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這三句話是儒家亞聖孟子定義依教修身的標準(即大丈夫的標準),因廣為流傳而成文人口語!顯然,這是對立志做聖賢者的希望,不是對普通凡夫俗子的教語。古人對三句話的歷史地位早做過定論,簡介如下,供參考。

    【1,三句體現的“儒家思想”】

    儒家教育的理想模式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質是“無私”,方向是“思無邪”,方法是“內省”,中心思想是“人性圓滿論”。對比即知,三句裡的“富貴不淫”的意思側重“格物”,“貧賤不移”的意思側重“正心”,“威武不屈”的意思側重“修身”,背後貫穿的紅線就是“反省而正己”。因此,孟子的三句話是教學人自照的鏡子,不是以之衡量別人的標準,這是一般人容易誤解的地方。換言之,議論別人、要求別人、苛責別人去“不淫、不移、不屈”是無意義的,三句話只對自修才有意義。

    【2,三句體現的“孟子特色”】

    亞聖孟子對至聖孔子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就是將原始儒家教義的濟世思想進一步拓展,使修身含義更具體化、普遍化和廣義化。三句話也集中體現了孟子的這個教育思想特色:“富貴不淫”是反省自己的本能慾望,“貧賤不移”是反省自己的社會地位,“威武不屈”是反省自己的根本價值觀,而慾望、地位和價值觀是制約人能否濟世的門檻,進而也是人能否成聖賢的入門。為何?富貴使人生“迷”,貧賤使人生“邪”,威武使人生“私”。不論是誰,修身不先過這三關,難有成就。可見,三句話是“格、致、誠、正”的具體化,是孟子對根本教義的更通俗發揮。

    【3,儒家後世學者對三句的發展】

    到漢武帝時期,原始儒家思想被第一次大規模統一編纂和重新註解,將孟子三句的含義納入了國家標準價值觀“三綱五常”裡,使本來的“反省”之意變成“家國教條”,常被人拿來束縛別人,掩飾自己。當“不淫、不移、不屈”與綱常相矛盾時,都被扔到一邊,也是合理的。到宋明理學鼎盛時期,對孟子三句的思想內涵再次重新註解,將其源頭歸納為“天理”,將其內容歸納在“人慾”,將其落腳統一在“知心”,又嚴重削弱了三句思想的實用性。可見,儒家內部和世人對孟子三句的理解在不同時期,就有不同的定位。哪怕到今天,有人認同,有人反感,並無一律。

    作為普通人,議論孟子三句的是非,都是空談戲論,旁觀毫無意義。只有看懂三句本是“自勵、自警、自救、自省”的忠告,而不是供人消磨時光的口水;誰能自問自答,去自我改變,才符合孟子老先生的本意!

  • 2 # 綠蔭幽草勝花時

    天天說這句話:貧賤不能移,貧賤不能移,貧賤不能移,耳熟能詳了都。

    貧窮的和比較賤的是不能移民的,事實的確也如此,有專長有技術的除外。

    移民第一需要錢,第二需要投資,這些都跟錢有關,沒錢的,該幹嘛幹嘛去。

    身份比較賤的,比如小偷、警局有記錄的,也不能移民,人家查出來又遷返回來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榮威i5為什麼這麼火?會不會有些問題上市時間久了才會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