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元史》卷166《石高山傳》雲:元朝政府抽調了大量的漢軍和漢族農民首次嘗試在漠北地區屯田,結果是“生植殷富於內地”“因屯田以給軍儲,歲不乏用”。可是問題來了,很多網友認為漢朝打敗匈奴人後沒有佔領蒙古高原的一個原因是那裡是苦寒之地,為什麼到元朝時情況卻反轉過來了呢?
5
回覆列表
  • 1 # 明哥說說說

    發展農業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係,根據竺可楨先生的研究,公元1200-1300年是中國第四溫暖期。而14世紀-19世紀是寒冷期,當時太湖結冰數尺!元朝正好是溫暖期,當時金朝後期和元朝時期的主要作物是稗子,可以食用可以釀酒,

    《三朝北盟會編》卷四引馬擴《茅齋自敘》:“自過鹹州至混同江以北,不種穀麥,所種止稗子。舂米,旋炊粳飯。遇阿骨打聚諸酋共食,則於炕上用矮抬子或木盤相接。人置稗飯一碗,加匕其上。”。

    《容齋三筆》記載:“每人月支稗子五斗,令自舂為米,得一斗八升,用作餱糧。”

    所以說當時漠北發展小規模農業還是有可行之處的。

  • 2 # 看北京看中國看世界

    漠北指的是大漠以北,就是現在中蒙邊界蒙古一邊那一大片隔壁和沙漠以北。漠北氣候寒冷,降雨不足,日照很短。它的氣候條件決定了那裡更適合遊牧民族生存,而不適合農耕。自秦開始,中原就和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斷爭戰,這個北方就包括漠北。戈壁沙漠肯定沒有作物生長的條件,不說了。漠北雖然有草原,但都是野草,適合放牧。一遇到自然災害,那裡就會發生饑荒。中原經受的自然災害也不少,因為農耕出產更多,所以抵抗災害的能力就強很多。既然北方糧少肉多,他們就希望和中原建立貿易互通有無。中原需要北方的馬,北方需要中原的糧,貿易的基礎非常好。每當這樣的貿易得到官方允許,雙方就平安無事。一旦中原禁止和北方貿易,雙方就會爆發戰爭。有時北方遇到大災,他們就會跑到中原搶糧,這也是戰爭的起因。到了鐵木真崛起,蒙古大軍佔領了大片土地。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時候,蒙古人雖然佔據了中原,但仍然把北方作為自己的戰略後方。他知道要有穩固的後方就必須有兵有糧,因此他在漠北建五衛屯田。過去歷代漢軍攻入漠北,都認為那裡不適於耕種,這是農耕民族的看法。忽必烈的屯田卻堅持了下來,種不了二季就種一季;種不了水稻就種大麥。蒙古人的飲食結構是肉糧結合,不像我們是糧肉結合,這樣一來,他的農牧結合也就滿足了養活駐軍的需要。因此,忽必烈的屯田並不是解決了主食糧,而是解決了副食糧。而且,他糧食收成供給的人口也很有限。此後,漠北地區的農業出產一直就是這樣,很小的規模,出產也不多。到現在,糧食在蒙古的農業中比例都很小,大概也就是百分之十五的樣子,它的農業以牧草為主,是穀物的四倍以上。蒙古的農業人口才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五。總之,漠北可以維持一個很小規模的農業,出產比肉食結構人口需要的還低,糧食還要依靠部分進口解決。不僅是漠北,即使在北歐也是這樣,萊茵河以北基本就沒有成規模的糧食種植。北歐地區的農業差不多就都是牧草,連蔬菜都要進口。從德國往北的歐洲北方國家都需要進口糧食和蔬菜,你大概記得前二年德國爆發過一次傳染病,據查其源頭就是來自南歐的蔬菜,有說西班牙蠶豆的,也有說義大利豌豆的。總結下來,自元朝開始,之後的漠北地區直到現在都有小規模農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追龍2》裡哪位主演的演技讓你覺得很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