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論語》有大用,說的是決策思維。告訴你怎麼做思考判斷的,辯證是對事的判斷處理,用《論語》不存在要辯證。說要辯證使用的,說明你沒看懂。

    我是這麼讀《論語》的:先通讀,因為君子和仁人還不一樣,所以就把子論君子和仁的分開摘抄;分開摘抄的時候,發現論仁也論治也說識人,就把《論語》分為為學,君子,仁與治、識人三大類;這次抄完後發現識人和君子也不能完全分開,君子而學成仁人君子,這幾部分思維也是通的,就放下來看《列子》。這期間,我隨手解了一下顏淵篇和子路篇,這兩篇各自的章節內部存在因果關係。那麼,是不是其它篇內部章節排序也有因果關聯呢?是哪裡出了問題?

    我放下《論語》專心讀《列子》,《列子》的內容能和《論語》互相參照。上次抄《論語》時,我把諸弟子的話丟開按自己的思路來整理《論語》,抄到第十九章發現了問題,應該用《列子》的讀法解《論語》。現在是為整理聖人之道最後過一次,把學而篇第一里弟子的話丟到十九章去,再按《列子》的讀法完全能通順。那麼問題來了,列子書好多人讀不懂,《論語》因淺白沒人思考深意,還得單獨講解《論語》的篇章佈局。我要提醒諸位的是:“子曰”有語境的,但即使把語境甩開,各篇章節也是有內在關聯的。

    《論語》說的人道為治的大方略,也是說個人提升的途徑。識人之明在生活和各級管理中都很重要,這個觀點諸位有異議沒有?沒有,那《論語》就是能直接使用的。

    說辯證,那是有的人自己思維能力不足找的取巧的法子。思維能力不足,你不到一定的思維層次想全面瞭解《論語》裡孔子的思維模式不容易。思維能力的提升,《論語》裡也有。如果你覺得孔子說的都是理想,不覺得是能實踐運用的,“吾也未如之何”。孔聖人都說你自己不思考不學他沒有辦法,我也沒有辦法。

    我自己的體會,《論語》最難解。《三皇內經》《列子》《道德經》加上《論語》,四本書裡最難整理思路的是《論語》。當然,相對人道的用處來說,這種難解可以理解。即使不能全書解構,單句也能提出來使用。有的章節如“君子九思”、“君子三戒”,“明”、“遠”的定義,不學的壞處,其它書裡找不到。也只有《論語》說得最淺白,最好運用。

    聖人之道論管理,求治大同,說決策思維,當然有大用了!告訴你怎麼思維怎麼提升思維,這有什麼好辯證的?只有你願不願照著做的問題。

    “天之道仲尼架焉”,知道啥意思嗎?聖人三觀合道。道含三觀,道本身是完備的世界觀,完備的世界觀本來就經過了思辨的。這些意味著《論語》是建立在道的基礎上的管理運用,只有你會不會用,哪來的辯證運用。

    對了,最好研究一下《內經》再來理解《論語》,會有進步的。《內經》讀不懂的人請不要來指點《論語》,《內經》主述中醫,但《論語》屬於上醫醫國系列。

    書中自有黃金屋啊!書中自有大同路。如果說大同太虛了,那麼大治呢?管理決策的戰略層次呢?戰略只有持續和發展兩方面,決策思維的要點《論語》裡說得明明白白。

  • 2 # 使用者2474297076190錘

    半部論語也很難懂。論語第一篇學而。能懂的都很少。很少。

    不看周易,不可能懂論語。當年把學而篇編進教材的都不懂這篇說的啥。給我們講課的老師更不懂。

    都知道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但基本全認為是廢話。

  • 3 # 昆明大叔

    以我的觀點看,有用!如果辯證應用就有大用!

    第一,論語確實為做人做事指明瞭方向!

    第二,論語學習確實需要下功夫,結合當時史實弄懂本意,也要結合當下對現實創新運用!

    第三,半部論語學者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學者強調其重要性,半部即可治天下。一部分學者認為,論語難懂難用,弄懂半部就不得了

  • 4 # 善氏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這也是孔子治國的指導思想。無論是半部《論語》,還是整部《論語》,歸根結底講的都是一個“仁”字,都是說要以仁治天下。對於明白人來說,半部《論語》已經足夠他想明白這個道理了。

  • 5 # 一縷清風8287

    呵呵,“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對論語的貶低,其實治天下只需要一句論語:“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成白話就是:只能讓老百姓按照我們說的去做,絕不能讓他們知道的太多。”

  • 6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是古代文人借史實對儒家思想的讚歎語,既不符合事實,也沒必要。古籍裡這類誇大之詞很多,別太較真。簡析幾句,供參考。

    【1,字面意思】

    “半部”不是說《論語》有多重要,而是說讀這本書的領悟者的智力強大,即懂半部,就有治理好國家的能力。換言之,此話是在讚歎人,不是讚美書,這個基本判斷要看清,否則就理解錯了。

    【2,此話透露出《論語》的濟世價值】

    《論語》的主要篇幅講“自育和育人”,談的是教育話題,核心思想是“修身和仁愛”。人若依教奉行,修身則智,普行則慧,入可治家,出可利國,所以就看學人的悟性和理想抱負。換言之,《論語》的價值不是書本自己決定的,而是學用者決定的。可見,此話還有一層深意,就是如果國家領導階層深信並活用《論語》代表的儒家思想,既利於國政,也利於社會,更是世人的教育榜樣。

    【3,活用《論語》的關鍵】

    主要有四點:(1)敢立宏志。(2)終身反省。(3)克己奉公。(4)兼善天下。此話評價的那個人身居高位,正因具有這四個特點,所以顯得偉大,被世人稱歎,才得此美名。當然,若論及治理國家、辦大事,只用《論語》的思想義理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雄厚的管理、專業和決策等能力,越居要職,綜合素質應越高才行。也就是說,只是人性好,還做不了一個稱職的好官!

    【4,這句話的時代啟示意義】

    北宋初年,國家剛立,南北統定,皇帝治世,重在人心,所以需要良臣賢將率先垂範,輔助理政,用傳統文化思想統御國民思想,以增加政權的正義性,就成為歷史必然------這是此話的時代背景。宰相賢能,襯托出皇帝有慧眼,也賢能愛民,則君臣同心,國家興旺,是天下百姓的福分。所以,此話也暗示的是盛世來臨的喜兆。中國歷史上,宋祖是被後人高歌的,此話表面讚美宰相,背地裡是在讚美皇帝,也是個佐證。

    【5,誤解此話的原因】

    當認為此話正確,往往是從儒家思想的人性根基角度解讀,認為是“內聖外王”邏輯的必然,是聖賢教育普世價值的體現。其實,若深究起來,《論語》的教語並不能代表一切,對國家主要起道德性指導作用,對維持人際間、族群間和國家間的基本關係有進步性,而不能取代其他更具體的規則、法律、條令和制度,就算在宋代也是如此。

    認為此話錯誤,往往是忽視了《論語》代表的儒家思想,對統一國民思想、維持社會秩序、修復戰爭創傷的潛在作用。在百廢待興的建國初期,皇帝都需要利世學說,以鞏固地位,儒家滿足了他這個需要,被推崇至偉,也就不奇怪。

    總之,這句話是明著讚美良相,暗著讚美皇帝;明著讚美儒家,暗著讚美皇權;明著倡導《論語》,暗著倡導權威,意味深長,頗有謀略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播收視數的下滑,真的就代表《Apex英雄》的消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