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緊歷史

    “學究”這個詞有幾層意思,判斷是褒義還是貶義要看具體的語境。

    我們先來看看“學究”的本意。學究一開始是指科舉中的科目名。

    古語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考取明經很容易,三十歲考上都算老;考進士則很難,五十歲考上都算早。明經基本考背,進士則要理解有自己的觀點,學究就是明經裡的一科,宋代的時候稱為“學究”,而且根據《含山筆塵》裡面的記載,宋神宗還將考取進士的分為了五等,第一等和第二等叫賜進士及第,第三等叫賜進士出身,第四等叫賜同進士出身,最後一等叫賜同學究出身。

    所以你看在這裡,學究其實是個褒義詞。只有有功名的人才有資格被稱為學究。《水滸傳》裡的吳用被人稱為學究,就有可能是他曾經考取過功名,別人對他的尊稱。

    其實吳用還有一個稱號叫吳教學。注意的是這裡的教讀第一聲而不是讀第四聲,這同樣也是一種稱呼,代表教書先生,其實也是學究的第二層意思,指鄉村教學老師。也是吳用剛出場時的職業或者說身份吧。

    不管是學究還是教學,在《水滸傳》裡,大家這麼喊吳用,其實說明這裡並不是貶義,相反還是褒義。

    “學究”一詞演變到後面,就漸漸成了貶義,也就是第三層意思。指那些頑固不化、窮酸迂腐的讀書人了。

    其實說起來這還是和它的本意有關。

    在第一段我就簡單的說過了,學究是明經的一科,而明經基本上就是死記硬背,沒有發揮的餘地,選擇考明經而不考進士的人大多是沒什麼才氣的,所以才會對靠進士缺乏信心,畢竟進士出身的人前程要光明的多,放著出路多的不選選出路少的,那必然是自身條件有限,就像北大的蔣夢麟和陳獨秀同是清末的秀才,但是蔣夢麟是策論秀才,陳獨秀是八股秀才,所以蔣夢麟自覺比陳獨秀矮一頭,就是因為八股秀才比策論秀才難考,明經和進士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說類似“學究”這樣有歷史淵源的詞,沒有什麼絕對的貶義和褒義,關鍵還是得看語境。很簡單,我們現在常用的“粉墨登場”一詞常見於貶義,但是當它迴歸他的本意時就無所謂褒貶了。“京劇演員們粉墨登場。”這一句就是用的本意,這不能說是貶義吧。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多大開始比較好帶?沒那麼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