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父母,鮮少有不干涉、不過度關心子女的。大到子女的感情交友以及工作、小到衣食住行。
這種過度的關心,最後總是跟一個詞聯絡在一起:控制。
熱播大劇《小歡喜》,堪比大型紀錄片。
不僅讓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家的孩子,更有很多孩子表示,劇裡的媽太真實了,簡直就是自己的媽上電視了。
宋倩作為一個單親媽媽,這麼多年對女兒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她的愛像是密不透風的網,讓英子只想逃。
為此,她報考了離家最遠的南京大學冬令營,目的只有一個,遠離自己的媽媽。
宋倩無疑是一個“好”媽媽。可是,她卻不是英子喜歡的媽媽。
通常這樣的父母,便會理所當然的干涉子女的生活,介入子女的生活,會讓他們找到存在感和重要性,既可憐又可恨。
當你稍有反抗,他們最常用的話,大概是“我老了,管不到你了,你也不要我了,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是我親生的,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已經老了,現在我就是活子女了”。
在媽媽眼裡,你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不刻的叮嚀是否吃飽、是否穿暖、是否受了委屈。
2
英子和親媽宋倩之間,好像隔著千山萬水。這是宋倩對英子的好,裹挾著控制。沒有一個孩子喜歡控制慾強的媽媽。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媽也是為了你好。”
愛是從什麼變成一堵牆的?是從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予尊重和理解開始的。
媽媽對於孩子的控制,是一種變態的愛,也是一種變相的害。以愛的名義,一尺一寸地侵入孩子的生活。
媽媽過多的犧牲和付出,會讓孩子有一種負罪感,讓他們有無形的壓力。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個人有了付出感,TA就會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讚美、感恩,特別是希望他人表現出愧疚感,TA會形成情緒主導的思維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確’”。
你討厭母親,是因為對這種控制感表現出得心理上的不舒適。
控制、沒有邊界感、沒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會讓你討厭父母,產生壞情緒。
怎麼辦呢?我想,任何深度關係的剝離都是痛苦的,你要下定決心做一個獨立自由的自己,那就要做好痛苦的準備,也同時,請保持耐心。
要告訴媽媽:媽媽,我已近長大,已經不需要你事無鉅細的關心了,我已經獨立,現在該換我來關心您了。
1
中國父母,鮮少有不干涉、不過度關心子女的。大到子女的感情交友以及工作、小到衣食住行。
這種過度的關心,最後總是跟一個詞聯絡在一起:控制。
熱播大劇《小歡喜》,堪比大型紀錄片。
不僅讓很多父母看到了自家的孩子,更有很多孩子表示,劇裡的媽太真實了,簡直就是自己的媽上電視了。
宋倩作為一個單親媽媽,這麼多年對女兒的付出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她的愛像是密不透風的網,讓英子只想逃。
為此,她報考了離家最遠的南京大學冬令營,目的只有一個,遠離自己的媽媽。
宋倩無疑是一個“好”媽媽。可是,她卻不是英子喜歡的媽媽。
通常這樣的父母,便會理所當然的干涉子女的生活,介入子女的生活,會讓他們找到存在感和重要性,既可憐又可恨。
當你稍有反抗,他們最常用的話,大概是“我老了,管不到你了,你也不要我了,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是我親生的,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我已經老了,現在我就是活子女了”。
在媽媽眼裡,你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需要媽媽無時不刻的叮嚀是否吃飽、是否穿暖、是否受了委屈。
2
英子和親媽宋倩之間,好像隔著千山萬水。這是宋倩對英子的好,裹挾著控制。沒有一個孩子喜歡控制慾強的媽媽。她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便是:“媽也是為了你好。”
愛是從什麼變成一堵牆的?是從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給予尊重和理解開始的。
媽媽對於孩子的控制,是一種變態的愛,也是一種變相的害。以愛的名義,一尺一寸地侵入孩子的生活。
媽媽過多的犧牲和付出,會讓孩子有一種負罪感,讓他們有無形的壓力。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個人有了付出感,TA就會想要得到他人的關注、讚美、感恩,特別是希望他人表現出愧疚感,TA會形成情緒主導的思維模式,‘我辛苦所以我正確’”。
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失去自由,不能成人。”你討厭母親,是因為對這種控制感表現出得心理上的不舒適。
控制、沒有邊界感、沒有自己的生活。所以會讓你討厭父母,產生壞情緒。
怎麼辦呢?我想,任何深度關係的剝離都是痛苦的,你要下定決心做一個獨立自由的自己,那就要做好痛苦的準備,也同時,請保持耐心。
要告訴媽媽:媽媽,我已近長大,已經不需要你事無鉅細的關心了,我已經獨立,現在該換我來關心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