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領航
-
2 # 上善崇陽
會犁田的口舌如天,不會犁田的蠻打牛鞭。這是小時候,大人教我學犁田的秘訣。牛雖然是龐然大物,但是低階動物,被人馴服後都會順從人的意志。關鍵是建立人與牛之間的口語和行為默契,犁田時什麼時候向前、向左、向右或停止,就發出不同的言行指令,指使牛去完成。如果一次次強化訓練,甚至抽鞭強制執行,逐漸形成一套幾乎固化的習慣,牛會乖乖聽話,因牛也是有靈性的動物。會犁田的人,輕輕一聲口語,抑或虛晃一下鞭子,牛都會勤勤懇懇賣命,以免捱上鞭子。廣大農村,十里不同音,言行也有差異性,犁田時的嘴上功夫,自然會不盡相同。
-
3 # 棗陽鄂娃
以前耕牛在農村可是個寶,耕田犁地都少不了它。
我的家鄉用的是水牛(黑色的牛),別的地方養的是黃牛。
每到農忙時節,耕牛就起了大作用。把牛拉到田地裡,脖子上套上韁繩,拴上鐵犁,老農一聲吆喝,牛兒就乖乖的往前走,人一手扶著鐵犁,一手拿著牛鞭,跟在牛後面,來來回回就可以把田地犁好。
我爺爺在村裡用牛耕田犁地的本事,那可是一把好手。
在耕地前,他會把牛牽到水草肥沃的地方,讓牛兒吃個飽。給牛套上韁繩時,他會輕撫著牛頭,對牛說話:老夥計,我早晚放養你,現在該到你出把力的時候了,你可要給我爭點氣啊!
牛兒像聽懂人話樣的,很溫順的讓他套上鐵犁,一點兒都不反抗。它也只聽我爺爺的話,我爸爸如果用它,它就使勁的搖頭,不讓我爸爸套上韁繩。如果我爸爸用牛鞭打它,要是被我爺爺看見了,那非得捱罵不可。
爺爺耕田時,拖著長長的聲調,像唱山歌一樣的使喚牛:馳——駕——哎(往前直走),過——來——喲(掉頭),籲——籲——籲(停下來),低——落——呀(喝水),安——唄(栓牛),離——出——哎(放牛)。
這是後來我爸爸給我翻譯的,我爺爺的腔調,我根本聽不懂。
我都聽不懂的方言口語,牛兒竟然能聽懂,對我爺爺的吆喝聲,那是言聽計從。它是爺爺的命根子,爺爺手裡的牛鞭只是個擺設,從來捨不得抽在牛身上。
後來,拖拉機在農村流行開了,他的工作效率比牛要高,慢慢的牛就被淘汰了。
我們這裡用牛耕田犁地的口語就是這樣的,我相信每個地方都不一樣,不過沒關係,人聽不懂不要緊,只要自己的牛兒聽得懂就行啦。
-
4 # 豫東董哥
牛是人類的朋友,尤其是在農耕時代。經過過長期馴化,在田間耕作時,它們都能聽懂人的指令。不同的地區,人的指令也不盡相同,就拿豫東地區來說,駕或嘚(前進)、馭嗥(停止)、馭(向左)、喔(向右),大致口令就是這樣,牲口們在條件反射的作用下,默默配合,完成耕作。
-
5 # 落廬昏鴉
走遲(前進),踩邊(順犁過的線路走),哇(停),提腳(這個不用解釋),其他忘了,因為我本人從來沒有耕作過。
回覆列表
我們布依族的犁耕口語連我自己都寫不出那幾個字(pei 、qi 、shou、wa、dⅰu),用的是方言,但牛就能聽懂,你看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