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戲界王者
-
2 # 十點電臺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節日。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喝雄黃,各個地區都有著不同 的紀念方式,現在一提起端午節,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紀念屈原”,屈原成為端午節最重要的元素。如今的人們,越來越將“節味”看得太淡,越來越只關注吃喝玩樂,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每個節日都只是放假的“藉口”。
仲夏端午,端,初也,謂五月五日也”,端午的起源除了眾所周知的紀念屈原一說,還有吳越地區的紀念伍子胥、越王勾踐說,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又有紀念介子推和曹娥的說法。
端午節,所紀念的人物大多都是被封建社會倫理道德所認可的“仁義禮智信”般的人物,有忠臣,有孝子孝女等,都是意識形態的東西,有點類似如今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五月,仲夏時節,氣溫逐漸升高,蛇蟲鼠蟻開始出動,自然就有端午節“驅五毒,掛艾草辟邪”的習俗。
由於端午節起源時“驅毒、辟邪”的氛圍太重,自魏晉南北朝以前,端午節都是一個帶有恐怖色彩的節日,不像現在這般吃粽子、賽龍舟一樣熱鬧有趣。五月,在當時一直被人認為是兇月,五月出生的人被認為是不祥之人,更有“生子害父,生女害母”的 說法。當然,這都是老祖宗們認識問題的侷限,如今這種說法也不復存在。
在歷史的長河中,節日的內涵不斷在轉變和豐富,節日的“過法”成為人們生活“心態”的體現,忙碌的工作,緊張的生活,逐利的社會環境,讓我們越來越感嘆“沒有年味兒”,節假日成為放鬆出遊休息的日子。節日的歷史,本身就是節日的一部分,如果簡單的為了“意識形態”的教育設立法定節假日,那麼歷史傳統就得不到繼承發揚。
以上,梅常輸。
古時人們對事物認識不足,對很多事以迷信的思維去思考所以對端午節有畏懼!
大約從戰國開始,人們就對五月產生了畏懼情緒。這是因為五月正處在春夏之交,天氣炎蒸,很多百姓適應不了氣候,所以生病的人不在少數,五月就自然而然地被人們視為惡月。這惡月之中也有一個惡日便是五日。人們本來就有“不舉五月子"的習俗,要是再碰上五日生子、更會被認為是男害父、女害母。
南朝宋劉敬叔在《異苑》中還提過一個異聞,說新野有叫庾實的人、在五月間曝竹蓆,曬著曬著,恍傯回看見一個小孩兒死在那上面。他以為是自己眼花,本來也沒在意,不料回頭不久,自己的親兒子竟然天折了。這事傳了出去,時人大為震恐,誰也不敢在這月曬席子或是別的東西了
除了生子不吉之外,"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秀”這樣的說法,也是盛行一時,這就難怪百姓們會因畏懼五月,而將除瘟、驅邪、求吉祥作為端午節的旨歸。
不過、到了魏晉以後,人們對端午節的恐懼之情淡去不少,娛樂之心大有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