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小爐子
-
2 # 重壹涉外服務
提起童話大王鄭淵潔,或許有些人會感到陌生,不過說到他創作的作品《舒克和貝塔》《皮皮魯和魯西西》卻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這些經典作品,也是陪不少人度過了快樂的童年時光。
鄭淵潔從1977年就開始了文學創作,獲得的榮譽成就也是非常之多,不過更讓大家對其感興趣的是鄭淵潔的另類育兒方式,他當年對孩子的教育也讓人熱議。
另類教育方式:不按常理出牌的父親
鄭淵潔著名的教育方式曾經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熱議,他的兒子從小就直呼父親的名字,並且孩子在小學畢業之後就沒再上過學,鄭淵潔在家給兒子進行私塾式教育。
當初是因為兒子完全不能適應應試教育體系,於是爸爸便自編了10套教材,在家帶兒子開始定製教育。
鄭淵潔主推因材施教,他認為孩子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方式就讓他接受怎樣的教育,相對比兒子來說,鄭淵潔的女兒就一直接受學校教育。
在私塾學習的這段日子中,父親鄭淵潔為兒子編撰了有趣的教材,以童話的形式給孩子教育輔導,他把中國刑法的419項罪名,編成了《皮皮魯和419宗罪》的作品教育孩子。
每天晚上還帶著孩子到戶外散步,探討一些有趣的話題。而兒子鄭亞旗在這種沒有考試壓力和排名的環境下自主地完成了私塾的“中學”生活。
不過這段私塾學習的時光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那就是讓孩子脫離了社會環境,鄭淵潔也擔心兒子的交際能力,不過在他看到兒子和網友們相談甚歡的對話,父親解除了這個顧慮。
在很多人質疑這種另類教育的環境下,鄭亞旗也一天天的長大,現如今他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公司,還導演了動畫片《舒克與貝塔》。
父子倆還攜手在自家創辦的皮皮魯講堂中擔任授課。可以說父親的教育是成功的,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
因材施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在很多人看到了鄭淵潔的育兒方法後,都想紛紛模仿讓自己的孩子也輟學在家,但是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孩子的性格特點也大不相同。
作為家長應該找到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模式,針對孩子的特點去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又應該考慮孩子哪些特點,又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①根據性格和年齡
每個孩子在每個成長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特徵,有的人早熟有的人大器晚成,孩子存在個別差異的情況。
而作為性別來說女生和男生的心理成熟度也不太一樣,思維優勢也各不相同,所以家長們要考慮到孩子的性格特徵去因材施教。
②參與到孩子的成長
作為家長應該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去,通過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發現孩子的優缺點,只有密切的陪伴才能瞭解孩子的性格。
而家長們也一定不要把自己的興趣和志向強加給孩子的身上,應該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其自由成長,而不是讓孩子揹負你的夢想去前行。
一個懂得欣賞孩子的父母一定是受孩子喜歡的,家長們不要太過於望子成龍,認為孩子只有學習成績優異才會有出息。
作為父母更多的應該帶給孩子精神上的培育,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
3 # 體驗與思考
我有一個案例,最後還是參加高考,上大學,以便走上社會。
我物件是高中老師,被熟人找去輔導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叫小丁。
小丁上初一時,不想上學了,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媽媽是某區圖書館的館長,爸爸是學美術的,據說在北京搞高考美術培訓,家庭條件不錯。於是媽媽上班,每天帶著他到圖書館看書學習。後來孩子還出了一本書,叫《#中人》,給我物件一本,我讀過一遍,還不錯,必定是初中沒上完的孩子。就這樣,過了幾年。
小丁找我物件輔導時,我才知道這回事。說沒上完初中,高中更沒上,找高中各科老師單獨輔導,一年後參加高考,說數學難度太大。她媽媽到我家去,我大概瞭解了經過。想參加高考,原因是沒有學歷,走上社會很難。
好在小丁喜歡學習,又有明確的目標,學習非常努力。儘管輔導中,有過批評,也心理成熟,不急不躁。第一年,數學考了五十多分,總分只夠上專科。在大學讀了半年,因專業不喜歡,又回家重新輔導,再考,最後上了一個理想的專科大學,數學考了七十六分。
這個事例足以說明,沒有學歷,走上社會,寸步難行。
你說孩子在學校學習,太浪費時間。其實,孩子在學校學習,除了學到書本上的知識外,還學到了與人交往能力,思想修養得到提升,身體得到鍛鍊。學校各科課程的安排,是經過長期教育實踐檢驗,有利於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科學合理的學科體系。同時,時間階段的安排,也是符合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的。孩子的成長、成熟就需要那麼長時間,就需要這麼一個過程。
你說,孩子不上學,想學啥,就學啥。孩子在學校學習,是全面發展的,不進入學校,不可能做到。如果只靠自己想學的東西進入社會,沒有學歷很難,除非孩子有很突出的才華。不進入社會,這個很突出的才華怎麼能證實呢?
所以,孩子不上學是不可行的,對孩子來說,太冒險了。
-
4 # 車明
我認為不可行。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我們國家自孩子入學以後就會有學籍,如果您的孩子不上學,那麼將來孩子就沒有學籍,那孩子將來不參加工作的嗎?參加了工作,別人問到您孩子的學習經歷,怎麼辦呢?如果將來去到國外留學,在本國的學習經歷也是一項考察的內容的吧。
第二、孩子到學校參加學習,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學習課本的知識以外,還要學習很多做人的道理、學習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集體中如何生存、如何學會和別人相處、如何學會體諒他人等等,而這些,我認為是在父母面前不太能學得到的。如果這些本領學不到,將來孩子長大了,他該如何在這個社會上立足呢?又如何能夠成家立業呢?
第三、人是具有群居性的動物,必須把他放在社會這個大學校裡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而學校其實就是一個小社會,這裡面涵蓋了孩子成長所需要的一切教育內容,這些教育內容也是一個家庭無法實現的。
綜上所述,如果您還是不讓孩子去享受這些只有國家才能夠為我們提供的教育環境,您也是剝奪了孩子受教育的權利,這對您的孩子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我建議您一定要送孩子到學校去參加集體學習生活。
-
5 # 學習中成長
孩子上學不上學應該不能你說了算,他既是你的孩子也是社會的,如果學生都是文盲,這個社會是個什麼樣子很難想象。沒有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容光煥發,人人都成魯迅筆下的老年閏土,沒有上進心,沒有創造力,沒有了生活的靈性及臉上所呈現的自信,將是文明社會的悲哀。
下面我說一個上學的必要性的故事。記得三、四十年代時期,村莊上總有下鄉吆喝著收雞蛋的,因為當時農民普遍貧窮,有“雞屁股就是銀行”的說法,家裡自養的雞生的雞蛋不捨得吃,會拿出來變賣給一些溜莊收雞蛋的小販們。可農村老年婦女賣自家的雞蛋不會算賬,怎麼辦?雞蛋小販想買,這樣他才能賺錢,農婦想賣,這樣才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攢下的幾個雞蛋換成現錢急用。但是買賣兩人互不相識又互不信任,當時一個雞蛋是二分錢,為了促成這筆買賣成交,各為所需,就採用“一對一”的交換方法,就是農婦給雞蛋小販一個雞蛋,雞蛋小販給農婦二分錢的“一一交換法”。廢了老大事才達成這筆交易,試想這樣的人去做大的買賣如何勝任。當時還有文盲進城找不到廁所等等好氣好惱的事情發生,這些就是不上學的惡果。你想你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嗎?我想你不想。
再說說你說的學校教育沒用的悖論。現在小學,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它注重於開發人的大腦,鍛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及抽象思維能力,對事物的歸納概括能力,到了大學才有專科、本科的分類專業教育。所以,學生接受教育,是根據學生自身的身體發育情況,智力水平,興趣愛好來決定的取捨,沒有學校的基礎教育就沒有以後專業的大發展。你試想,自古至今,哪一位流芳後世的不是有大學問的人,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更是接受了全方位良好教育的人。尤其是當今社會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更要接受良好的教育,怎能說學校教育無用呢?!
總之, 應該根據學生身體發育的具體情況,智力發育水平,及學生興趣愛好,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這才是正確的選擇。這樣才有利於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有利於人際關係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願我們的人民更健康,我們的國家更富強。
-
6 # 南京楊楊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想吐槽一句,這個是不現實的,除非您有鄭淵潔的才華,當然,像這種也是少數的。我給您分析一下:
1.根據《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和《實施細則》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必須送適齡的子女或者被監護人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這是家庭所承擔的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換句話說就是您作為家長沒有權利剝奪孩子的教育權利,除非是他上學之後自己願意的,但作為監護人您要起個監督作用。
2.根據您的言論,我不知道中國的教育是哪點讓您覺得上學時間浪費時間的事情。就不說現在,就說以前,以前的人都是擠破了腦袋都要去私塾,貧窮人家想學習都沒資格,但凡是寒窗苦讀的,不說全部,大多數都是做了官,不論小官大官,或者也是被人賞識重用的。再說現代社會,我們中國的學校這麼多,難道沒有您孩子的容身之處,您要是想給自己的孩子先進的教育,可以花錢送他進好的學校,您要知道好的學校和差的學校教育模式是不一樣的。總有人說中國的教育是死讀書,應試教育,可是就是這片土地養育了你,為什麼不反過來想想 同樣是在中國讀書的,為什麼別人能讀出個名堂?別人能進清華北大?難道我們國家的優秀人才都是憑空變出來的?他們也同樣是在學校學的,難道您覺得他們是在浪費時間?我覺得抱怨點到為止即可,但是胡編亂造就沒必要了。
3.根據您說的“有沒有什麼不良後果”可知,您自己也是知道不太現實的,並且擔憂會出問題。但您的擔心沒有錯,上學不僅是學的知識,更是與人交際,在班級中,他就是班級的一員,會為了這個班級去做貢獻,他會和同學一起玩耍,一起畫畫,會做幹班部,會上去在全班同學面前演講,這些都是你在家裡無法給予他的,如果在家,他體會不到同齡人的幸福,這會是他成長的缺失和遺憾。而且從經濟情況來分析,除非您家特有文化,會的比較多,經濟比大多數人好,您才可以這樣做,不然,普通人這樣根本行不通。
不上學的例子,鄭淵潔還真的這樣做了。他的兒子鄭亞旗就是這個例子,具體的您可以去網上找一找,但您要知道您不是鄭淵潔,所以也就沒辦法做到這樣。
-
7 # 淺淺的教育
我給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案例吧,我不給你舉名人的事例,名人的能力遠非我們普通人,名人不讓孩子上學的例子沒有說服力。我給你舉個普通人家的事例。
去年這孩子15歲了,這孩子的父親查出自己得了癌症了,於是此時最為主要的任務就是抗癌了,經常出遠門看病,此時夫妻倆無法在照顧自己的孩子,補習機構也託給了親戚照顧。
此時如何安排孩子才是最主要的。最後還是決定送孩子去離家最近一所公辦初中。也就是進了我同學的班級。
這個孩子在頭一次大型的考試中,考的是全年級前50名,可以說成績相當不錯了。畢竟一天都沒有走進過校園。可是這個孩子有一個令老師們感到惋惜的地方,那就是他不會和人相處,不怎麼發言,沒有孩子們該有的活潑的氣息,也對人很冷漠,會有戒心,很難融進集體。遇到問題不會與人溝通解決,總之除了學習優秀外,其他能力堪憂。大家也知道將來走進社會,比僅僅靠書本知識呀。所以這個孩子就算能夠考上名校,但是也未必能有個好的前途,就連經營好一個家的能力都未必有。
首先國家有《義務教育法》,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按理說你家孩子是必須去學校完成這九年義務教育的。孩子所在的轄區,都會對孩子進行統計,你有沒有在校學習,如果不在本轄區,那麼他在什麼地方就讀,現在學籍是全國聯網的,一查就可以查到。如果你孩子沒有接受義務教育,是會專人找你叫你送孩子上學的。我說的那個,人家孩子沒上學,但是人家建有學籍。
如果你只是個普通的家庭,以後你家孩子的立身之本在哪裡?他還不是要找工作賺錢養家嗎?找工作看什麼,看文憑呀,文憑是哪裡給的,還不是學校嗎?就算你想孩子喜歡什麼就叫孩子學什麼。可是到最後不都得通過考核給你發證書嗎?別說你孩子有能力,有能力的有的是,再說剛開始招聘你,誰能給你機會叫你展示你的能力,不都得看學歷嗎?繞來繞去離不開學歷,參加工作也得和人打交道,所以先混好學校這個小社會,然後在去混外面的大社會。
所以我認為基礎教育必須接受呀,上完了基礎教育,你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在叫孩子接受特殊的教育,我覺得這樣比較合適。
-
8 # 一起前行3399
我來試著回答一下您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所謂義務教育就是家長沒有權利不讓孩子上學,也就是您不讓孩子上學是違法的。
其次,您的問題是我可以讓我的孩子不上學嗎,顯然這是您自己的想法,您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財產,隨意按自己的意願任意支配他的命運,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再次,您問有什麼不良後果嗎,要知道,大多不良後果是無法預設的,可能在開始沒有什麼端倪,但是隨著不斷髮展各種不良現象也會慢慢的顯示出來,比如前一陣興起的私塾性教育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各種弊端也慢慢承現了出來。
最後,您認為教育是浪費時間教育有個屁用,把整個國家的教育完全否定一棒子打死,不管您自認為多麼的了不起,在我看來至少在教育方面您真的有所欠缺呢,稍微懂點教育是不會做這樣武斷的結論的。我們的教育發展了幾千年,不是一句話就能否定得了的,雖然有一些不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改善,但是我們更應該看到它的優勢與作用
撇開您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足夠的能量來教育好孩子,至少您不能實現學校內同學間的相互協作相互溝通的氛圍
人是社會性動物,必須把他放在群體中才能實現教育,夢想著以一己之力就能教育好孩子的願景不太現實,所以我認為對於孩子上不上學的問題,您最好進行一個重新規劃
以上僅個人觀點。
-
9 # 一起學哈
我認為孩子是應該上學校學習的。
學校裡的學習資源和學習效率是一般家庭沒有辦法比的。
學校裡的老師有各個學科的專業老師,家長無論多麼厲害,也難有那麼綜合,那麼強的。
學校有專門的實驗室,裡面有豐富的實驗器材。家庭裡沒有那麼大地方,也沒有必要花費那麼大去配備那麼多實驗器材。
學校有專門的運動場所,有體育老師帶著,有計劃的安排運動。
學校的管理也是很成熟的,學生的學習、休息、運動、思想品德和價值觀的培養都有一系列的規範和操作。
所有的這些,家庭都難以達到和配備的。我們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這些都是國家出錢來完成的。作為幸福的中中國人,享受就可以了。
孩子的成長也需要一個同齡的群體,他們有相近的認知,有很多共同語言和共同快樂。這些是居家學習無法提供的。
對於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孩子和家長,可以自己補充內容呀。上興趣班,請私塾,自己教都可以作為輔助部分的。
現在孩子們疫情時期的居家學習都結束,回到學校正常學習了。可是,老師們都發現,居家學習的效果太糟糕了。真正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孩子實在是太少了。
-
10 # 田螺姑娘fly
在《嚮往的生活》的一期節目中,請來了著名的小提琴家呂思清,當他的琴弓搭上琴絃,一曲《梁祝》緩緩從他手底傾瀉而出時,在場的每個人,都被深深打動了。其實,在場的幾個會拉小提琴的人:呂思清、大華(劉憲華)和王迅,差不多都是從四五歲起開始練琴的。然而幾十年過去,當初起點差不多的三人,一個成了世界級的演奏家,一個從伯克利音樂學院畢業,而另一個,甚至不好意思說出口自己喜歡小提琴,因為自己的水平,配不上那份“喜歡”。而一旁什麼都不會的Angelababy更加羨慕,也更加失落,她問大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劉憲華回答說:“對,被逼著。”“那你小時候願意嗎?”“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非常非常感謝。”“是啊,如果他們不逼你,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長到你身上。我小時候是放養長大的,什麼都沒學。”這時候,字幕上出現一行字,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大部分人盲目相信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其實考試依舊是最公平的競賽
如果我對你說,讀書是唯一的出路。你可能會不信,會搬出一大堆理由,“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之類的。
其實的確不能那麼武斷的下結論,因為人生有無數種可能,但是我要告訴你一個事實,這個世界並沒有你想象的那樣美好,那樣公平。
坐飛機有VIP通道;
聽演唱會有最佳位置;
有的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只混到了公司中層,而有的人大學還沒畢業,就已經掌管了一家公司;
有的人創業,是賭上全部的身家,不成功便成仁,而有的人出來創業,家裡隨隨便便就拿出好幾億讓他試水。
有的人生來就在羅馬,而有的人窮盡一生,都走不出一段平坦的路。
有的時候,金錢、權利、人情,真的可以左右很多競爭結果,你或許會舉出一大堆不上學依舊成功的例子,用於堵住父母苦口婆心的嘴。
然而事實是:這樣的人只是少數,大多數不愛學習的孩子,長大之後卻發現,自己用幾年瘋狂的青春,換來了一生的卑微與底層。
白巖鬆說:正是考試,讓大多數孩子擁有了公平競爭的機會,不管你出身如何,長得怎樣,父母是誰,只要你成績足夠好,你就有機會上好的大學,長更多的見識,認識更多的人,過上相對好的生活。
在成績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很多孩子改變命運的重要一環。
你和別人比才藝,人家從小就被最好的老師單獨教導;
你和別人比見識,人家從小就走遍了各個國家,看過了世界上最美的風景。
作為大多數普通家庭的一員,只有比成績才是最公平的,因為大家都是一樣,從小學到大,只要付出努力,就會有收穫。
回覆列表
首先,讓孩子不上學是違法行為,上學既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的義務,孩子上學的權利家長沒有理由剝奪。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二條就明確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
對於不上學或者輟學能成功的案例不少,但是相比於芸芸眾生,相比於那些成功的大佬,不通過求學這條路,就能成功的人是少之又少。
看看馬雲、李彥巨集、劉強東、比爾蓋茨,他們哪個不是靠知識改變命運。上學時給孩子打基礎,是在給孩子積蓄能量,不要以為學的東西沒有多少用,就認為上學浪費時間、一無是處。
你看看那些有錢有勢的大人物的子女,哪個不上學?他們不僅從小就創造條件讓孩子學習,而且努力讓孩子讀名校,國內學完了,還要出國留學。難倒你們家的資源能比他們更好嗎?
學生上學不僅學的是知識,而且學習與人相處的技巧,他的每一個同學,都是他以後的一條人脈。如果你的同學都是馬雲、李彥巨集、劉東強類的人物,那你肯定混的也不會太差。他們給你一個小機會,就能讓你鹹魚翻身。
沒有上學的經歷,孩子的人生就不完整。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不要把孩子變成一個“另類”。當別的孩子假期和同學玩耍的時候,你的孩子連個同學都沒有。
上學不僅能豐富知識,而且可以開拓思路。人的思路想法太重要了,思路就決定出路。因此,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你學不好的,你認為不好的,不一定孩子學不好,不一定孩子認為不好。
現在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上學是普通人邁進上層社會的捷徑。因此,建議家長支援孩子上學,打牢基礎,完成義務教育後,再學習技能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