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漢說玄乎
-
2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恕我直言,用“跪筆彈鋒”法解讀歐楷豎鉤,是不科學、不合理的,也是背離傳統,篡改原作技法精要的行為,不屬於創新。無論是學術性、技術性和專業性,都難以置信。
據我所知,跪筆彈鋒,源於魏碑,是一種調鋒轉勢的技術處理方法。如《元略墓誌》裡面的鉤法,相當於反向寫點。如圖:
跪筆彈鋒這個動作,在歐楷裡面是沒有的。以《九成宮》為例,多數豎鉤,近似一個等腰三角形,尖部朝左。如圖:
試想,原帖是中楷,字型2~3釐米,豎畫寬度兩三毫米,像火柴似的。歐陽詢寫豎鉤的時候,能這麼麻煩嗎?
我覺得,正確的寫法是這樣的,如圖:
顯然,用側鋒法,很輕鬆的一次完成。而用中鋒法去寫,肯定費勁。如圖:
△圖為,側鋒法書寫過程示意圖
△圖為,中鋒法描畫示意圖
由此可見,兩種寫法,動作一簡一繁,難易程度十分明顯。可歸結為: 側鋒書寫,輕而易舉。中鋒描畫,自討苦吃。
由此可見,凡是感覺到豎鉤很難寫,是沒有弄懂什麼叫筆法,把簡單的問題搞複雜了。主要原因是,盲目崇拜心裡在作怪。
實際上,豎鉤,是垂露豎加一個向右平推出尖的小動作。下面是垂露豎寫法。如圖: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如果哪位朋友認為我說的不對,想弄清楚這個鉤法到底怎麼寫,建議你按原帖原大用“描寫法”去試試就知道了,不要胡亂猜測。否則,誰若不信,願意“跪……",那就去“跪……”吧,遲早會後悔的!
“跪筆彈鋒”是一家之辭,你想要既快又好的寫好豎鉤筆畫,不如用“捻管”。
捻管即捻管法,土話叫搓筆管。
書法有語:筆正則鋒藏。但對於米顛之類的“八面出鋒”來說,捻管則是首選,需熟練掌握其技巧。
隸書和魏碑用到捻管的技巧最多,兩指或三指握筆使用起來最自如。對於書寫行書的豎鉤或斜鉤筆畫最方便和容易掌握。小楷因為字型小可以不用,正筆藏鋒就可。
隸書魏碑要寫出碑法的“截法”境界,不用捻管效果差強人意。學貼和學碑的區別又在這裡了。
行書草書筆畫縱橫恣肆,中鋒側鋒都由自己筆意拿捏,藏鋒出鋒露鋒也全在自己安排。筆法熟稔了,意到神到,寫出來的書法變化萬千,師古又不泥古。
捻管也只是書法用筆的筆法之中的一個技巧。任何筆法,熟了自能生巧,都需要下笨功夫,想走捷徑從來是行不通的。
“跪筆彈鋒”的說法不能說正確不正確,爭論這些類似的話題也毫無意義,不管多麼光鮮的事物,只要不遵守自然規律,時間久了,總會埋沒在歷史的泥沙之中。
創新和創造不是現在才有的字眼,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人們跟現在的人一樣,不知道創新和創造了多少驚天地 泣鬼神的事件出來,但有多少能流傳至今或流傳下去呢?
說到底,很多人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他腦中的一廂情願的YY罷了。自娛自樂卻也不會影響人,過於渲染就是聒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