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瘋狂的太陽人

    宦官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定的產物,由各個朝代統治者給予特定的官職,到了清朝已經形成了很完善的宦官體制,此時發展非常迅速。順治帝時,廢明太監製度,設宮執事、司禮監、司設監、御用監、尚膳監、尚衣監、御馬監、惜薪司、鐘鼓司、直殿局、兵仗局等十三衙門,太監人數也減為九千人。康熙十六年又廢十三衙門,設總管內務府,置總管太監兩人,管理宮中一切事務。清建國後,吸取前朝滅亡之鑑,嚴禁太監參政,太監地位一再受壓制,參政機會大為減少,並且整個清朝太監不參與軍事,還不允許離開京城。

  • 2 # 江北陸遜

    原因在於清王朝的內外各方勢力平衡做得最好。

    滿清任何時期,都沒有一方獨大的局面出現。朝廷內外始終有宗室貴族、文官集團互相制衡,宗室內部有互相牽制,文官集團內部互相牽制,軍隊一直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八旗中上三旗和其它五旗互相牽制,八旗兵和綠營互相牽制。可以說,歷朝歷代的朝政制衡,清代是做的最好的。

    有完善的權力制衡系統,就沒有了使用宦官的必要。這才是清代沒有宦官亂政的關鍵。別說李蓮英。李蓮英雖然利用慈禧的寵幸攬財斂財,但從不敢直接插手國政。前面有一個例子,安德海,囂張了點兒,出了都城就讓丁寶楨砍了。叫你亂政。

    實際上,凡是出現宦官亂政的朝代,都在於皇帝瞎操作,導致朝政失去了平衡。

    比如,東漢分三國,直接起因是十常侍也就是宦官作亂,而宦官之所以能作亂甚至荼毒後宮廢立皇帝,關鍵在於光武帝劉秀是因為地方豪族起家,即位以後開始打壓豪族,而豪族被打壓,東漢後來即位的皇帝如衝帝桓帝靈帝哀帝等等,大多是衝幼即位。即位時年紀太小,朝中豪族文官集團勢力不振,就不得不依靠後族,也就是外戚。

    如此也就造成了外戚專權。皇帝長大,試圖親政掌權的時候,文官集團、武將都無可依靠,就只有依靠身邊的宦官,畢竟從小長大,熟悉,可信任。如是就造成了五侯之亂,十常侍之亂等等宦官亂政的問題。

    再比如,唐藩鎮勢大,尤其是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皇帝既不信任文官,也不信任武將,後來更直接建立了帝王直屬的禁軍——神策軍。不敢讓外人領軍,把這隻軍隊交給宦官,就導致晚唐宦官權勢熏天,甚至多次廢立皇帝。

    所以說,唐末宦官亂政的原因,也是朝政失去了平衡。

    至於清之前的明,應該是宦官最囂張的時期。原因不也是朱元璋把淮西勳貴殺得乾乾淨淨,把武將屠得乾乾淨淨,外戚嚴格限制,皇后都不能挑世家大族,只能從民間選擇,以免外戚與內廷勾結。但總要人治國,使用文官,造成文官集團如東林黨一黨獨大,勳貴沒了,武將沒了,外戚沒了,不使用宦官,又能用誰?

    在這一點上,清廷是成分吸取了教訓的。從來沒有讓任何一方獨大過,自然也就不用依仗宦官,也就不會有太監亂政的結果了

  • 3 # 夜讀古小說

    重用宦官大多數王朝是在之前出現過重臣,藩王,外戚等專權的情況,皇帝重用宦官是不得以用身邊人來代替自己保證對權力的把持,以達到制衡其他分權或者搶權勢力。其結果又往往導致宦官權力極度膨脹,形成閹黨亂政的局面。說簡單點,就是皇帝借太監製衡重臣而又管不住太監了。如東漢十常侍,中唐的唐敬宗被太監殺死,明代劉謹魏忠賢等專權之事。相反,在皇帝權力高,親政力度大,沒有強臣或外戚把持朝權軍權的朝代,也基本沒了宦官亂政的情況。比如宋代和清代。宋代的國策就是重文抑武,文人治國,宰相權雖大卻又沒有擁兵自重的實力。清代則是皇帝或皇族直接親政,基本沒有一個懶皇帝,所以宦官和太監也就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平精英》12.2迎6M更新,繼“取消電池”後光子又聽取了玩家建議!你怎麼看?