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出你的觀點以及想法

回覆列表
  • 1 # 人生微步WeBoot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是人心自古就有“性善論”和“性惡論”之爭,千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至今尚未有統一共論。

    這是人性的終極拷問,也是哲學、生命科學和認知科學的大問題,千百年來先哲們都在研究,而近百年來卻又都忌於研究和爭論這個問題。

    人性善惡的評判標準

    我個人認為,人性之善與惡的評判標準不宜以我們人主觀意志裡的善惡標準為依據,而應當是以人性先天本能之客觀存在為準則。論人性之善惡,應當是指人之先天性,而非後天之習性。

    古今中外,各種宗教也講性善,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本性是什麼?

    真正研究人性問題究竟是善的、惡的,一定要行區分先天與後天的差別。

    所以但凡論及人性善惡之前提,都必須要明確先天性與後天性的界定與區別,不能混為一談。

    世人從降生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而為人了,此時此刻他身上人性本能所具有的、與生俱來的屬性特徵,方可稱之為人之先天性,而降生之後,無論時間長短,經歷多寡,歷世深淺,歷經人世歲月流轉之後,經哺乳、撫養、成長以及學習、教育、模仿等等而後所形成的屬性特徵都只能稱之為後天習來之性,是謂人之後天性。

    所以,我認為人性善惡的評判依據應當是以人之先天屬性特徵為準,即人之先天性。

    人性究竟是善是惡?

    《三字經》開篇有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自古先哲孔孟之道都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即人人都是天性本善並不惡的,大家剛出生來到人世的時候其實都差不多的,只是後天的習得性差異會越來越大。

    但如果所有人來到人世之後,都人性本善的話,那麼成長之後的人又是如何變惡的呢?我們從小都學“人之初,性本善”,那是否也可能會存在“人之初,性本惡”呢?

    就在後來不久,孔子的後輩學生,就是孔家儒門弟子的荀子(荀卿)苦苦研究之後卻堅持認為:

    人性天生就是惡的、壞的。即便是雙胞胎的兩個孩子,如果肚子餓了,各自都是要先搶自己吃的,不管他人死活的,人性本就是惡的,自私的。

    荀子的這一舉例千百年來也無可辯駁。這樣人性之惡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究竟什麼什麼是人性?

    要搞明白人性善惡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地明確何謂人之“性”?究竟什麼才是人的“性”?

    先天之人性應當是指人先天所具有的人性本能潛意識,而非後天的主觀思想意識或意念。

    人的思想意識或意念,南懷瑾先生也常稱之為“心”,當然不是指我們現代科學和醫學概念裡的蹦蹦跳動的“心臟”,那只是單指人的身體器官,是唯物的,是一種具體的物質存在,而不是一種思想意識或意念的存在。

    生而為人後,生命的本能就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為了爭奪生存和繁衍的資源,天生就自私自利、排他佔有、趨利避害,在動物及人性本能之初,先天性的本能的都具有排他性,而沒有共生性和共情性,即只有自私佔有沒有共享、共生、同情、憐憫等等。

    所以,剛出生的嬰兒天性本能都是自私自利的,為了爭奪母乳和母愛,以利生存,不可能主動與人分食母乳或者分享媽媽。所以初生嬰兒看到別的孩子吃自己媽媽的奶或媽媽放開他去親抱其它人(哪怕親抱兄弟姐妹或孩子他爸或其它人),他立馬就會很恐懼、很難過、很痛苦地哭鬧以表達抗議,就是怕被人搶走他的生存資源,即便這個時候他的思想意識里根本就還沒有自我的主觀意識,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你、我、他,也不知道什麼是你的、什麼是我的,沒有這個區別概念和主觀意識,但這個時候的他即便已經吃飽喝足,也不會願意主動與人分享母乳和分享母愛,這是動物的本能,也是人性之本能。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是人心。

    人處在初生嬰兒時的階段,其自身是基本沒有主觀意識的,他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是基於本能的潛意識裡的簡單思考和反應,完全是基於先天的動物本能和人性本能。這個時候他甚至可以眼睜睜地看著同胞兄弟或者別的孩子,別的同類,活活餓死而不願分享食物,也不會去主動思考分享,而且毫無惻隱之心,沒有絲毫同情和憐憫之心,不會主動甘願讓出一絲一毫的母乳和母愛去換取別人的一點生存的機會,沒有絲毫共生共情之心。當然這個時候的嬰兒雖然具有求生的本能和慾望,但其自身完全沒有生死的概念,也無生死之恐懼和意識,更無憐憫之心。

    那你覺得此時此刻的這個初生嬰兒的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呢?

    我想肯定不能草率地單憑“善惡”二字就一言以蔽之。我認為初生孩子降臨人間時天生就沒有善惡之念,也無善惡之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性本就無所謂善惡。

    而所謂的善惡往往是基於我們成長後的人們,後天習得的思想意識裡讓我們主觀地認為:孩子不分享食物就是自私自利,初生嬰兒的這種寧可獨霸、獨食甚至吃不完浪費都可以見死不救的行為就是人性本惡。

    這樣的善惡之念,其實本來都只不過是我們旁人後天習得的主觀思想意識或意念的標準與反饋。這裡的善惡根本就與孩子本身無關,他並不知道他不分享就是我們所謂的“自私”,也意識不到他不分食就會產生有人餓死的殘忍的因果關係。他這時的“自私”也好,“殘忍”也罷,都不過是這些後天成長的我們(旁人)所自以為是的。

    其實初生嬰兒本能天性的思想和意識包括行為也完全都是潛意識的,並無多少主觀性,完全沒有善惡之念,也無善惡之別,根本沒有善惡之分。

    南懷瑾先生在講到教育和人性,論道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時,曾引用戰國時候告子的話說:

    南懷瑾先生

    但是告子也說,人性無所謂善惡,但是講人性沒有善惡是錯誤的。他說的是無所謂,要看你怎麼教育,怎麼造就。

    墨子也認為,人性也並不是善,人性先天就是一張白紙,一個雪白的絲綢布一樣,沒有顏色的,後天看你怎麼把他染上去,人性是素絲(白絲),它很乾淨,無所謂善惡,善惡是後來加以分別的。

    那我們常說的人性之善惡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生而為人之後,成長過程中人主觀思想和意識裡慢慢形成的善惡之相,都是經後天觀察、接觸、體驗、學習、模仿而慢慢地認知和建立的,人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關於善惡的思想意識或意念都是後天習得的,所以善惡也都只是思想意識裡的一種表相,是謂人之心相。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善惡乃人之心相,有善惡之分的是人心。

    養育過孩子的人都可能有過深刻的體會。

    孩子在一兩歲的時候,已經開始初步具有主觀的思想意識和物權意識了,但他也只會爭搶,所有的東西都是自己的,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在逐步建立自我認知,正在慢慢地學會區分你的和我的,可是這個階段他們還是無法改變孩子自私的天性本能,只是剛開始以自己為中心地逐漸接觸和認知這個世界,也剛開始慢慢地會有越來越多自我的主觀意識和思想,這個時候的父母經通常就會開始反覆地苦口婆心地一再言明人生分享的道理,人不能太自私,這就是我們作為父母(或旁人)在以自己後天的成熟的主觀思想意識給孩子引導和灌輸,直到孩子五六歲前後,孩子自私自利的人性本能潛意識思想才會慢慢減弱,然後開始學會更多分享、同情、憐憫等等,但這些都已經不再是初生時的簡單本能的潛意識了,都具有一定的後天影響與習得性,也都可以稱之為後天習得之性。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後天的“引導”和“教育”,教育的本質除了學習知識,就是建立人性的認知。

    對於一個天性自然的孩子,人性本無所謂善惡,可是後來慢慢地卻有人會變壞、變惡,那就是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後天習來之性,沒有以善惡認知加以區分、引導和教育,他可以向善、向好學習,當然也可以向惡、向壞學習。

    可見,父母、家庭、老師、學校、社會對孩子天性的引導和教育有多麼重要。一個天性本無所謂善惡的人,向善學習和向惡習得,都是一樣容易的,但是於孩子本身的成長和社會意義而言,其作用卻是有天壤之別的。

    人性善惡的具體標準是什麼?

    自古至今,人性之善惡的具體標準、概念、定義及範圍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這與一個人所處的學習和成長的時代主流思想價值體系以及與其相應所處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社會背景等都有莫大的關係,不同朝代裡所提倡和認同的善惡標準也可能會有天壤之別,即便相同朝代的不同時代或年代裡的善惡標準也會各有差異,這和人的主觀審美標準存在時代差異和個體差異的道理是一樣的。

    千百年來,自古至今的人,剛出生時的天性是完全一樣的,但是各朝各代、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對善惡的定義和標準卻各有不同,甚至天差地別,又如何能簡單地以標準各異的“善惡”二字就能將亙古不變的人性一言以蔽之呢?也不可能在不同朝代都通過調整或改變初生的人性以應對和符合不同定義和標準的善惡。

    因為善惡的定義有區別,標準也有差異,而人性卻無從來都是無所謂善惡的。

    於你我他所存在之當下時代而言,我認為,最基本、最底線的善惡定義和標準就是現有的所有法和律法規,其次就是基於當下社會主流的價值系統而建立的道德規範以及行為準則,這些都是基於當下時代所需要的,也都是基於當下社會主流價值體系所需要的,為的就是引導和教育人性向善、向好,從而約束人性之惡變,也是為了懲戒和震懾人性之惡變,倡導和保護人性之善好。

    法律的刑責從不來都不是為善人制定的,而讓人性變惡者知道作惡是有底線的,法律就是最後的一道防線,人性向善是可以無底線的,也可以是上不封頂的。

    但是,人性天生就具有基於動物生存本能的自私自利的一面,也有基於動物繁衍交配本能的強烈佔有慾望的一面,就如同大自然裡的動物本能生存和繁衍一樣。當然這些本來也都無關人性之善惡,乃世間天道之自然,並無善惡之分,也無所謂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恰恰是人的思想和行為,所以人性的向善向好之變需不斷地刻苦要學習和砥礪修行,這比人性之惡變要困難得多。常言道: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人要向善,難如登山,而人一旦向惡,卻有山崩之勢。

    所以人心向善向好也是需要克服很多人性本能侷限的,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向善者需要後天的不間斷學習和經年累月的修行。這就是為什麼自古從不缺惡人和壞人,但是善人和聖人卻鳳毛麟角,千年難得一遇。因為人要對抗動物的天性本能或者說對抗獸性並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學到和修行到的,人要揚善抑惡,都需刻苦要修行,自古以來很多廟裡的和尚就是典型的例子,不經常年累月的歷練和修行就很難做到抑制動物本能的天性之私慾,而人性惡變之後再想棄惡從善,就更加是難上加難了。

    人人都需要有向善之念,但也都不是那麼輕而易舉就能達成的。

    比如,即便有很多一心向善、潛心修佛之人,但也還是會有很多假和尚,在晨鐘暮鼓之下,一邊誦經拜佛,一邊心生邪念,甚至也不泛為惡人間者,有些人自始至終都無法真正做到揚善抑惡。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所以就需要後天習得善惡,要學,要做,要修行,所以生而為人後就會感覺活著很累,也會活得很痛苦,所以佛說一切皆苦。

    人性本本無所謂善惡,人人生來本無一物,並無好壞對錯之分,也無善惡聖俗之別。人之所以痛苦都是因為人活著在被後天的各種各樣的慾望所累,物慾、情慾、佔有慾等等,所以人活著都很累,到底人性本善還是本惡?到底人該善還是該惡?每天都在內心博弈、廝殺、糾結、取捨,人活著不累才怪呢。正如南懷瑾先生在《人生的起點和終站》裡說調侃人生時所說:

    不過南師最後也說了:

    “人性究竟是善是惡?本性是什麼?究竟生命的根根在哪裡,宇宙怎麼能生出萬物,怎麼能生出人來,人性是本來善的?本來惡的?這是形而上的問題,這是屬於哲學追尋的本體論的問題,追尋起來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還是心物的?還不是心物的?很多問題這個把它打一階段”。

    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尚需要繼續研究。

    也許人性並不是沒有善惡,但人性真的是無所謂善惡,所以生而為人,還是需要在後天的學習和成長中習得人性之善為好,人生需要揚善抑惡,一心向善修行,才能既合天道又全人道。

    人生是一場不可逆的旅行:

    人性本無所謂善惡,有善惡之分的是人心。

    —END—

    鄭重宣告:

  • 2 # 命理創論

    無善、無惡。

    所謂的善惡是自然注入的資訊,非本心、本願,心願只是接受指揮資訊的“工具”。

    我非我,你非你,善非善,惡非惡;大家都在唱一臺人生戲,角色不同而已!

    悟不悟道,只是個說“詞”;悟又怎樣?不悟又怎樣?

    如果說悟道的人長壽,那我老家對門老太太,家裡窮愛吃肉,別人家的死貓、死狗、死雞扔到垃圾堆上,她撿回去煮煮就吃了。

    啥衛生不衛生的給她講沒用。她竟然活了九十多歲。她悟得是啥道?吃病死家畜的肉是最好安慰病死家畜“靈魂”的“道法”嗎?

    所以,談道、論佛、說善惡、是宗教、也是社會文化;實質上沒啥意義。

    因為妲己惑亂商朝、也是受女媧娘娘指使的、善惡都在女媧娘娘。

    善惡兩隻手,

    左手拿饅頭,

    右手擦屁股,

    大腦是幕後。

    每個人的大腦是自然分屬的社會最小領導“機構”,很多時候也是腦不由己的。否則,誰願意患精神疾病?

    所以,善惡不是自控,是天命。

    換位思考,善要尊重惡,惡才能信賴善,相互成全,相互轉化才能產生動力,推動發展。

    苦易

  • 3 # 慧增

    創造者創造正義生命的資訊都是正向的,如博愛、正直、善良、智慧、光明、無私奉獻、包容、謙卑、正義責任擔當等等。意味著生命的真諦都是愛的資訊,我們是愛的物種,既然我們是愛的物種,那麼行徑在愛的道路上,才是正義生命的人生軌跡,才是合道而行。才會擁有幸福的人生。

    而如今,因為沒有了解宇宙生命真相,不知道正義生命來到地球的使命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才能體現生命的價值。也唯有體現生命的價值,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

    因此地球多數親人成為自私自利的人、慾望膨脹、只為自己或為自己的小家庭而活,成為財富名利的傀儡,背離了生命正確的軌跡。不知道如何體現生命的價值,因此演變成負能量的生命很可悲。

    其實曾經的我同樣沉淪迷惑,不知道生命真正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一直生活在痛苦中,難以走出困境。

    當我瞭解宇宙生命的真相,漸漸地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從擺脫了困境。

    當我懂得了我們是愛的物種,我學會了關愛他人關愛社會,學會了包容他人,謙卑學習他人的優點。無論在家庭還是在工作中,一旦遇到問題,先從自身找原因,如果是自己的問題,便及時改正,如果自身沒有問題,學著包容他人的過失,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既然我們是愛的物種,那麼我們應該光明磊落做事情,把心敞亮起來,讓我們的心發揮愛的作用,掃除內心的陰霾,讓燦爛的笑容時常掛在臉上,這樣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容易溫暖他人,在微笑中使我們的關係更情切,和諧我們的能量場,提升我們周圍的能量頻率。隨著能量頻率不斷地提升,我們會感到宇宙帶給我們的愛力量,在正能量場的溫暖下,每一個人都容易獲得幸福。

    所以,我們一定要很好地利用我們愛的本性發揮發揮作用,讓我們的生存環境更加美好,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讓世界因我們的存在而輝煌燦爛。

  • 4 # 向日葵sl

    首先,人性是“本善”還是“本惡”長久以來都是存在爭議的。比如,孔子認為“人性本善,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

    但無論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我都不是十分的認同。

    因為人性是一個十分複雜的概念,一個好人有他自私和陰暗的一面,一個惡人也有他溫暖和慈祥的一面。好人可能某一天會成為罪犯,罪犯也可能某一天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切的定論就都是有失偏頗的,

    在我長期的觀察中發現,有些人從小就喜歡說謊騙人或充滿暴力傾向,而有些人從小就心慈面軟並充滿愛心。這很大一部分是人的基因決定的,不是教育所能改變的,我們可以理解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至於成長之後,人們的善惡傾向就變得更加複雜。它會受到環境、教育、認知、價值觀等很多因素的影響。

    所以,很難從一個直觀的角度對其進行評價或給出定論。

    如果是按照古人的角度來說,相對於孔子和荀子的善惡論,我更加傾向於告子的理論。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告子認為人性最初並沒有善惡之分,就像了流水一樣,是善是惡全看後天引導。如果是向善引導則為善,如果向惡引導則為惡。

    如果道德沒有法律和責任的約束,那麼它就會慢慢的失去作用,最後被完全拋棄!

    因為人的自私和慾望是沒有底線的。

    如果是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就連父母子女、親人朋友之間的關係也可能變得極其脆弱。甚至,倫理道德都將完全失去意義。

    我認為,善與惡就像是人的靈魂裡同時住著天使與魔鬼,從善為惡只是人的一種選擇。

    而這種選擇與本性無關。

    全在於,一念之間!

  • 5 # 沒白來

    人性既非善也非惡,人本身就是一種肉體的存在,人活著就是維護這種存在,這種存在不能以善惡來劃分。古人之所以說人性有善惡,那是他想說明外部環境對人自身的改造。一兩歲的孩子在沒有成人引導的情況下不會主動分享他的食物。你不能稱之為惡,這是本能,所以,我們可以說,人之初性本真,而並非善。

    但隨著成長,進入了社會,為了適應社會裡生存,人的社會屬性開始慢慢在人身上形成,這就表明他自身所處的環境對其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

    我認為人都是具有私心的,但程度上有著差異。有的天生的私心重一些,而有人天生的私心輕一些。程度不一。但他們都具有向善和向惡的可能性。這種情況,大環境就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大環境是合理的,正直的,整個社會就會形成誠實守信真誠相待的社會風氣。可以將社會風氣引向正氣的方向。私心重的人受到整個風氣的影響也會減少。相反,如果大環境是虛偽的,險惡的,那個整個社會在表面上正氣的情況下,卻隱藏著嚴重的不信任心理,會讓人性走向惡的一面,即使是私心天生較少的人也會向惡的一面發展。

  • 6 # 禪悟淨慧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

    我認為人性本善,拋開孟子的”仁、義、禮、智、信,也不談荀子的性本惡之學說,因為不想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去耗費時間。只說我自己的感知,我的看法。

    人之初時都純真可愛的,沒有任何是非曲直,天真無邪,很愛這個新鮮世界,人性本善的初衷都是一張白白淨淨的紙,無染無穢。

    初入世道,耳容目染了世俗各色人等,千差萬別,為生存之道不得不恆順眾生,入鄉隨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甄別分辨只是心裡上的選擇。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性的弱點就是自私自利,千古不變的事實。但不是人之初時所願所想,也有通過後天努力學習的,有一顆天下為公,兼濟天下的思想。

    如果說人性本惡的話,根據是什麼呢?根據還是用善行的標準去考量的,沒有善怎麼能理解惡。

    善良是先天的,每個人的骨子裡固有的。邪惡是後天的,是環境條件變現出來的。人性本惡不是與生俱來的,追根溯源,還是善氣迎人,獨善其身。

    總的來說,人性本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理想,我們的希望,只能是一句空談,化為泡影。

  • 7 # 驕然

    我來回答一下吧,到底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在我看來我覺得自私才是人的一種本性,所以說正確的說法應該是人性本私,下面就用我的一篇文章來做個回答吧。

    我個人覺得人性之初,即不是善,也不是惡,而是私,為什麼這麼說呢?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人都是有私心的,這個和一個人的品德沒有關係,它是人性的基本元素,就像孩子生下來就要吃奶,他不管母親如何都哭著要吃,這種人性也叫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個人長大以後都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要親一些,一個人成家以後,對自己的孩子都要比對外人要好,這些是什麼?其實這些就是自私,也正是有了自私,人的關係才有了遠近親疏之分。一個企業要發揚團隊精神,這是一部分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是自私,一個國家號召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是一個國家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也是自私,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就成了一個噓頭,因為根本做不到,如果做到了,一個國家就沒有必要自己先團結起來了。也正是因為有了自私,每一個人,每一個團體,每一個國家都有了自己的對手和敵人,都給自己畫了一個勢力範圍,也正是因為有了自私,人性才就像潘多拉的盒子一樣繁衍出眾多的罪惡,也正是因為自私,國家才有自己的法律法規來遏制這種現象,限制人性這種肆意妄為。

    其實人性本私是普遍存在的,我們也無需大驚小怪,我們常說的公有制,私有制,其實也是人性本私的一個翻版,人性本私,我覺得也不是一件什麼丟人的事情,它就如同一個人裸體一樣,是真實的本來面目,只不過人類是有文明的,人會用文明把自己自私本性給隱藏起來,這或許也是人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像有人說的,人是最虛偽的,不錯,這種虛偽的本身就和文明有些相輔相成,甚至說如出一轍,都是蒙在自私本性外面的一層面紗,如果我們把這層面紗撕去,就是赤裸裸的人性。

    人性本私並不可恥,可恥的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不顧他人,有的人為了得到一根牙籤而不惜毀掉他人一棵大樹,這種自私就必然會遭到譴責,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動物,不是獨居動物,這就需要我們把自己自私的人性限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這樣人與人之間才能夠有一種合作的空間,否則我們就只能單打獨鬥,內訌不斷,這是我們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

    人性本私本身並不醜惡,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如果人類不自私,不吃其他動物,也不吃其他植物,人也就無法存活到今天,所以自私的本性也譜寫了一個生存的法則,那就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弱肉強食,我們的人性也是如此。

    大千世界,人性萬千,而人性本私則是通用的,私心人人都有,不同的是大小有別,卻非有無之分,把人性的弱點擺出來,並非獻醜,而是要看透人性,看透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本質,看透世界上硝煙不斷背後的真實,如果我們能做到這點,對我們周圍發生的任何事,或許就見怪不怪了,我寫此文,目的也就在於此吧!

  • 8 # 優優振邦

    地域不同,對人性的認識與理解也不一樣!

    比如西方:歐洲人一出生就認為人性是充滿了罪惡感的,所以歐洲人從孩子一出生就交給上帝,交給了教堂,孩子從小就會去教堂接受神靈的洗禮,所以我們東方人很多都說歐洲的一些科學家都很相信神靈,相信迷信,其實是一種誤解,因為他們從小就接受這樣的歷史上帝文化導致!

    在東方:比如我們的歷史文化中,認為人一出生其實就是善良的,沒有罪惡的,人犯錯是因為在孩子成長中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家教,以及生活良好環境,受影響而導致了不良犯錯心理及行為,所以中中國人的孩子一出生就會接受良的道德家規,接受先生的良好思想教育!

    比如: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就有家法等刑具,還有大家熟悉的孟母三遷故事,三字經里人本善等等!

    歐洲人本惡就把孩子教育交給上帝,交給教堂洗禮罪惡

    中中國人本善就把孩子教育交給家庭教育及交給先生洗禮道德善良素養!

  • 9 # 小ai叫你

    眾生的喜怒哀樂貪嗔痴,我都有。

    損人利己的事我不做,可要我做損己利人的事,我也會不樂意,最後佯裝大方地做了,笑臉之下,心底還是有那麼一絲絲我吃虧了的感覺。嗯,具體事情就省略不說了。這事發生之後,我傻乎乎地去知乎搜尋“人都是自私的嗎”,“人性本惡還是本善”等問題,試圖尋找一個道理,來讓我對此不那麼介懷。本來嘛,助人為樂,有人因為我的舉動而受益,我應該感到開心才對,況且還是曾經那麼好的關係。可是很奇怪,我並不因此而開心,因為我這麼做,損己利人不說,還沒有得到一句感謝。我一直覺得大家多年情誼,不至於因為一點小小得失而斤斤計較,然而其實是我太年輕了,一點也沒有深度。

    那麼,讓我故作有深度地探討一下人性這個話題吧。

    在校園裡大家之所以能面帶笑容相安無事地相處,因為畢竟彼此之間畢竟沒有絕對的利益衝突,然而若是涉及切身利益,恐怕表面的笑意會被瞬間撕毀。

    我一直覺得人性本惡,這個認知讓我在很多時候少了很多痛苦,比如被人欺騙,受到責難,遭遇不公……

    每每這些時候,我都安慰自己,人性本惡,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要讓自己活得更好,因此總是傷害到別人。

    若去掉這個“本”字,人性即便不能單純地用善惡來形容,但人性一定都是利己的,因為最愛自己,所以或多或少會傷害到其他人。

    因為趨向於利己,所以當自身利益受到損害時會不開心。

    人的天性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很多時候,為了“利己”,就會不知不覺地去“損人”。這樣一來,每個人都在得到自己為自己爭取來的利益的同時,也受到了別人帶給自己的傷害。時間長了,“傷害”所帶來的痛苦超過了“利益”所帶來的甜頭,於是,人們就彼此商量道:我們定個契約吧,我不傷害你,你也不要傷害我了,我們都利己而不損人,好不好?而這個契約就是我們所說的“善”。

  • 10 # 同國齡

    首先說能投胎問世的嬰兒是從人道轉世的,如果他在陰間甚至是前世不善良,無惡不作或忤逆會下在無間地獄受苦永無出期。從人道而來的自然是性本善不容置疑的,這不是迷信,講的是因果報應六道輪迴的道理,性本惡不成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為挽救你的愛人而獻出身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