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指縫間的歷史

    虞允文是南宋名臣,一生都在堅定不移的呼籲收復失地併為此鞠躬盡瘁,這裡補充兩件孝宗時期虞允文所做的要事:

    1,更改“隆興和議”條款

    宋孝宗即位之後,發動“隆興北伐”,但由於樞密使張浚措置失當,兼之部下將領失和,北伐失利,孝宗不得不和金國重新簽訂“隆興和議”。

    宋孝宗畫像

    在新的和議中,金國方面做出一些讓步,比如南宋每年繳納的銀絹由“歲貢”改稱為“歲幣”,數量也從每年二十五萬兩(匹)改為每年二十萬兩(匹),兩國的關係從君臣關係改為叔侄關係,南宋遞交給金國的文書也從“奉表”改稱為“國書”等等。

    但“隆興和議”對兩國遞交國書的禮儀等細節問題依然延續二十多年前的“紹興和議”,即“凡金使者至,捧書升殿,北面立榻前跪進,帝降榻受書,以授內侍”,宋孝宗視這種不平等的甚至帶有屈辱色彩的禮儀形式為奇恥大辱。

    乾道五年,虞允文建議孝宗派遣泛使到金國更改受書禮儀和歸還河南宋朝皇陵之事,並向皇帝推薦范成大可作為使者。

    虞允文畫像

    范成大這次出使,面對金世宗君臣,正氣凜然,抗言爭辯,雖然沒有達到變更條款的預期目的,卻讓金國君臣刮目相看,最後保全氣節而歸。

    當時,有傳言說,金國“欲以三十萬騎奉遷陵寢來歸”,一時間,中外洶洶,荊、襄一帶宋軍將帥紛紛請求朝廷增兵,宰相虞允文沉著從容,說:“金方懲亮,決不輕動,不過以虛聲撼我耳”,虞允文所料不錯,金國正忙於內政,沒有能力南侵,只是虛張聲勢而已。

    2,移師建康府,伺機北伐

    乾道七年,孝宗採納虞允文的建議,將三衙之一的馬軍行司(即北宋時期的侍衛親軍馬軍司),從臨安移屯到建康府。

    虞允文雕像

    馬軍行司當時移屯的有前軍、右軍、中軍、左軍、後軍、遊奕軍,共六個軍,三萬兵馬。龍衛、雲騎、武騎三個指揮,千餘人馬留在臨安不動。

    孝宗和虞允文的這次移屯兵馬,正是為了日後的北伐大計。當時有內侍從建康回臨安,稱:官家愛惜士卒,它日調發,止過一水,便可接戰,免得臨時道塗之勞。

    當時朝野普遍認為:移騎軍屯於建康,以為出師之漸。

    金國方面得知此事後,責問宋朝使者,雙方打起“嘴炮”,最後,此事不了了之。

    孝宗和虞允文制定了一個北伐大計,第一步就是將馬軍移屯健康,為將來出兵做準備,第二步,虞允文前往四川,整頓兵事,第三步,虞允文領軍從四川出擊,吸引金軍主力,同時,孝宗則御駕親征,統領移屯到建康府的馬軍和其他部隊北上,然後,兩軍會師於中原,將金軍逐出故土。

    遺憾的是,這個計劃進行到第二步時,虞允文由於積勞成疾,在四川病逝。孝宗失去了得力助手,北伐大計無疾而終。

  • 2 # 狼與狗的時間丶

    金帝完顏亮的南伐準備就很倉促,西路軍只有5000人,中路軍進攻襄陽糧草不足改攻淮東,海軍戰船被燒。完顏亮真正依賴的,是自己坐鎮的東路軍,金朝主力的一半都在這支部隊裡。另一半,派去鎮壓契丹叛亂,結果跑去遼陽,立完顏雍為帝回師中都端了完顏亮的老巢,包括大量將領的家眷。

    在進兵過程中,完顏亮下令秋毫不犯違者就地斬首。正面效果是淮南宋軍失去抵抗願望望風潰散,負面影響是主力軍裡的女真人不樂意了,士氣低落。完顏亮所能依賴的,只有契丹人將軍耶律元宜(賜姓完顏)和一幫漢人文官。

    等到了長江(今天蕪湖對岸),完顏亮發現沒有渡江的船隻,最後連夜伐木打造了一隻船隊。只夠幾千人乘坐,船小不穩,對面宋軍呢,1萬多人。所以上岸的少數金兵自然打不過。之後,宋軍水軍夜襲,燒了完顏亮的其他戰船。

    過不去江,後方又叛亂,完顏亮只能移軍瓜洲,之後耶律元宜就勸他,先回去滅了完顏雍再圖滅宋。完顏亮不肯,耶律的老婆孩子還在中都,於是就反了,完顏亮被殺,金軍撤兵。

    實際上,在完顏亮南伐過程中,西路軍中路軍幾乎沒有準備,因此南宋在長江上中游沒有壓力,而淮南地區,南宋實際上直接放棄了。如果沒有完顏雍的自立,完顏亮完全可以先在淮南站穩,再圖過江,完顏雍一進中都,訊息傳來部下士氣全無,完顏亮已經是非敗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沒有一個完整家的小夥子,想談個結婚物件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