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明揚不說話
-
2 # 劉一千五
看到這題目,又去讀了一遍《項羽本紀》,自以為有點眉目。就說幾句。
項羽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
項羽想當王了。他還是曉得還有個楚懷王在彭城。這可是眾將立起來的盟主。移動不得的。春秋時有"五覇"。政由諸侯中的霸者出。霸者伯也。周朝五等功中的第三等。任何一個霸主出頭,都有助周王,尊王室的責任以討不臣不貢不納不服的諸侯官吏叛逆。五霸上頭有個周天子。再歪的諸侯,也歪不到哪.裡去。除非篡位當天子。項羽要當諸侯的頭,這個頭是盟主。這上面有個被項羽自已尊位的"義帝"在。項羽這時主封十八路諸侯前,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臉。所以,只能稱霸王。彷彿春秋五霸故事。
後來,他遷義帝於長沙,殺了義帝,還沒有想稱帝,就被動得新老諸侯群起反抗。劉邦更是又哭又罵又發檄文又數罪狀。接著又發兵征討弒君者。搞得項羽狼狽不堪。
項羽作為分封主持人,一開始就不公平,前頭開會完,後腳就有人造反。作霸王尚且如此,做帝王就更加不濟了。假以時日曆練,消滅了所有的反抗者,項羽尚可稱帝。但在秦楚,楚漢之間,他不會,也不能把自己為了個空名聲給架到火上去讓別人烤。
作為楚國大貴族之後,項羽的政治理想就是推翻秦帝國,復辟被滅掉的楚國,僅此而已。
項羽並無意於繼承秦始皇的“皇帝”稱號,他的自我歷史定位是“西楚霸王”。說白了,項羽很大程度上就是舊六國貴族利益集團的總代言人,對秦王朝“反攻倒算”後,自然不會再回到大一統,而是倒車回戰國,做個春秋五霸式的諸侯之首。
當皇帝難道不比當個“霸王”好麼?大一統的皇帝體制難道不比諸侯分封制更好麼?
在秦始皇時代以及之前,中國社會的大多數人,可能真的不這麼認為。大一統在中國政治文化上的壓倒性優勢維持瞭如此長的時間,以至於我們幾乎遺忘了,“大一統”曾經只是秦始皇的政治狂想。
以一個當時主流人群的角度來看,這其中當然也包括項羽,僅延續了 14 年的“大一統”皇帝體制只是秦始皇拍腦袋想出來,嚴重缺乏歷史與理論資源的不靠譜政治狂想。
在項羽的歷史記憶中,周王朝確立了八百年的王國“分封制”(封建制)才是歷史的常態與天道。而秦始皇的統一,則是一次偶然的歷史方向性錯誤,那麼好的楚國怎麼可能說滅就滅掉呢,“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大楚不是在項羽手中“復國”了麼?拋棄秦始皇的郡縣制,迴歸戰國分封體制才是正道。
說白了,秦始皇掃平六國之後,六國遺民只是短暫的被暴力壓伏而已,他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都非常反感秦自商鞅變法之後的那一套“嚴刑峻法”,他們只是等一個機會,打倒秦帝國的大一統,回到戰國時代。
如果項羽戰勝了劉邦,有一種可能性是,“大一統帝制”就將作為歷史的流星轉瞬即逝。或是,數百上千年之後,再重新“被髮明”。總之,中國曾經有機會像西歐那樣,長時間的“封建”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