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葫西瓢

    對於範曾的書畫藝術一直頗受爭議,有人說他是大師級人物,也有人說他的作品俗不可耐,畫界有人用這樣一句話總結範曾的畫,讀後細細品味,覺得較為精闢。

    某君說範曾的畫是:“任伯年的線條,李苦禪的點;潘天壽的花草,範大爺的臉!”

    一、任伯年的線條

    任伯年在上海被視為海派繪畫的領軍人物,頗具創新畫風,但因抽大煙早早地去世,未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範曾最早是學習美術史的,對此他了然於心,於是將任伯年的畫風繼續完善,在此我們不得不說範曾是個絕頂聰明之人,他將任伯年人物畫的線描技法加以變通,為己所用,形成自己的風格。

    二、李苦禪的點

    李苦禪是範曾的老師,曾經教過他花鳥,在背景的處理上,他將李苦禪的“點”借用到自己的畫中。“點”在中國畫中屬於技法,用得好可以為畫面增色、添彩,它相當於中國京劇的“水袖”,時而是喜、時而是悲、時而是樹、時而是草、時而是疏、時而是密,千變萬化、妙不可言。“憑一個墨點就可定彼人技藝的高低”這話一點都不過分。

    三、潘天壽的花草

    在全國畫花鳥的大家有很多,但像潘天壽這樣的人物可謂鳳毛麟角,他筆下的松石、花草本就極俱風骨,範曾的人物畫大都為文人雅士,與潘天壽的松石、花草在格調上極為吻合,範曾又將其借來用到自己的畫中(範曾早期作品中,可見照搬的情形),借得真是高明!

    四、範大爺的臉

    範曾的人物畫作品,無論畫的鐘馗、蘇軾,或是達摩、農夫等,都是一張“風”字臉,怎麼看都像是範曾自己,故而人們就編了一句“範大爺的臉”,你看像與不像?

    話說回來,範曾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他將古今各大家的長處置於自己的作品中,這好比“集世上奇花異石於吾書齋”異曲同工!

  • 2 # 呆念想

    中國美術界,能入史載,理論學界認同有:“林楓眠,潘天壽,黃賓虹,傳抱石,石魯,陸儼少,劉海粟,徐悲鴻,張大千,衛天霖。吳大羽,這都是旗手般才子,其才獨步另秀,創新畫語於畫壇……。大家學界看上的.畫的優秀者,略輸三分者為:“齊白石,吳作人,李可染,吳冠中,李苦禪,黃胄。(原由作品無開一代新畫風“語”,沒有改寫美術史大作,無新風格別與史上先賢修養力到。)”近年拍賣市場是資本與畫家簡自誇自娛自樂,與抄作有關,與美術學術史上記載評論無關,世人收藏者要明眼與清楚呦!

  • 3 # 賈金山2

    華人物畫強調“神似”,一旦“形似”就會被認為是“俗”了。所以,水平高的人物畫中所畫的人物一定是大家從來都沒有見過的,如神仙、羅漢、古代帝王將相等等,這樣的畫才會意境深遠,才有所謂的“想象空間”,才能達到“神似”的境界。畫中人物往往是,你看像笑,他看像哭,一百個人看可以有一百種表情,這就是華人物畫最高深的技法。同樣的道理,你說範大師的人物畫“很臉譜化”,但我們有十幾億人民,完全有可能從他畫的“一張臉”中悟出十幾億種不同的含義。水平這麼高,難道咱們還要妒忌人家的畫賣得貴嗎?

  • 4 # 鬱香墨

    範曾的人物畫,重在表現,人物長像有些雷同,這不奇怪。一是年老,人物面像已成固定的定勢,精力不匹配吧。二是雖然畫人物畫家,但一般都是小型的畫作,也可能與畫連環畫有很大關係,面部交化小。三是畫作價值昂貴,有一部份作品只是迎合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以翔事件是怎麼回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