。賈似道的權力遠在宦官之上,他馬上命諫官彈劾文天祥,文天祥再次被貶。

    當年8月,文天祥來到臨安,擔任平江府知府。10月,蒙古大軍進攻常州,文天祥發朱華、尹玉、張全等人前去救援。儘管宋軍英勇,但終不敵蒙軍,常州很快失守。

    蒙古大軍攻勢猛烈,僅在一年之後便攻陷了臨安。面對這種局勢,朝廷只好派人前往議和。但此時的南宋朝廷已是一盤散沙:宰相陳宜中早已逃跑,張世傑因為不願投降也帶著趙昰、趙昺二王出走。眼見朝中無人,宋廷只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與元朝丞相伯顏議和。元相伯顏,將文天祥扣下。

    幾經波折,文天祥終於到達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不久之後,因與張世傑等人政見不和,他以同都督的職位繼續帶領軍民在福建、江西等地抗擊元軍。

    公元1277年,元軍攻汀州,文天祥從漳州出發,移駐梅州等地、並攻入江西。這次反擊,他在江西南部大敗元軍,併成功收復了十四個州縣。此時,元軍主力大舉圍攻文天祥所在的興國大營。宋軍大敗,妻兒被擄走的文天祥也只好撤退到循州。

    次年,宋端宗去世,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擁立趙昺為帝,移兵崖山。文天祥則移兵潮陽,以作為崖山的支援。12月,元軍進攻潮陽,文天祥向廣東海豐一帶撤退。途徑五嶺坡時遭遇元軍包圍,文天祥在突圍的過程中再次被俘。

    公元1279年,元軍在張弘範的帶領之下進攻崖山。被俘的文天祥在元軍的戰船上目睹了南宋的滅亡,他內心的悲苦可想而知。

    文天祥被押解北上,深秋季節途經金陵,撫今思昨觸景生情,他揮筆寫下了沉鬱蒼涼泣血千古的《金陵驛》: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先後都來勸降文天祥,但均遭到拒絕。在於孛羅的對話中,孛羅問文天祥明知宋朝將亡,為何還要堅持。文天祥說:“一個人對待國家,就像對待父親一樣,明知父親病入膏肓無藥可救了,但能眼錚錚的看著父親死去,不給他服藥嗎?這無非是盡心而已。救不了,那隻能怪天命了。”孛羅聽了之後,黯然離去。

    忽必烈讓南宋投降的人員前來勸降,無一例外,全都碰了壁。就連投降的皇帝來勸降,文天祥也只是對他說了簡簡單單的五個字:“陛下,請回吧。”

    1282年11月,元朝廷得到訊息有人起事,要救文天祥。他們一方面將趙宋宗室轉移,另一方面由忽必烈親自出馬,最後一次勸降文天祥。面對忽必烈,文天祥毫不屈服,他說忠臣不事二主,現在自己的願望是隻求一死。

    公元1283年的1月9日,時值隆冬,這一天寒風凜冽,元大都的街上站滿了人群。

    文天祥從容走向刑場。

    刑場設在柴市口,文天祥被押解至刑場,由於在陰暗的牢房中被關押太久,他已經分不清方向,便問左右執事的人說:“哪邊是南方?”旁邊的人指了方位,文天祥便向著南方拜了又拜,並說“臣報國到這裡了!”言畢,慷慨就義。

    這一年,文天祥47歲。

  • 10 # 偉人的故事

    我是男人,我喜歡李清照

    李清照,不按常理出牌的姑娘,愛喝酒,性格豪爽,手撕渣男,好賭的文藝青年.

    一:錦瑟年華誰與共

    別人都說,所有真摯美好的愛情,死於中年。

    而李清照覺得,她是趙明誠的例外。

    趙明誠是太學院的佼佼者,自佛寺和李清照見過面後,便三翻四次製造機會和她偶遇。

    雙方父親是政敵,而趙明誠為娶佳人,忽悠他父親,說自己做夢,成為了詞女的丈夫。

    於是,郎有情妾有意,18歲的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趙明誠。

    婚後,他們琴瑟相鳴。趙明誠每次求學回家,都會給李清照講課間的趣事,夫子精彩生動的言談,給她帶絕跡的書籍

    二:紅塵世事皆如夢

    1121年,李清照僱了一個地道的婦人幫她看管屋子,便趕往萊州了。

    家裡面的字畫、書籍、金石、文獻甚多,佈滿幾間屋子,既是世間無價寶,更是她們倆畢生的心血。

    舟車勞頓幾個月,終於到達萊州了。自結婚以來,她們從沒分別過這麼久。

    她幻想過一萬種和他相見的場景,卻獨獨不曾想過是這種——

    她在船頭邊上,而他站在岸上,懷裡依偎著一位妙齡女子,而他正含笑幫她拂掉額前被風吹亂的碎髮。

    早知如此,不如不來。難怪雲中沒有錦書來,原來佳人在側呢。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簡直是笑話。

    她在遠方夜裡輾轉反側,思不能寐,他在此地晚晚香衾帳暖,夜夜偷歡呢。

    她知道,於情,她沒有立場責怪他納妾,於理,她沒有權利指摘他變心。

    畢竟如今,她已徐娘半老,且無子嗣,只是,他的做法到底讓她心涼。

    “給我一個理由。”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我以為你懂我的。”

    “你不是說,不介意我沒子嗣的嗎。”

    “我是不介意,但是趙家不能無後,更何況,我們的金石事業,總得有人繼承不是?”

    “所以你的意思是,我能不能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其他女人給你生就行了,是嗎”

    “你,你我兩心相知,納妾能證明什麼?我一直覺得你是識大體的,怎在這件事鑽牛角尖?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難怪都說,“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疏至遠夫妻。”

    :安得情懷似舊時

    就連皇帝都贊成和鼓勵臣子畜養歌妓和侍妾。

    宰相王曾很節儉,宋真宗就專門派人為他購買侍妾。

    而文壇前輩蘇軾,也有王朝雲等數位侍妾呢。

    他不能免俗,她也想通了,隔在兩人之間的那層紗,始終難消。

    和好了,看似美好,實則無情。

    “夫嫌妾老,君有兩意”,倘若這是中年女人都躲不過的宿命,何不坦蕩接受?

    相愛時,我可以為你赴湯蹈火,傾盡所有。

    不愛了,我就收回所有的柔情密意,傾心相許。

    心不動,則不痛,我不愛你了,管你和誰翻雲覆雨,顛鸞倒鳳呢。

    女人真正的成熟,從不再巴巴渴望著男人的愛,轉而愛自己開始。

    活得通透的女人,無論20歲還是40歲,依然會是瀟灑且從容。

    只可惜,李清照生不逢時,這個時代,從不眷顧這個女子。

    情變,只是上天給她人生的第一道關卡,接下來,還有更殘忍的腥風血雨等她面對。

    從那以後,他們不再是愛人,而是精神伴侶。

    不談性,不談愛,只論高山與流水,傳說中的純友誼夫妻。

    暴風雨來臨總是平靜的,這個表面繁華的朝代,內裡早已千瘡百孔,而他們的命運,註定成為時代的悲劇。

    四:欲將血淚寄山河

    1129年,戰亂開始瀰漫到江州了,彼時,趙明誠為江州太守。

    轉運副使李漠早就接到線報,說御營統制官王亦準備在江州城內起兵作亂,應該儘早部署,拿下亂黨。

    豈料,趙明誠說,已經拿到了湖州太守凋令,不便下令,一切由他作主。

    他要真是當個撒手掌櫃,那也無不可。

    只是,拿下亂黨的那天夜裡,李漠準備彙報軍情之時,發現趙明誠房裡竟是人去樓空。

    原來,他帶著兩個官員,連夜逃走了,怕出事殃禍自身,可笑的是,李清照還在城內。

    拋妻、棄城。枉他幹得出來。

    李清照只能唱一首《涼涼》送給自己。

    在這硝煙瀰漫著戰火的時刻,本就不該奢望情意,何況,他本為文人,骨子裡本就沒多少熱血可言。

    她能理解他的,只是,經過烏江的時候,還是忍不住敬佩項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何嘗不是一種對他的嘲諷,男子大丈夫,俯仰行走天地之間,竟貪生怕死,落荒而逃。

    五:煙月無邊人已去

    此事一出,天下譁然,趙明誠也被辭去江州太守之位,湖州太守則再也無望。

    於是,他們本打算帶著行李,隱於山水,在偏僻山野度過餘生。

    豈料,途中又收到朝廷調令,任命為湖州太守。

    隨身帶著大量行李,只能留下李清照,快馬加鞭趕回去赴任了。

    沒料到,此去一別,差點就成永遠。

    適時酷暑當頭,趙明誠又著急趕路,結果中了暑,他又急病亂求醫,亂吃了大量寒涼的藥物,導致適得其反,得了重病。

    李清照得知,連忙趕去照顧他。

    只是他早已病入膏膚,大夫無力迴天。

    趙明誠在床上躺了兩月左右,便留下她一人,走了。

    臨別一言,便是要求她能好好守護金石書畫,完成金石錄。

    往事如夢皆成空, 從前有多少恩愛仇怨,不過兒戲一場。

    孑然一身,是上天給她的第二道關卡,要她一個人面對烽火連煙時代給她的悽風苦雨。

    六: 來日方長並不長

    李清照,從來就不是個逆來順受的女子。

    你看她年少好飲酒,好賭博,精通詩詞書畫,又不愛穿針引線,和世俗認可的標準女性大相徑庭。

    但她從不顧世俗,更不認同女子無才便是德,硬是順著自己的意思,活出自己的風采。

    哪怕如今身無所仗,也絕對不願委曲求全,正如項羽也不願向劉邦低頭稱臣一樣。

    但她不怕,寧死,不屈。

    她從來都是一個高傲的女子。

    她可以頂著天下指指點點的罵名追求自己的幸福,也可以冒著天下之大不韙,為自己的尊嚴打一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德雲社裡你最喜歡哪對搭檔。你最喜歡他們的哪場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