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總歸是要嘗試進行星際航行,那麼是不是可以在小行星帶挑選一顆大小合適的小行星把它挖空作為可以滿足幾代人航行的星際母艦呢?你認為需要選擇哪科或者說多大的小行星比較合適?
回覆列表
-
1 # 來看世界呀
-
2 # 奔騰系列之狂奔的蝸牛
理論上可以,但就目前的科技水平來說還不現實。
就拿近代的例子來說吧,1970年前蘇聯在科拉半島鑽了一個井,該專案直到2006年因經費不足終止,歷時26年,也只鑽了12263米,即便如此,也是世界最深的人造坑洞。
12.263公里,相對於地球半徑6300公里,這個數值是不是有點尷尬了?
好吧,把科技水平放一邊不說,假如人類真的把一顆小行星(直徑也就20公里左右)挖空了,裡面改造成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這時需要考慮的是小行星的能量來源及飛行速度,做為星際旅行,速度最關鍵,即便達到光速,飛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也需要4.2年,但根據狹義相對論的質速關係來看,物體的速度越快,其質量也就越大,速度接近光速時,質量趨於無限大,這就是質增效應,再者,因質量變大,則小行星會向內坍塌,尺寸向0壓縮,這就是尺縮效應,此時,小行星內部幾乎已經沒有空間了。而且就目前而言,還沒有我們所知的燃料能提供這麼大的能量。
宇宙彷彿被設計了很多個域值,人類只能在這個值的範圍內活動,一旦接近該值,就是毀滅。就像一個完美的程式,不允有記憶體溢位。
要想實現星際旅行,個人認為還是要從如何實現時空摺疊上來研究。
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可以達到幾十公里每秒,但目前卻無法改造,不過探測器可以附著在小行星上,而未來幾十年人造飛船能達到比小行星更快的飛行速度,用不著改造小行星。
目前已經有國家開始探測彗星、小行星等體積很小的天體,歐洲發射過彗星登陸探測器,但被崎嶇不平的彗星給卡住了;日本曾發射過隼鳥一號,為的是著陸小行星取樣返回,但是失敗了,不過他們又發射了隼鳥二號,已經飛抵“龍宮”小行星,還成功釋放了著陸器著陸小行星,發回了探測器在小行星上跳躍前進時所見的景象;美國也有探測器,飛到太陽系外側,探測到“小雪人”這樣一個目前人類探測到的距離地球最遠的天體;中國後續也有小行星探測計劃。
下一個三十年,太空採礦可能成為現實,很多小行星蘊含著豐富的地球稀缺元素,比如含金量、含有稀有元素特別多的小行星。難點是小行星引力小,怎麼讓探測器被小行星的引力俘獲、如何將小行星拖到合適的位置等。不過以往中國航天探測的以為工程師說,近一二十年可能就會有太空採礦的試驗,未來這必定會成為現實。利用小行星進行深空探測科學家也不是沒有想過,但這樣還是隻能探測太陽系內的行星,因為太陽系的半徑可能都有一光年,小行星的速度還是太慢。
指望小行星進行星際航行,理論上可行,實際上很難,小行星的飛行速度是個大問題,沒有更高效的能源燃料,就不能進行星際航行。飛到距離地球最近的恆星系統,光速10%也就是3萬公里每秒都需要幾十年,以小行星那幾十公里每秒的飛行速度,不夠看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